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原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馋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译文

足太阳经的疟疾,会让人腰痛头重,寒气从背部开始,先是寒冷然后变热,热得让人感到燥热,热退后出汗,很难受,可以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会让人身体不适,虽然寒热都不太严重,但不愿意见人,见人时心里会感到恐惧,热时出汗很多,可以刺足少阳。

足阳明经的疟疾,会让人先感到寒冷,寒冷得让人发抖,过一段时间才会变热,热退后出汗,喜欢看到阳光、月光和火光,感到很舒适,可以刺足阳明。

足太阴经的疟疾,会让人心情不愉快,喜欢叹息,不喜欢吃东西,经常感到寒热,出汗;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呕吐后病情会减轻,可以治疗。

足少阴经的疟疾,会让人呕吐严重,寒热很多,热多寒少,想要关上门窗独处,这种病很难治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会让人腰痛,小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看起来像癃病,但实际上不是。频繁上厕所,感到恐惧,气不足,腹部感到不快,可以刺足厥阴。

肺疟,会让人感到心寒,寒得严重时变热,热时容易惊吓,好像看到了什么,可以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会让人心烦意乱,想要喝清水,但反而感到寒冷,不太热,可以刺手少阴。

肝疟,会让人脸色苍白,叹息,看起来像要死的样子,可以刺足厥阴,直到出血。

脾疟,会让人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热时肠中会咕咕作响,响声过后出汗,可以刺足太阴。

肾疟,会让人感到发抖,腰脊疼痛,大便困难,眼睛发花,手脚发冷,可以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会让人感到饥饿,但无法进食,吃了东西后腹部会膨胀,可以刺足阳明、太阴。

疟疾发作时身体发热,可以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血,立刻感到寒冷。

疟疾将要发作时寒意,可以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疾的脉象满大而急,可以刺背俞,使用中针,旁边五胠俞各刺一次,根据肥瘦来决定,出血。

疟疾的脉象小实而急,可以灸陉少阴,刺指井。

疟疾的脉象满大而急,可以刺背俞,使用五胠俞、背俞各刺一次,直到出血。

疟疾的脉象缓大而虚,应该用药,不宜用针。

治疗疟疾,最好在发作如吃饭的时间开始治疗;错过了这个时间,治疗就会失效。

各种疟疾,发作的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情,可以知道是哪条经脉的病。

在疟疾发作前,如吃饭的时间刺它,刺一次病情就会减轻,刺两次就能知道病情,刺三次就会痊愈。如果还不痊愈,可以刺舌下两脉出血;如果还不痊愈,可以刺郄中盛经出血,再刺项以下夹脊的地方,一定可以痊愈。舌下两脉指的是廉泉。

刺疟疾的人,必须先问病人最先发作的病,先刺那个地方。如果先头痛或头重,先刺头部和两额、两眉之间出血。如果先有颈背痛,先刺那个地方。如果先有腰脊痛,先刺郄中出血。如果先有手臂痛,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如果先有足胫酸痛,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疾发作时出汗,怕风,可以刺三阳经背俞出血。

胻部酸痛严重,按着不能忍受,称为胕髓病,可以用馋针,针绝骨,出血后立刻痊愈。身体有小痛,可以刺至阴。所有阴经的井穴,不要出血,每隔一天刺一次。疟疾不口渴,每隔一天发作,可以刺足太阳;口渴而每隔一天发作,可以刺足少阳。温疟不出汗,可以刺五十九处。

疟疾发作时身体发热,可以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血,立刻感到寒冷。疟疾将要发作时寒意,可以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疾的脉象满大而急,可以刺背俞,使用中针,旁边五胠俞各刺一次,根据肥瘦来决定,出血。疟疾的脉象小实而急,可以灸陉少阴,刺指井。疟疾的脉象满大而急,可以刺背俞,使用五胠俞、背俞各刺一次,直到出血。疟疾的脉象缓大而虚,应该用药,不宜用针。治疗疟疾,最好在发作如吃饭的时间开始治疗;错过了这个时间,治疗就会失效。各种疟疾,发作的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情,可以知道是哪条经脉的病。在疟疾发作前,如吃饭的时间刺它,刺一次病情就会减轻,刺两次就能知道病情,刺三次就会痊愈。如果还不痊愈,可以刺舌下两脉出血;如果还不痊愈,可以刺郄中盛经出血,再刺项以下夹脊的地方,一定可以痊愈。舌下两脉指的是廉泉。刺疟疾的人,必须先问病人最先发作的病,先刺那个地方。如果先头痛或头重,先刺头部和两额、两眉之间出血。如果先有颈背痛,先刺那个地方。如果先有腰脊痛,先刺郄中出血。如果先有手臂痛,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如果先有足胫酸痛,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疾发作时出汗,怕风,可以刺三阳经背俞出血。胻部酸痛严重,按着不能忍受,称为胕髓病,可以用馋针,针绝骨,出血后立刻痊愈。身体有小痛,可以刺至阴。所有阴经的井穴,不要出血,每隔一天刺一次。疟疾不口渴,每隔一天发作,可以刺足太阳;口渴而每隔一天发作,可以刺足少阳。温疟不出汗,可以刺五十九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注解

疟: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

足太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负责调节膀胱和肾脏的功能。

腰痛:腰部疼痛,中医认为与肾虚、筋骨损伤等因素有关。

头重:头部感觉沉重,可能与气血不足、湿邪侵袭有关。

寒从背起:寒气从背部开始,可能是因为背部受到寒邪侵袭。

热止汗出:高热后出汗,是疟疾症状之一。

刺: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

郄中:中医穴位名称,位于足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出血:通过针刺穴位使血液流出,以达到治疗目的。

足少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少阳胆经,负责调节胆和肝脏的功能。

身体解㑊:身体感到不舒适,中医称为‘解㑊’。

恶见人:不愿意见人,可能是因为病情影响或心理因素。

心寒:心里感到寒冷,可能与情绪低落或身体虚弱有关。

心惊:心里感到惊恐,可能是因为受到惊吓或身体不适。

手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手太阴肺经,负责调节肺和呼吸系统。

手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手少阴心经,负责调节心脏和循环系统。

足厥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厥阴肝经,负责调节肝脏和生殖系统。

足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阳明胃经,负责调节胃和消化系统。

足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太阴脾经,负责调节脾和消化系统。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足少阴肾经,负责调节肾脏和生殖系统。

胃疟:胃部发生疟疾,表现为胃部不适。

跗上:足背部位。

背俞:背部穴位,用于治疗背部疾病。

胠俞:中医穴位名称,位于腰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陉少阴:中医穴位名称,位于足内侧,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指井:手指的穴位,用于治疗手指疾病。

十二疟:疟疾的十二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先发:疟疾发作的初期。

三阳经: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三阳经,包括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三经。

风疟:由风邪引起的疟疾,表现为出汗、怕风等症状。

胕髓病:中医病名,指小腿肌肉疼痛,难以触摸。

馋针: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局部疼痛。

绝骨:中医穴位名称,位于小腿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至阴:中医穴位名称,位于足小趾外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廉泉:中医穴位名称,位于颈部,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疟疾治疗篇,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疟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这段描述了足太阳经疟疾的症状,包括腰痛、头重、寒从背起,以及寒热交替,出汗困难。治疗方法为刺郄中出血,即通过针灸放血来治疗。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这里描述的是足少阳经疟疾的症状,患者表现为身体不适、寒热不甚、怕见人等。治疗方法为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此段描述了足阳明经疟疾的症状,患者先寒后热,出汗后感到舒适。治疗方法为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这里描述的是足太阴经疟疾的症状,患者情绪低落、爱叹息、食欲不振等。治疗方法为在病发时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描述了足少阴经疟疾的症状,患者频繁呕吐、寒热交替,治疗方法为刺足少阴。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这里描述的是足厥阴经疟疾的症状,包括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等。治疗方法为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描述了肺疟的症状,患者心寒、寒热交替、易惊等。治疗方法为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这里描述了心疟的症状,患者心烦、想喝冷水、寒多热少。治疗方法为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描述了肝疟的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叹息、状似死亡。治疗方法为刺足厥阴。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这里描述了脾疟的症状,患者寒、腹痛、肠鸣、出汗。治疗方法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描述了肾疟的症状,患者寒战、腰脊痛、大便困难、视力模糊、手足寒。治疗方法为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这里描述了胃疟的症状,患者饥饿但无法进食、进食后腹胀。治疗方法为刺足阳明、太阴横脉。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描述了疟疾发作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跗上动脉放血来降温。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这里描述了疟疾将要发作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来预防。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描述了疟疾脉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通过刺背俞放血来治疗。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这里描述了疟疾脉象的另一种表现及治疗方法,通过灸陉少阴和刺指井来治疗。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描述了疟疾脉象的另一种表现及治疗方法,通过刺背俞放血来治疗。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这里描述了疟疾脉象的另一种表现及治疗方法,脉象缓大虚时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这段描述了治疗疟疾的时间点,应在发病初期治疗,错过时机则难以治愈。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这里描述了脉象不明显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十指间放血来治疗。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描述了治疗疟疾时寻找特定症状的方法,如发现身体有如小豆般赤色,则全部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这里描述了十二疟的不同发作时间,需要根据病形来判断所属的脉。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描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在发病前短时间内进行针灸,可以减轻症状。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这里描述了治疗疟疾的进一步方法,如果症状持续,则通过刺舌下两脉和郄中盛经出血,以及刺项已下侠脊来治疗。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这里解释了舌下两脉的名称,即廉泉。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描述了治疗疟疾时需先了解病情,针对先发作的症状进行针灸。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这里详细描述了针对不同症状的针灸部位。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描述了风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患者出汗、怕风,通过刺三阳经背俞放血来治疗。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馋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这里描述了胕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通过馋针和刺绝骨放血来治疗。

‘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描述了身体小痛时的治疗方法,以及阴经井穴的治疗方法。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这里描述了不同症状的疟疾治疗方法,不渴的疟疾刺足太阳,渴的疟疾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描述了温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患者不出汗,需要进行五十九次针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