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刺法乎?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羣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

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

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

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

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

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

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

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

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

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

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

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

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

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

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

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

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当刺肺之俞。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是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

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复刺肝之俞。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

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译文

黄帝问道:上升和下降的气机不顺畅,气交发生变化,就会形成暴郁,我已经知道了。那么如何预先救护生灵,能否避免这种状况呢?

岐伯拱手再拜回答道:您的提问真是深刻啊!我听说夫子说过,既然明白了天元之道,就必须探究刺法,这样可以消除暴郁,扶持运气,补充虚弱,保全真气,泄除过盛,消除这些痛苦。

黄帝说:希望您详细地告诉我。

岐伯说:上升不前,就会有极大的凶险。木气想要上升,但天柱却抑制它,木气想要发泄暴郁也必须等待时机,应当刺足厥阴经的井穴。火气想要上升,但天蓬却抑制它,火气想要发泄暴郁也必须等待时机,君主火和相火一同刺包络的荥穴。土气想要上升,但天冲却抑制它,土气想要发泄暴郁也必须等待时机,应当刺足太阴经的俞穴。金气想要上升,但天英却抑制它,金气想要发泄暴郁也必须等待时机,应当刺手太阴经的经穴。水气想要上升,但天芮却抑制它,水气想要发泄暴郁也必须等待时机,应当刺足少阴经的合穴。

黄帝说:上升不前的情况可以预先准备。我想知道下降的情况,可以先预防。

岐伯说:既然明白了上升的情况,就一定能了解下降的情况。升降之道,都可以预先治疗。木气想要下降,但地皛却抑制它,下降不进去,抑制后暴郁发作,散开后才能到位,下降后暴郁发作,就像天间等待时机一样,下降不下去,暴郁就会迅速发作,下降可以折断其所胜的气。应当刺手太阴经的起始处,刺手阳明经的终止处。火气想要下降,但地玄却抑制它,下降不进去,抑制后暴郁发作,散开后就可以了,应当折断其所胜的气,散除其暴郁。应当刺足少阴经的起始处,刺足太阳经的终止处。土气想要下降,但地苍却抑制它,下降不下去,抑制后暴郁发作,散开后可以进入,应当折断其所胜的气,散除其暴郁。应当刺足厥阴经的起始处,刺足少阳经的终止处。金气想要下降,但地彤却抑制它,下降不下去,抑制后暴郁发作,散开后可以进入,应当折断其所胜的气,散除其暴郁。应当刺心包络的起始处,刺手少阳经的终止处。水气想要下降,但地阜却抑制它,下降不下去,抑制后暴郁发作,散开后可以进入,应当折断其所胜的土气,散除其暴郁。应当刺足太阴经的起始处,刺足阳明经的终止处。

黄帝说:五运的到达,有前后和升降往来,有所承抑,可以告诉我刺法吗?

岐伯说:应当取其化源。因此,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资取之法,将在《密语》中说明。

黄帝问曰:升降的刺法,可以了解其关键。我想知道司天未能迁正,使司化失去常政,那么万化都可能变得混乱。既然与民为病,可以预先除去。想要救济众生,我想听听您的说法。

岐伯拱手再拜说:您的问题真是全面啊!这是至理名言。圣人的慈悲之心,想要救济众生,我这就详细地陈述这些道理,可以深入理解。

太阳再次布化,但厥阴未能迁正,不迁正气堵塞在上,应当泄足厥阴经的气流。厥阴再次布化,少阴未能迁正,不迁正即气堵塞在上,应当刺心包络脉的气流。少阴再次布化,太阴未能迁正,不迁正即气留在上,应当刺足太阴经的气流。太阴再次布化,少阳未能迁正,不迁正则气堵塞未通,应当刺手少阳经的气流。少阳再次布化,阳明未能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应当刺手太阴经的气流。阳明再次布化,太阳未能迁正,不迁正则气再次堵塞,应当刺足少阴经的气流。

黄帝说: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我想知道不退的情况,想要折断其余的气,不要让过失发生,可以明白吗?

岐伯说:气过有余,再次布化正位,这就是不退位。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能迁正,所以再次布化,令如故。巳亥之年,天数有余,所以厥阴不退位。风行于上,木化布于天,应当刺足厥阴经的入穴。子午之年,天数有余,所以少阴不退位。热行于上,火余化布于天,应当刺手厥阴经的入穴。丑未之年,天数有余,所以太阴不退位。湿行于上,雨化布于天,应当刺足太阴经的入穴。寅申之年,天数有余,所以少阳不退位。热行于上,火化布于天,应当刺手少阳经的入穴。卯酉之年,天数有余,所以阳明不退位。金行于上,燥化布于天,应当刺手太阴经的入穴。辰戌之年,天数有余,所以太阳不退位。寒行于上,凛水化布于天,应当刺足少阴经的入穴。因此,天地气逆,化成民病,按照刺法治疗,预先可以平息疾病。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去其位,使天运之气都变得虚弱吗?与民为病,可以平息吗?

岐伯说:您的问题真是深刻啊!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天地交替变迁,三年化疫,这就是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年,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合,音律不从,如此三年,变成大疫。详细观察其轻重,检查其深浅,想要治疗时可以刺之。应当先补肾俞,再过三天,可以刺足太阴经的注穴。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的情况,再过三年将发生土疠,其治疗方法与甲子年相同。其刺法完成后,又不要夜行和远行,让七天清净,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在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吞咽舌下津液。

假令丙寅年,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细观察其轻重,大小有差别,缓缓到来即后三年,到来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再过五天,可以刺肾的入穴。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也名为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法完成后,要小心大喜和欲望,如果不忌,其气就会再次散开,让七天静心,心欲充实,令少思。

如果是在庚辰年,阴阳刚柔失衡,上位失去平衡,下位没有和谐,乙庚金运,所以不是相互吸引,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错位,这被称为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这样天运就会变化,三年后会有大瘟疫。详细观察天数,差别有大小,小则三年到来;大则三年到来。应该先补充肝俞,然后三天,可以刺肺的运行路径。刺完后,可以静神七天,千万不要大怒,因为愤怒会导致真气散失。

又或者在地支甲子乙未失守的情况下,乙柔干,即上庚独自治理,这也被称为失守,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后变为瘟疫,称为金瘟疫,其到来等待时机。详细观察地支的差别,也可以推断大小,从而知道时间的长短。诸位乙庚失守,刺法相同,肝要平和,即不要愤怒。

如果是在壬午年,阴阳刚柔失衡,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然为阳年,但亏损不同,上下失守,相互吸引有期,差别有大小,各有其数。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大小如见,三年大瘟疫。应该刺脾的俞穴,然后三天,可以刺肝的输出路径。刺完后,静神七天,不要大醉歌乐,否则气会再次散失,也不要暴饮暴食。要让脾气充实,气无停滞,不要久坐,食物不要过于酸,不要吃一切生物,宜吃甜食和清淡食物。

又或者在地支甲子丁酉失守的情况下,未得到中司,即气不在位,下不与壬奉合者,这也被称为失守,不是名合德,所以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后变为瘟疫,其刺法与木瘟疫相同。

如果是在戊申年,阴阳刚柔失衡,戊癸虽然火运,阳年不太过,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别有深浅,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瘟疫至矣。应该刺肺的俞穴。刺完后,静神七天,不要大悲伤,因为悲伤会使得肺动,气再次散失。人要充实肺气,关键在于息气。

又或者在地支甲子癸亥失守的情况下,柔失守位,即上失其刚,也称为戊癸不相合德者,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为瘟疫,即名火瘟疫。

因此,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瘟疫与瘟疫,即是上下刚柔之名,穷归一体,即刺瘟疫法,只有五种,是总其诸位失守,所以只归五行而统之。

黄帝说:我听说五种瘟疫到来,都是相互传染,不论大小,病状相似,不进行治疗,如何能不相传染?

岐伯说:不相传染的人,正气存内,邪气不能侵犯,避免其毒气,天门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瘟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火焰;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瘟疫室。

又一法,在春分之日,日出之前吐之。又一法,在雨水日后,三浴以药发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烧之,七日终。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瘟疫干也。

黄帝问:人虚弱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复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

升降: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变化,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气交:指天地之气相交,五行之气相互作用的状况。

暴郁:指突然郁结不通,比喻疾病突然发作。

生灵:泛指生物,此处指人类。

刺法:古代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

天元:指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和规律。

足厥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厥阴肝经,与肝脏相关。

足太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太阴脾经,与脾脏相关。

手太阴: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关。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阴肾经,与肾脏相关。

手阳明:中医经络学中的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相关。

足太阳: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相关。

足少阳: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与胆相关。

手少阳: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少阳三焦经,与三焦相关。

司天:中医术语,指主管一年的天象。

司化:指主管自然变化的职能。

常政:正常的政治秩序或自然规律。

群生: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太阳:五行之一,与火相关。

厥阴:五行之一,与木相关。

少阴:五行之一,与水相关。

太阴:五行之一,与土相关。

少阳:五行之一,与火相关。

阳明:五行之一,与金相关。

太阳复布:指太阳之气再次布满天空。

厥阴不迁正:指厥阴之气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迁移到主管的位置。

刚柔二干:指天干中的刚性和柔性元素,即甲乙和丙丁。

失守其位:指天干中的元素没有守在自己的正常位置上。

天运之气:指自然界的气象变化。

虚邪:指邪气侵入人体。

密语:指秘传的医术或治疗方法。

音律:古代音乐中的音阶和旋律。

根之可见:指疾病的根源可以看得见。

逃门:指逃避疾病的方法或途径。

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代表一年。

丙寅: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代表一年。

地甲子辛巳: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组合,代表特定的年份。

律吕:古代音乐中的音阶和音律。

疫:流行性疾病。

疫疠:严重的流行性疾病。

肾俞:中医穴位,位于腰部,与肾脏相关。

心俞:中医穴位,位于背部,与心脏相关。

肾之所入:指肾脏的经络。

地运:指地球的运行和变化。

律吕音异:指音乐中的音律不一致。

天运失序:指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失去正常秩序。

庚辰:指干支纪年法中的庚辰年,庚为金,辰为湿土,表示这一年的五行属性。

刚柔失守:指五行中阴阳刚柔的平衡被打破,失去了正常的运行状态。

上位失守,下位无合:指五行中的上位和下位之间失去了相互配合和支持。

乙庚金运:乙庚为金运,指这一年的天干地支组合中,乙庚代表金元素。

布天未退,中运胜来:指天运尚未退去,中运即将到来。

上下相错:指上下五行之间的运行出现混乱。

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姑洗和林钟是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阶,商音不应表示音律不和谐。

天数,差有微甚:天数指天运的运行,微甚表示变化的程度。

肝俞,肺之所行:肝俞是肝的穴位,肺之所行指肺的运行路径。

真气:指人的真元之气,是生命力的体现。

地甲子乙未失守:地支甲子,乙未表示地运的运行状态。

壬午:指干支纪年法中的壬午年,壬为水,午为火,表示这一年的五行属性。

丁酉失守:丁为火,酉为金,表示地运的运行状态。

戊申:指干支纪年法中的戊申年,戊为土,申为金,表示这一年的五行属性。

癸亥失守:癸为水,亥为水,表示地运的运行状态。

五疫之至:指五种疫病的到来。

相染易:指疫病可以通过接触传染。

天牝:指天地的母性,即阴性的方面。

气出于脑:指呼吸之气从脑部而出。

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指五行之气从相应的器官而出。

北斗:指北斗七星,古代用来导航和占卜的星宿。

小金丹方:指一种炼丹的方子。

辰砂,雄黄,雌黄,紫金:都是古代炼丹和药物中的成分。

望东吸日华气:指在日出时向东吸气,以吸收日光的精华。

全真:指保全真元之气,即保护生命力的完整。

十二脏:指人体的十二个脏器。

神失位:指精神失去正常的定位。

神彩之不圆:指精神状态不完整。

气神合道:指精神和气的运行与天地之道相合。

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谏议之官,仓廪之官,传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强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分别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等脏器的功能。

手少阴,手太阴,足厥阴,足少阳,心包络,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指相应脏器的穴位。

全神养真:指通过针灸等方法来调和精神和真元之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关于五行相生相克、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论述。文中以庚辰年为例,分析了天运、地运、人运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刺法来调和五行,预防和治疗疾病。

‘刚柔失守’指五行中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上位失守’和‘下位无合’则分别指天时和地利的失衡。‘乙庚金运’说明此年五行中金旺,但金运未能得到相招,即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和,导致‘布天未退’,即天运未能顺利退去。‘中运胜来’和‘上下相错’进一步说明了天运和地运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被称为‘失守’。

‘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是指音律的失衡,‘商音’代表金,不应则说明金运失衡。‘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表明由于天运失衡,将导致三年内发生大规模的瘟疫。

‘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说明瘟疫的发生与天数有关,天数微则瘟疫轻微,天数甚则瘟疫严重。

‘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是治疗方法的建议,通过针灸来调和五行,补肝肺之气。‘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说明了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波动。

‘乙庚失守’是指乙庚两五行之间的失衡,‘刺法同’说明治疗方法相同。‘肝欲平,即勿怒’强调了治疗期间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壬午’年分析同理,‘刚柔失守’导致‘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进一步说明了音律的失衡,‘三年大疫’则是对瘟疫发生时间的预测。

‘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是具体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来调和五行。‘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是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戊申’年分析同理,‘刚柔失守’导致‘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是治疗方法,‘勿大悲伤也’是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说明通过五年的观察,可以明确失守的情况,并找出相应的治疗方法。‘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则指出治疗瘟疫的方法只有五种,即针对五行的治疗方法。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部分,探讨了五疫的传播、预防和治疗。‘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即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说明了如何避免邪气的侵害。

‘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和‘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等句子,是岐伯提出的具体预防方法,通过想象和呼吸来增强正气,抵御邪气。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等句子,是岐伯提出的其他预防方法,包括特定的吐纳法和药物疗法。

黄帝询问如何全真,岐伯的回答强调了修养和神的重要性,即通过修养和调养,使人的精神和身体达到和谐状态,从而避免疾病和夭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等句子,是岐伯对十二官的论述,说明了如何通过针灸来调和十二官的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