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读注:此二句,各本多只有后一句。《甲乙经》二句并作:“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明•马莳增补为二句。)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知道虚实变化的要点。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身体也充实,气虚弱身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的,相反的情况就是生病。谷物摄入多气也充实,谷物摄入少气也虚弱,这也是正常的,相反的情况就是生病。脉搏充实血液也充实,脉搏虚弱血液也虚弱,这也是正常的,相反的情况就是生病。
黄帝说:怎么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呢?
岐伯说:气充实但身体寒冷,这就是所谓的相反。气虚弱但身体发热,这也是所谓的相反。(注:这两句话,在各个版本中大多只有后一句。《甲乙经》中这两句话并作:“气充实但身体寒冷,气虚弱但身体发热。”明代的马莳增补为两句话。)谷物摄入多但气少,这就是所谓的相反。谷物不摄入但气多,这也是所谓的相反。脉搏充实但血液少,这就是所谓的相反。脉搏虚弱但血液多,这也是所谓的相反。
黄帝说:这些相反的情况是如何得的?
岐伯说:气充实身体寒冷,是因为得了伤寒。气虚弱身体发热,是因为得了伤暑。谷物摄入多但气少,是因为有失血的情况,湿气停留在下部。谷物摄入少但气多,是因为邪气在胃和肺。脉搏细小但血液多,是因为饮中热。脉搏粗大但血液少,是因为脉搏中有风气,水浆不能摄入。这就是所说的相反的情况。
实际上,充实是指气进入体内;虚弱是指气外出。气充实就是热;气虚弱就是寒。气充实需要开针空在左手;气虚弱需要闭针空在左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文化英雄。
岐伯: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虚实之要:中医学术语,指疾病过程中,身体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状况,包括正气盛衰和邪气侵扰的不同表现。
气实形实:中医学术语,指身体内部正气充足,表现为身体强壮。
气虚形虚:中医学术语,指身体内部正气不足,表现为身体虚弱。
谷盛气盛:中医学术语,指饮食充足,身体内部精气充沛。
谷虚气虚:中医学术语,指饮食不足,身体内部精气不足。
脉实血实:中医学术语,指脉搏充实有力,血液充足。
脉虚血虚:中医学术语,指脉搏虚弱无力,血液不足。
反:中医学术语,指与正常生理状态相反的病理状态。
伤寒:中医学术语,指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
伤暑:中医学术语,指感受暑邪引起的疾病。
脱血:中医学术语,指失血过多。
邪:中医学术语,指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胃:中医学术语,指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肺:中医学术语,指呼吸系统的一部分,与气的交换有关。
饮中热:中医学术语,指体内有热邪。
脉有风气:中医学术语,指脉象中风气较重。
水浆不入:中医学术语,指身体无法吸收水分和食物。
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中医学术语,指实病是正气进入体内,虚病是正气从体内排出。
左手开针空也;左手闭针空也:中医学术语,指针灸时,左手张开或闭合以调节针的深度和力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评注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此句是黄帝向岐伯请教关于虚实之道的核心问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生命本质和疾病机理的深入探讨。‘愿闻’二字,表达了黄帝对岐伯医术的崇敬和对医学知识的渴求,也反映了中医学中‘师承’的重要性。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学中虚实辨证的基本原则。‘气实形实’与‘气虚形虚’是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种描述,即气血充足则身体强健,气血不足则身体虚弱。‘此其常也’强调了这种状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反此者病’则指出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饮食与气血的关系。‘谷盛气盛’与‘谷虚气虚’说明了食物摄入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即食物充足则气血旺盛,食物不足则气血虚弱。‘此其常也’再次强调了这种关系的正常性,而‘反此者病’则指出了饮食失衡可能导致疾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岐伯进一步将脉象与气血联系起来,指出脉象的虚实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脉实血实’与‘脉虚血虚’是对脉象与气血关系的描述,‘此其常也’表明这种关系是正常的,而‘反此者病’则指出了脉象异常可能导致疾病。
帝曰:如何而反?
黄帝进一步询问,如何会出现与常理相反的情况,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追求和对疾病机理的探究精神。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岐伯的回答指出了两种异常情况:气盛身寒和气虚身热。这两种情况与常理相反,是疾病的表现。‘此谓反也’是对异常情况的明确指认。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岐伯进一步分析了饮食与气的关系,指出饮食过多而气少,或者饮食不足而气多,都是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疾病。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岐伯再次将脉象与气血联系起来,指出脉象的异常与气血的失衡有关,‘此谓反也’是对异常情况的确认。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异常情况与疾病的关系,指出气盛身寒是伤寒的症状,气虚身热是伤暑的症状,这体现了中医学中病因病机的理论。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岐伯分析了饮食与气血关系异常的具体原因,指出脱血和湿邪是导致谷入多而气少的原因,而邪在胃及肺则是导致谷入少而气多的原因。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岐伯进一步分析了脉象异常的原因,指出饮中热和脉有风气是导致脉小血多和脉大血少的原因。
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总结,表明以上所述即为中医学中虚实辨证的基本原则。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虚实之道的本质,指出实者是指气进入体内,虚者是指气从体内排出。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岐伯将气与寒热联系起来,指出气实则表现为热,气虚则表现为寒。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岐伯最后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原则,指出根据虚实情况选择相应的针灸手法,体现了中医学中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