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应为地,见注解)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
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太素》作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太素》作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按照六六的节气来形成一年,地按照九九的制会来计算,人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节气,这是为了与天地相合,已经很久了。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您的问题问得真是太好了!请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六六的节气和九九的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的,也就是气数的。天度是用来决定日月运行的;气数是用来记录化生作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都有各自的轨迹和规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还有余数。所以大小月加起来共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年,积累的气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闰月。从年初开始确定,年中校正,年末推算,这样天度就完全确定了。
黄帝说:我已经听说了天度。还想听您谈谈气数,它是如何与天度相合的?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个太阳,十个太阳轮流运行一周为甲,甲六次轮回就结束一年,这是三百六十天的法则。自古以来,通达天地的人,生命的根本,来源于阴阳,其气遍布九州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因此,生命有五种形态,气有三种。三种气构成天,三种气构成地,三种气构成人。三者相乘,合起来就是九,九分为九野,九野对应九脏。所以形体有四脏,精神有五脏,合起来成为九脏来对应。
黄帝说:我已经听说了六六九九的合会。您提到积累的气数会导致闰月,我想知道什么是气?请您详细解释,消除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所保密的,由先师传授下来的。
黄帝说:请您详细地告诉我。
岐伯说:五天叫做一候,三个候叫做一气,六个气叫做一时,四个时叫做一年,它们各自遵循其主宰的规律。五运相互继承,共同治理,最终周期结束,周而复始,时令确立,气运分布,就像一个没有终点的环。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黄帝说:不知道年岁的变化,气的变化,虚实的变化,不能成为医生。
岐伯说:五运的开始就像一个没有终点的环,它的太过和不及是怎样的?
岐伯说:五气轮流出现,各有其胜势,盛衰的变化,这是常态。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
岐伯说:没有过度的。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怎么办?
岐伯说:在经典中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是所胜?
岐伯说:春天胜过长夏,长夏胜过冬,冬胜过夏,夏胜过秋,秋胜过春,这就是所说的五行时令的胜势,各自以气命名其脏。
黄帝说:如何知道它们的胜势?
岐伯说:寻找它们到达的时间,都回到春季,未到时间先到,这就是所谓的太过,就会轻视所不胜,而侵犯所胜,这叫做气淫。不分邪气内生,医生无法制止。到了时间却没有到,这就是所谓的不及,就会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轻视它,这叫做气迫。所说的寻找它们到达的时间,就是气到达的时候。谨慎地等待时机,气就可以预期。错过了时机,反其道而行,五运无法分辨,邪气内生,医生无法制止。
黄帝说:有没有不继承的情况?
岐伯说:苍天的气,不能没有常规。气不继承就是异常,异常就会变化。
黄帝说:异常而变化怎么办?
岐伯说:变化到了就会生病,所胜的会减弱,所不胜的会加剧,因此会因重感邪气而死亡。所以不是时令的气会减弱,到了时令的气会加剧。
黄帝说:好。我听说气合而有形,因变化而确定名称。天地运行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哪个少哪个多,可以听听吗?
岐伯说:您的问题问得太深入了!天非常广大无法测量,地非常巨大无法估量,神圣的您提问,请允许我陈述其中的道理。草木生长出五彩,五彩的变化,无法一一细看。草木生长出五味,五味的美好,无法一一品味。人们的嗜好不同,各有各的通路。天以五气滋养人,地以五味滋养人。五气进入鼻子,藏于心肺,使五色鲜明,声音清晰。五味进入口中,藏于肠胃,味道有所藏,用来滋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精神自然产生。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精神变化的所在,其光彩表现在脸上,其充实表现在血脉中,为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魄的所在,其光彩表现在毛发上,其充实表现在皮肤上,为阳中之少阴,与秋气相通。肾是主蛰藏的根本,精的所在,其光彩表现在头发上,其充实表现在骨骼上,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极尽之本,魂的居所,其光彩表现在指甲上,其充实表现在筋上,以生成血气,其味酸,其色青,这是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的根本,营的居所,称为器,能转化糟粕,转化味道,使之进出,其光彩表现在嘴唇四周,其充实表现在肌肉上,其味甘,其色黄,这是至阴的类别,与土气相通。所有的十一脏,取决于胆。
因此,人迎脉跳动一次,病在少阳;跳动两次,病在太阳;跳动三次,病在阳明;跳动四次,以上为格阳。寸口脉跳动一次,病在厥阴;跳动两次,病在少阴;跳动三次,病在太阴;跳动四次,以上为关阴。人迎脉和寸口脉都跳动四次以上为关格,关格的脉象衰弱,不能达到天地之精气,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解
六六之节:六六之节指的是一年中的六十个节气,这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九九制会:九九制会指的是九九乘法表,古代中国数学的一种表示方法,同时也与九宫八卦相联系,代表宇宙的秩序和变化。
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与阴阳历的年份天数相对应。
天地:天地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自然现象和结构,包括天体运行和地球的地理环境。
气之数:气之数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气象变化的规律和数量。
天度:天度指的是天体的运行轨迹和规律。
气数:气数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气象变化的数量和频率。
阴阳: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概念,代表自然界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十日:十日指的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十个太阳。
甲:甲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干,代表十个太阳中的第一个。
九州九窍:九州九窍指的是古代中国地理上的九个区域和人体九个重要的孔窍。
五运:五运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变化,是中医理论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概念。
气合:气合指的是阴阳二气相合,形成万物的基础。
藏象:藏象是指脏腑的形态、功能和生理表现,是中医学中研究脏腑疾病的重要理论。
人迎:人迎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寸口:寸口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位于手腕内侧,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探究。他首先提出天地人之间的‘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的概念,这是古代中国哲学中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体现,强调宇宙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岐伯的回答则是对黄帝提问的详细解答,他首先解释了‘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的内涵,指出这是用来确定天度、气数的工具,天度是用来规定日月运行的规律,气数是用来记录万物生长变化的依据。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天地阴阳的关系,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说明了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的现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黄帝对‘气数’的提问,岐伯则解释了五运相袭、终期之日周而复始的规律,强调了顺应自然、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岐伯对‘五运’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即五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黄帝询问‘积气盈闰’的具体含义时,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五运相袭的规律,以及太过不及的病理变化,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岐伯对‘非常’和‘变’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黄帝询问‘气合而有形’的现象,岐伯则从天地阴阳、五气五味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天地之气与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
岐伯对‘藏象’的描述,是对人体脏腑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详细解析,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科学的深刻认识。
黄帝询问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变化,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