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原文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

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

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

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译文

黄帝问道:哎呀,天道是多么遥远啊!就像迎接飘浮的云彩,观察深邃的深渊,深渊还可以测量,但迎接浮云却无法知道它的尽头。先生多次提到顺应天道,我听了之后藏在心里,私下里觉得有些疑惑,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希望先生能够充分表达您的想法,让这些道理永远不被遗忘,长久而不断绝,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天道的真谛。

岐伯鞠躬再拜,回答说:您问得真是太明白了,是在询问天道啊!这是根据天的次序,盛衰的时机。

黄帝说:我想听听天道中的六六之节,盛衰的道理是什么?

岐伯说:上下有各自的位次,左右有各自的规律。所以少阳的右边,由阳明来治理;阳明的右边,由太阳来治理;太阳的右边,由厥阴来治理;厥阴的右边,由少阴来治理;少阴的右边,由太阴来治理;太阴的右边,又回到少阳。这就是所说的气的标度,就像面南而等待一样。所以说:‘顺应天的次序,把握盛衰的时机,移转光明,定位而等待。’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黄帝说:有的气到了就到了,有的气到了却没到,有的气没到却到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到了就到了的是平衡;到了却没到的是来气不足;没到却到了的是来气有余。

黄帝说:到了却没到,没到却到了,应该怎么办?

岐伯说:如果相应则顺,如果不相应则逆,逆则变化产生,变化产生则生病。

黄帝说:好。请告诉我相应的法则。

岐伯说: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地理的相应,六气节气位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显明之右是君火的位置。君火的右边退一步,由相火来治理;再退一步,由土气来治理;再退一步,由金气来治理;再退一步,由水气来治理;再退一步,由木气来治理;再退一步,又回到君火来治理。

相火之下,由水气来承托;水位之下,由土气来承托;土位之下,由风气来承托;风位之下,由金气来承托;金位之下,由火气来承托;君火之下,由阴精来承托。

黄帝说:为什么是这样?

岐伯说:过盛则会造成伤害,承托才能制约,制约才能生化,外部表现为盛衰;伤害则会败坏混乱,生化出大病。

黄帝说:盛衰是怎样的?

岐伯说:不在其位的是邪气,在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变化大,正气变化小。

黄帝说:什么是当位?

岐伯说:木运临卯位,火运临午位,土运临四季位,金运临酉位,水运临子位。这就是所说的‘岁会’,是气的平衡。

黄帝说:不在其位会怎样?

岐伯说:岁不与会。

黄帝说:土运的年份,上面见到太阴;火运的年份,上面见到少阳、少阴;金运的年份,上面见到阳明;木运的年份,上面见到厥阴;水运的年份,上面见到太阳。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这是天与之相合的。所以《天元册》说:‘天符’。

黄帝说:天符、岁会是怎样的?

岐伯说:‘太一天符’的会合。

黄帝说:它们的贵贱是怎样的?

岐伯说:天符是执法者,岁会是行令者,太一天符是贵人。

黄帝说:邪气中伤会有什么后果?

岐伯说:中执法者,病来得快而危险;中行令者,病来得慢而持久;中贵人者,病来得突然而死亡。

黄帝说:位次的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病近而害快;顺则病远而害微。这就是所说的二火。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它们的步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所谓步法,是六十度加上一些,所以二十四步,积累起来是一百刻,从而形成一天。

黄帝说:六气对应五行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寻求的方法也不同。

黄帝说:如何寻求?

岐伯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叫做岁立,仔细等待时机,气就可以预期。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岁候是怎样的?

岐伯说:您问得太详细了!太阳运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运行两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运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运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运行五周,天气又回到一刻,这就是一纪。所以,寅午戌年气会同,卯未亥年气会同,辰申子年气会同,巳酉丑年气会同,周而复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用途。

岐伯说:谈论天的时候寻求根本,谈论地的时候寻求位置,谈论人的时候寻求气交。

黄帝说:什么是气交?

岐伯说:上下位置的区分,是气交相合的地方,这就是人的居住环境。所以说:‘天枢之上,由天气来主导;天枢之下,由地气来主导;气交的地方,人的气随之而动,万物都遵循这个规律。’这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什么是初和中的区别?

岐伯说:初是指三十度加上一些,中气也是按照这个方法。

黄帝说:初和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岐伯说:这是用来区分天地的方法。

黄帝说:请详细地告诉我。

岐伯说:初是指地气,中是指天气。

黄帝说:它们的升降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的升降变化,是天地交替使用的结果。

黄帝说:请告诉我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岐伯说:上升之后下降,下降的称为天;下降之后上升,上升的称为地。天气下降,气流到地面上;地气上升,气升腾到天上。所以高下相互吸引,升降相互依赖,从而产生变化。

黄帝说:好。寒湿相遇,燥热相接,风火相遇,它们之间有间隔吗?

岐伯说:气有胜有复,胜复的变化,有德行有教化,有用有变,变化之后邪气就会占据。

黄帝说:什么是邪气?

岐伯说:事物生长来源于变化,事物极端来源于变化,变化的相互靠近,是成败的原因。所以气有往复,使用有快有慢,这四个方面都有,就会产生变化,风就是由此产生的。

黄帝说:变化的快慢和往复,是风产生的原因,变化和转变,是因为盛衰的变化。所以成败和隐伏游移于其中,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成败和隐伏产生于运动,运动不止就会产生变化。

黄帝说:有期限吗?

岐伯说:不生长不变化,是静止的期限。

黄帝说:没有生长和变化吗?

岐伯说:出和入停止了,神机和教化就会消失;升和降停止了,气就会孤立危险。所以,没有出和入就没有生长、强壮、衰老和死亡,没有升和降就没有生长、变化、收藏。因此,升降出入无处不在。所以器物是生化的地方,器物散了,生化就会停止。所以没有不出的,没有不升的,变化有大小,期限有远近,这四个方面都存在,重要的是保持常态,违反常态就会导致灾害。所以说:‘无形无患。’这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长不变化的情况?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有与道相合的人才能做到。

黄帝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天道:自然规律,宇宙间的法则,古人认为天有天道,人应遵循。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的事物,此处指天象的不可预测性。

深渊:深不可测的深渊,比喻深奥难测的事物。

夫子: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谨奉:小心地遵循,尊重。

天道六六之节:指自然界中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六六相生相克的规律。

少阳:五行之一,代表东方、春季,与木相联系。

阳明:五行之一,代表南方、夏季,与火相联系。

太阳:五行之一,代表西方、秋季,与金相联系。

厥阴:五行之一,代表北方、冬季,与水相联系。

少阴:五行之一,代表秋季,与金相联系。

太阴:五行之一,代表冬季,与水相联系。

气之标:指气的变化标志,即气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现象。

南面而待之:古代帝王面南而坐,表示等待和接受。

移光定位:指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

正立而待之:指等待自然规律的变化。

本:五行中的根本元素。

标:五行中的标志元素。

气应异象:气的表现与现象不同。

至而至:按时而至。

至而不至:按时未至。

至而太过:提前而至且过甚。

岁会:一年四季的会合点。

天元册:古代天文历法书。

天符:指天时与岁会相合的征兆。

步:指时间单位,六十度为一步。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气交:气交是指天地之间的交合之处,是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区域。

天枢:天枢是指天空中北极星的位置,古代天文学中用来确定方向和时间的参照点。在这里,天枢之上代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天枢之下代表较低的位置。

天气:天气是指自然界中的大气现象,如风、云、雨、雪等,这里指天空中较高的气层。

地气:地气是指地面附近的气层,与天气相对,代表接近地面的自然现象。

人气:人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对应。

万物:万物是指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

初中:初中是指一年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初指年初,中指年中。

天地:天地是指自然界中的天和地,这里指宇宙的宏观结构。

气之升降:气之升降是指气的上升和下降运动,这是自然界中气的变化形式。

邪气:邪气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如疾病之气。

化:化是指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变:变是指自然界中事物状态的变化。

神机化灭:神机化灭是指生命活动的停止,即生命的终结。

生长化收藏:生长化收藏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和收获的过程。

器:器在这里指承载生命活动的物质实体,如人体。

生化之宇:生化之宇是指生命活动的场所,即生物存在的空间。

无形无患:无形无患是指没有形体的存在,就不会有疾病和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评注

岐伯的这段话,首先阐述了天地之气与人居之间的关系。‘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一句,揭示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人生活在天地之气交错的中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天枢是古人观测天象的一个参照点,这里用来比喻天地之间的分界。天气主之,地气主之,指的是天地的气分别主导着不同的领域,而人气则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这句话,是岐伯对天地之气变化的具体描述。‘初’指的是开始,‘中’指的是中间,这里的‘初’和‘中’可能指的是季节的开始和中间阶段。‘三十度’和‘奇’则是对时间长度的一种描述,‘中气同法’则说明中气的变化规律与初气相同。

‘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这句话,是对‘初’和‘中’的具体解释,初气为地气,中气为天气,说明了天地之气在时间上的变化。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这句话,强调了气的变化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气的升降是天地更替的表现。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气的升降运动,上升的是天,下降的是地,这是天地之间气的循环往复。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之间气的运动是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各种变化。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这句话,揭示了气的运动中存在着胜复、德化、用变等规律,邪气则是气变异常的表现。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这句话,强调了万物生长和衰败都依赖于变化,变化是成败的关键。

‘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动有往复、有迟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气的化变,进而形成了风。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这句话,指出成败是动态变化的,动而不止则会导致变化。

‘不生不化,静之期也’这句话,说明了不生长不变化是静态的时期。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句话,强调了出入和升降对于气的生化至关重要,如果出入和升降停止,则气的生化功能就会丧失。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这句话,说明了出入升降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化变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但都应保持常态,否则就会导致灾害。

‘无形无患’这句话,是对上述论述的总结,强调了天地之气的变化是无形的,但若不遵循其规律,就会带来祸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