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原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的通假字)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全元起本作“减”)虚。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

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髴。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

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

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

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

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

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译文

黄帝问道:使用针灸的方法,必然有一定的法则,现在是什么法则,什么原则呢?

岐伯回答说:遵循天的法则,顺应地的原则,结合天的光辉。

黄帝说:希望详细地听一听。

岐伯说:凡是针灸的方法,必须等待日月星辰,四季八节之气,气定才能进行针灸。

因此,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时,人的血液就会变得滋润,卫气就会浮起,所以血液容易泻出,气容易运行;天气寒冷阴沉时,人的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卫气就会下沉。

月亮初生时,血气和卫气开始精微,卫气开始运行;月亮圆满时,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亮亏缺时,肌肉减少,经络空虚,卫气散去,身体孤立。

因此,要根据天时来调节血气。所以,天气寒冷时不要针灸,天气温暖时不要犹豫,月亮初生时不要泻血,月亮圆满时不要补益,月亮亏缺时不要治疗。这就是所谓的顺应天时来调节。

根据天的顺序,盛衰之时,移动光亮定位,正立而等待。

所以说:月亮初生时泻血,这是说身体虚弱。月亮圆满时补益,血气外溢,脉络中有滞留的血液,称为重实。月亮亏缺时治疗,这是说扰乱经脉。阴阳错乱,真邪不分,邪气沉滞,外虚内乱,邪气就会兴起。

黄帝说:星辰八节应该等待什么?

岐伯说:星辰是用来控制日月运行的。八节是用来观察八风之邪气的,以时令到来为准。四时是用来分辨春秋冬夏之气所在,按时调节。要避开八节之邪气,不要触犯。

黄帝说:天时不可不知。

岐伯说:星辰的方法我已经听说了,还想听听古代的方法。

岐伯说:古代的方法,首先要了解《针经》。验证于现在,首先要了解日之寒温,月之盈亏,以观察气的浮沉,并调节于身体,观察其立效。观察那些不形于外的东西,说的是形气荣卫不显于外,而医生却能知道。以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之气之浮沉,相互配合来调节,医生经常能先看到这些,然而不显于外,所以说观察那些不显于外的东西!通晓无穷变化的人,可以传于后世。这就是医生之所以不同的原因。然而不显于外,所以大家都不能看到。看似无形,尝之无味,所以称为不显于外,若神之微妙。

虚邪,是指八节之虚邪气;正邪,是指身体若用力出汗,腠理开张,遇到虚风,邪气侵入很微弱,所以不知道其情状,看不到其形态。高明的医生在疾病萌芽时救治,一定要先看到三部九候之气,全部调节好而不败坏才能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在疾病已成时救治,在疾病败坏时救治。救治疾病已成者,是说不知道三部九候之气的不协调,因病而败坏。知道其所在,知道诊断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疗,所以称为守其门户。

黄帝说:我听说补泻,但未得其意。

岐伯说:泻必须用方。方,是指气方盛,月方满,日方温,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内针,然后等待其方吸而转针,然后等待其方呼而徐引针,所以说泻必须用方,其气才能运行。补必须用员。员,是指行,行是指移。针灸必须中其荣,再以吸排针。所以员与方,不是针。

黄帝说:妙啊,这些论述!将人体与阴阳四时、虚实相应,不显于外的时机相合,如果不是先生,谁能通晓这些。然而先生多次提到形与神,什么是形?什么是神?希望详细地听一听。

岐伯说:请允许我谈谈形。形就是形,眼睛昏暗,询问其所病,在经脉中寻找,智慧地出现在眼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所以称为形。

黄帝说:什么是神?

岐伯说:请允许我谈谈神。神就是神,耳朵听不到,眼睛明亮心胸开阔而意志先行,智慧地独自领悟,口中不能言说,大家都看,独见其妙,似昏似明,昭然独明,如风吹云散,所以称为神。三部九候是其根本,九针的论述不必再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文化祖先之一,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命名来源。

岐伯:传说中黄帝的臣子,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共同创作了《黄帝内经》。

针:中医术语,指针灸中的针具,用于刺激人体穴位。

法:方法,规则,这里指针灸的规则。

法则:规则,法则,这里指针灸的操作规则。

日月星辰:指太阳、月亮和星星,这里指自然界的时空变化。

四时八正之气: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八正指八个方位的气象变化。

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红色液体,与血液循环相关。

卫气:中医术语,指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月始生:月亮刚开始生长的时候。

月郭满:月亮圆满的时候。

月郭空:月亮亏缺的时候。

时:时机,时间。

星辰八正:星辰指星星,八正指八个方位,这里指天文和地理的规律。

针经:《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专门讲述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三部九候:中医术语,指人体上、中、下三部各三个脉位,共九个脉位,用于诊断。

虚邪:中医术语,指人体正气不足,邪气入侵。

正邪:中医术语,指正常的邪气,即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

形: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形态结构。

神:中医术语,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评注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的重视,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以确保治疗效果。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岐伯的回答表明针灸治疗应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相应,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这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需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进行,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段话揭示了针灸治疗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说明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气血的变化对针灸治疗的影响。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岐伯通过月亮的盈亏变化,阐述了人体气血、肌肉、经络等生理现象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针灸治疗应顺应自然规律。

‘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这段话提出了针灸治疗的时间选择原则,强调了顺应天时的重要性。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岐伯进一步阐述了针灸治疗的方法,即根据天时变化调整治疗时间,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这段话指出了针灸治疗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损伤气血、扰乱经络等。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岐伯对邪气的分类,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这段话强调了中医治疗应注重早期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

‘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岐伯提出了针灸治疗中补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时机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针灸治疗中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岐伯强调了血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指出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重血气的保养。

‘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岐伯对‘形’的解释,揭示了中医诊断中观察患者外在表现的重要性。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岐伯对‘神’的解释,体现了中医诊断中注重内在精神状态的特点。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这段话总结了岐伯的医学思想,即针灸治疗应以三部九候为基础,不必拘泥于九针的具体操作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