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

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

名曰肺痹。

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

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肢胠。

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

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译文

心的功能与脉相连,它的荣光表现在脸色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肾脏。肺的功能与皮肤相连,它的荣光表现在毛发上,它的主要功能是心脏。肝的功能与筋相连,它的荣光表现在指甲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肺。脾的功能与肌肉相连,它的荣光表现在嘴唇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肝。肾的功能与骨骼相连,它的荣光表现在头发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脾。因此,多吃咸的食物,会使脉变得凝滞而脸色改变;多吃苦的食物,会使皮肤干燥而毛发脱落;多吃辣的食物,会使筋变得紧张而指甲干枯;多吃酸的食物,会使肌肉变得粗糙而嘴唇干裂;多吃甜的食物,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都是五味对身体的伤害。所以,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辣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甜味,肾喜欢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相合的规律。

五脏的气色,如果脸色呈现青绿色像草枯萎的样子,人就会死;如果脸色呈现黄色像枳实一样,人就会死;如果脸色呈现黑色像火焰一样,人就会死;如果脸色呈现红色像鲜血一样,人就会死;如果脸色呈现白色像枯骨一样,人就会死,这些都是五色显示死亡的情况。如果脸色呈现青绿色像翠鸟的羽毛一样,人就会活;如果脸色呈现红色像公鸡的鸡冠一样,人就会活;如果脸色呈现黄色像螃蟹的腹部一样,人就会活;如果脸色呈现白色像猪油一样,人就会活;如果脸色呈现黑色像乌鸦的羽毛一样,人就会活,这些都是五色显示生命的情况。心产生的颜色,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着朱砂;肺产生的颜色,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着红色;肝产生的颜色,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着青色;脾产生的颜色,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着白色;肾产生的颜色,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着紫色。这些都是五脏所产生的外在荣光。

颜色和味道对应五脏,白色对应肺和辣味,红色对应心和苦味,青色对应肝和酸味,黄色对应脾和甜味,黑色对应肾和咸味。因此,白色对应皮肤,红色对应脉,青色对应筋,黄色对应肉,黑色对应骨。

所有的脉都归属于眼睛;所有的髓都归属于大脑;所有的筋都归属于关节;所有的血都归属于心脏;所有的气都归属于肺,这是四肢和八溪的日夜循环。所以人睡觉时,血液归于肝脏,肝脏得到血液后能够视物,脚得到血液后能够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后能够握物,手指得到血液后能够抓取。如果睡觉后受到风吹,血液在皮肤上凝结会形成痹症,在脉中凝结会形成泣症,在脚上凝结会形成厥症。这三种情况,是因为血液不能回流到空腔中,所以形成痹症和厥症。人体有大谷十二个,小溪三百五十四个,少十二个俞穴,这些都是卫气停留的地方,邪气侵入的地方,可以通过针灸和砭石来驱除。

诊断疾病的开始,五脉是标准。想要知道疾病的开始,首先要建立它的根本。所说的五脉,就是五脉。

因此,头痛病重,下部虚弱上部充实,问题出在足少阴和足太阳,严重时可能侵入肾脏。眩晕昏蒙,眼睛模糊耳朵聋,下部充实上部虚弱,问题出在足少阳和足厥阴,严重时可能侵入肝脏。腹部胀满,支撑膈肌、胸部和胁部、下部厥冷上部冒热,问题出在足太阴和足阳明。咳嗽气喘,胸部有厥症,问题出在手阳明和手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肌中,问题出在手太阳和手少阴。

脉的细大、滑涩、浮沉,可以通过手指来辨别。五脏的征象,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五脏的音色,可以通过意识来感知。五色的微妙变化,可以通过眼睛来观察。能够结合脉象和脸色,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红色的脉象到来时,呼吸急促而坚实。诊断说:有积气在体内,时常影响食欲,叫做心痹。这是由于外来的疾病,思考过度而心虚,所以邪气随之侵入。白色的脉象到来时,呼吸急促而浮。上部虚弱下部充实,感到惊恐,有积气在胸部,呼吸急促而虚弱。叫做肺痹。寒热交替,是由于醉酒后受惊吓而引起的。青色的脉象到来时,脉象长而左右弹跳。有积气在心下,腰部和臀部。叫做肝痹。是由于寒湿引起的,与疝气的方法相同。腰痛脚冷头痛。黄色的脉象到来时,脉象大而虚弱。有积气在腹部,有厥气,叫做厥疝。女子也是同样的方法,是由于劳累过度使四肢出汗,当风吹时引起的。黑色的脉象到来时,脉象在上部坚实而大。有积气在小腹和阴部,叫做肾痹。是由于沐浴后,在清水中睡觉引起的。

所有观察五色和奇脉的情况,如果脸色发黄而眼睛发青,脸色发黄而眼睛发红,脸色发黄而眼睛发白,脸色发黄而眼睛发黑,这些情况都不会死。如果脸色发青而眼睛发红,脸色发红而眼睛发白,脸色发青而眼睛发黑,脸色发黑而眼睛发白,脸色发红而眼睛发青,这些情况都会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注解

心之合脉也:心与脉相连,心主血脉,脉为心之合。

其荣色也:心的荣光表现在脸色上。

其主肾也:心与肾相主。

肺之合皮也:肺与皮肤相连,肺主皮。

其荣毛也:肺的荣光表现在毛发上。

其主心也:肺与心相主。

肝之合筋也:肝与筋相连,肝主筋。

其荣爪也:肝的荣光表现在指甲上。

其主肺也:肝与肺相主。

脾之合肉也:脾与肌肉相连,脾主肉。

其荣唇也:脾的荣光表现在嘴唇上。

其主肝也:脾与肝相主。

肾之合骨也:肾与骨相连,肾主骨。

其荣发也:肾的荣光表现在头发上。

其主脾也:肾与脾相主。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过量食用咸味食物会导致血脉凝滞,脸色改变。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过量食用苦味食物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过量食用辛辣食物会导致筋脉紧张,指甲干枯。

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过量食用酸味食物会导致肌肉硬化,嘴唇开裂。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过量食用甜味食物会导致骨痛,头发脱落。

五味之所伤也:五种味道过量摄入会伤害身体。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因此,心宜苦,肺宜辛,肝宜酸,脾宜甘,肾宜咸。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五脏之气衰弱时,脸色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变化,如青色如草枯萎,黄色如枳实,黑色如火燃尽,赤色如血,白色如枯骨,这些都是死亡的表现。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脸色呈现翠绿色如翠羽,红色如鸡冠,黄色如蟹腹,白色如豕脂,黑色如乌羽,这些都是生命力的表现。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这是五脏所产生的外在荣光。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颜色和味道与五脏相对应,白色对应肺和辛味,红色对应心和苦味,青色对应肝和酸味,黄色对应脾和甘味,黑色对应肾和咸味。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所有的脉都归属于眼睛;所有的髓都归属于脑;所有的筋都归属于关节;所有的血都归属于心;所有的气都归属于肺。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这是四肢八溪(指四肢的八条主要溪流)的朝夕变化。

五决为纪:五种决断作为诊断的依据。

五脉:五种脉象。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头痛巅顶,下部虚弱上部充实,问题出在足少阴和足太阳。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头晕眼花,招致异常,目昏耳聋,下部充实上部虚弱,问题出在足少阳和足厥阴。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腹部胀满,支撑膈肌,下寒上热,问题出在足太阴和足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咳嗽气逆,厥逆在胸部,问题出在手阳明和手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心烦头痛,病在膈膜中,问题出在手巨阳和手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脉象的大小、滑涩、浮沉可以通过手指触摸来辨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的征象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脏的声音可以通过意识来感知。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五色的微妙变化可以通过眼睛观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能够综合脉象和面色,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红色脉象到来时,喘息而坚实。

心痹:心痹,即心脏痹阻。

肺痹:肺痹,即肺部痹阻。

肝痹:肝痹,即肝脏痹阻。

厥疝:厥疝,即因寒湿引起的疝气。

肾痹:肾痹,即肾脏痹阻。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面黄且眼睛呈现青、赤、白、黑颜色。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面青且眼睛呈现赤、白、黑、白、青颜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评注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此句揭示了心与脉、色、肾之间的内在联系。心藏神,主血脉,其荣色为赤,与肾水相合,肾主水,故心之荣色亦主肾。此为中医五行学说中,心肾相交的理论基础。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此句阐述了肺与皮、毛、心之间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其合皮,荣毛,与心火相合,心主血脉,故肺之荣毛亦主心。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此句说明了肝与筋、爪、肺之间的联系。肝主疏泄,藏血,其合筋,荣爪,与肺金相合,肺主气,故肝之荣爪亦主肺。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此句揭示了脾与肉、唇、肝之间的内在联系。脾主运化,藏营,其合肉,荣唇,与肝木相合,肝主疏泄,故脾之荣唇亦主肝。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此句说明了肾与骨、发、脾之间的联系。肾主水,藏精,其合骨,荣发,与脾土相合,脾主运化,故肾之荣发亦主脾。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此句阐述了五味对五脏的损害。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过量食用则会损害相应的脏腑,导致疾病。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此句说明了五脏对五味的偏好。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相合,适量食用有益于身体健康。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此句说明了五脏病变时,其色象的变化。中医认为,五脏病变时,其色象会发生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此句说明了五脏健康时,其色象的变化。中医认为,五脏健康时,其色象会呈现出相应的生机。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句描述了五脏所生之外荣。中医认为,五脏所生之外荣可以反映五脏的健康状况。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此句说明了色味与五脏的关系。中医认为,色味与五脏相对应,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此句阐述了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中医认为,色与五脏相对应,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此句说明了五脏与四肢八溪的关系。中医认为,五脏与四肢八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此句说明了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此句说明了风邪对人体的侵害。中医认为,风邪可以导致痹、泣、厥等疾病。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此句说明了人体经络的分布。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气和邪气运行的通道。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此句说明了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认为,诊断疾病需要根据五脉的变化来判断。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此句说明了头痛巅疾的病因。中医认为,头痛巅疾的病因与足少阴巨阳有关,严重时可能影响肾脏。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此句说明了徇蒙招尤、目冥耳聋的病因。中医认为,徇蒙招尤、目冥耳聋的病因与足少阳厥阴有关,严重时可能影响肝脏。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此句说明了腹满(月真)胀的病因。中医认为,腹满(月真)胀的病因与足太阴阳明有关。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此句说明了咳嗽上气、厥在胸中的病因。中医认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的病因与手阳明太阴有关。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此句说明了心烦头痛的病因。中医认为,心烦头痛的病因与手巨阳少阴有关。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此句说明了脉象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此句说明了五脏象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五脏象可以反映五脏的功能。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此句说明了五脏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五脏音可以反映五脏的功能。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此句说明了五色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五色可以反映五脏的功能。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此句说明了脉色合诊的重要性。中医认为,脉色合诊可以全面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此句说明了赤脉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赤脉至可能是因为心痹,病因可能与外疾、思虑有关。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此句说明了白脉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白脉至可能是因为肺痹,病因可能与寒热、醉酒有关。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此句说明了青脉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青脉至可能是因为肝痹,病因可能与寒湿、疝气有关。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此句说明了黄脉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黄脉至可能是因为厥疝,病因可能与女子有关。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此句说明了黑脉至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黑脉至可能是因为肾痹,病因可能与沐浴、清水有关。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此句说明了五色奇脉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五色奇脉不代表死亡。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此句说明了五色死脉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五色死脉代表死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