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当为下之误)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人,他的话必然能在人世中得到验证;善于谈论古代的人,他的话必然与现在相符合;善于谈论人的人,他的话必然能让人反思自己。如果这样,那么他的道理就不会让人困惑,而且要领极其明确,这就是所说的明智。现在我来问夫子,有没有那种说出来就能明白,看就能看到,摸就能摸到,能够通过自我验证来启发蒙蔽、解除疑惑的话呢?

岐伯拜了两拜,然后低头回答:您问的是什么道理呢?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如果五脏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流动不停,环绕全身不休息。寒气进入经脉后停滞不前,血液流动不畅,如果寒气停留在经脉之外,血液就会减少;如果停留在经脉之中,气就会不通,所以会突然感到疼痛。

黄帝说:疼痛有时突然停止,有时疼痛持续不停,有时疼痛非常严重,不能按揉,有时按揉后疼痛停止,有时按揉没有效果,有时呼吸急促,手按上去会有反应,有时心脏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疼痛,有时胁肋和少腹部相互牵引而疼痛,有时腹痛牵引阴部,有时疼痛持续多日形成积聚,有时突然疼痛到无法认识人,过了一会儿又恢复了,有时疼痛伴有呕吐,有时腹痛后腹泻,有时疼痛导致排泄不畅。所有这些疼痛,形态各不相同,怎么区分它们呢?

岐伯说:寒气停留在经脉之外,经脉就会感到寒冷,寒冷会使经脉收缩蜷曲,收缩蜷曲就会使经脉紧张,紧张就会使外部的细小脉络牵引,所以会突然感到疼痛。如果得到温暖,疼痛就会立刻停止,但如果再次受到寒气侵袭,疼痛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寒气停留在经脉之中,与热气相搏,就会使经脉充满,充满就会疼痛且不能按揉。寒气停留,热气从上而下,就会使经脉膨胀,血气混乱,所以疼痛非常严重,不能按揉。寒气停留在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液不能散开,细小脉络紧张牵引,所以会感到疼痛,按揉后血液和气会散开,所以按揉后疼痛停止。寒气停留在侠脊之脉,深按也无法触及,所以按揉没有效果。寒气停留在冲脉,冲脉起于关元,沿着腹部直上,寒气停留就会使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就会使气因之而乱动,所以会有呼吸急促的反应。寒气停留在背俞之脉,会使经脉中的血液流动不畅,血液流动不畅就会使血虚,血虚就会感到疼痛。因为背俞之脉的血液会注入心脏,所以心脏和背部会相互牵引而疼痛。按揉后热气到达,热气到达后疼痛就会停止。寒气停留在厥阴之脉,厥阴之脉与阴部相连,与肝脏相系,寒气停留在经脉中,血液流动不畅,经脉紧张,所以胁肋和少腹部会相互牵引而疼痛。寒气停留在阴股,寒气上升至少腹部,血液流动不畅,在下部相互牵引,所以腹痛会牵引阴股。寒气停留在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液流动不畅,不能注入大经,血气停滞不能流通,所以会形成积聚。寒气停留在五脏,逆行上升,阴气耗竭,阳气未进入,所以会突然疼痛到无法认识人,气恢复后就会苏醒。寒气停留在肠胃,逆行上升,所以会疼痛并伴有呕吐。寒气停留在小肠,小肠不能正常聚集,所以会腹泻并伴有腹痛。热气停留在小肠,小肠疼痛、发热、焦渴,导致坚硬干燥不能排出,所以会疼痛并导致排泄不畅。

黄帝说:这就是所说的说出来就能明白,看就能看到的情况,那按揉后能得到什么呢?

岐伯说:观察主要疾病的脉络,如果脉络坚硬,血液及陷下之处,都可以通过按揉得到。

黄帝说:好。我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源于气,愤怒会使气上升,高兴会使气缓和,悲伤会使气消散,恐惧会使气下降,寒冷会使气收敛,炎热会使气发泄,惊吓会使气混乱,劳累会使气耗损,思考会使气结。这九种不同的气,会导致什么疾病呢?

岐伯说:愤怒会使气逆,严重时会导致吐血和食物下泄,所以气上升。高兴会使气和志向通达,荣卫畅通,所以气缓和。悲伤会使心系紧张,肺叶高举,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所以气消散。恐惧会使精气内收,内收则上焦闭阻,闭阻则气返回,返回则下焦膨胀,所以气不能下行。寒冷会使腠理闭合,气不能流通,所以气收敛。炎热会使腠理开放,荣卫畅通,大汗淋漓,所以气发泄。惊吓会使心无所依靠,神无所归,思虑无所定,所以气混乱。劳累会使喘息出汗,内外都过度消耗,所以气耗损。思考会使心有所停留,神有所归,正气停留而不流通,所以气结。

黄帝说:明白了。我知道百病生于气,这是真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善言天者:善于谈论天文、天象的人。

验于人:在人间有实际的验证。

善言古者:善于谈论古代历史的人。

合于今:与现今的情况相符合。

善言人者:善于谈论人的性格、行为的人。

厌于己:指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道:指宇宙的根本法则或人生哲理。

验:验证,检验。

扪:用手触摸。

发蒙解惑:启发愚昧,解除疑惑。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著有《黄帝内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卒痛:突然的剧痛。

经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稽迟:停滞,延迟。

泣:通假字,意为涩,指血液流动不畅。

客:停留,侵袭。

小络:细小的血管。

血少:血液量减少。

气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卒然而痛:突然感到疼痛。

或:有的,表示选择关系。

卒然痛死不知人:突然疼痛至死,失去知觉。

少间:一会儿。

呕:呕吐。

泄:腹泻。

闭不通:堵塞不通。

部:部分,部位。

五色:中医术语,指面部皮肤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内脏的健康状况。

黄赤:黄色和红色,通常与热病相关。

白:白色,通常与寒病相关。

青黑:青色和黑色,通常与疼痛相关。

主病之脉:与主要疾病相关的脉象。

陷下:凹陷,指脉象不正常。

九气:指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情绪和外界因素对气血的影响。

气逆:气血上逆。

呕血及飧泄:呕吐血液和食物。

气缓:气血和缓。

心系急:心脏紧张。

肺布叶举:肺部的叶子(指肺泡)膨胀。

精却:精气内收。

上焦:中医术语,指胸腔以上的部位。

下焦:中医术语,指胸腔以下的部位。

腠理: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缝隙。

荣卫:中医术语,指气血的运行。

汗大泄:大量出汗。

心无所倚:心中没有依靠。

神无所归:精神没有归宿。

虑无所定:思虑不定。

喘息:呼吸困难。

外内皆越:内外都耗损。

正气:中医术语,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结:凝结,不通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评注

黄帝的提问开篇即提出了‘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观点,这是对古圣先贤智慧的一种提炼和总结。这里所说的‘验于人’、‘合于今’、‘厌于己’都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即言语和行为都应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偏激,也不失之平淡。

黄帝接着询问岐伯关于五脏卒痛的原因,岐伯的回答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动态观。他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导致血气不通,从而引发疼痛。这里的‘寒气’可以理解为身体内的病理因素,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岐伯对黄帝提出的各种疼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些解答不仅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入微,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例如,对于‘寒气客于脉外’的情况,岐伯提出了‘得炅则痛立止’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加热的方式驱散寒气,缓解疼痛。

黄帝询问‘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具体方法,岐伯的回答则从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的角度,对疾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岐伯对九气不同的阐述,是对中医理论中‘气’这一核心概念的具体阐释。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和外界环境因素会导致气的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种观点强调了情绪和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整段古文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疾病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索。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交流,更是对人生哲学和宇宙观的探讨。这种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