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皆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译文
在黄帝时代,黄帝出生时就具有神奇的本领,小时候就能说话,年幼时就能协调,长大后聪明敏捷,成年后就能登天。
黄帝问天师说:我听说古代的人,春秋两季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动作都不衰退;现在的人,到了五十岁动作就都衰退了,是时代不同了吗?还是人失去了什么?
岐伯回答说:古代的人,那些懂得道理的人,遵循阴阳之道,调和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随意劳累,所以能够使身体和灵魂相互协调,尽享天年,活到一百岁才离开。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把酒当水喝,把放荡不羁当作常态,醉酒后还行房事,竭尽精力,耗散真气,不知道保持饱满,不懂得适时调养精神,只追求内心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的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就衰老了。
古代的圣人教导人们,都把邪气、贼风看作是虚邪,知道避开它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虚空,真气就会随之而来,精神就会内守,疾病怎么会来呢?
因此,他们心志清闲,欲望少,内心安定,不害怕,身体劳累但不疲倦,气机顺畅,各随其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所以他们吃美味的食物,穿合适的衣服,享受自己的习俗,不羡慕别人的地位,他们的百姓因此被称为朴实。
因此,他们的欲望不能使他们眼睛劳累,邪气不能使他们心灵迷惑,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都不害怕外物,所以他们符合道的原则。
因此,他们能活到一百岁动作不衰退,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完备,没有危险。
黄帝说:人年纪大了没有子女,是能力耗尽了吗?还是天命如此?
岐伯说:女子七岁,肾气旺盛,换牙齿,头发长。
十四岁时,天癸到来,任脉畅通,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到来,所以能生育。
二十一岁时,肾气平和,所以真牙长出且长到极限。
二十八岁时,筋骨坚强,头发长到极限,身体强健。
三十五岁时,阳明脉衰弱,面部开始枯焦,头发开始脱落。
四十二岁时,三阳脉衰弱于上,面部都枯焦,头发开始变白。
四十九岁时,任脉虚弱,太冲脉衰弱,天癸枯竭,地道不通,所以身体衰败,不能生育。
男子八岁,肾气充实,头发长,换牙齿。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到来,精气溢出,阴阳调和,所以能生育。
二十四岁时,肾气平和,筋骨强健,所以真牙长出且长到极限。
三十二岁时,筋骨隆盛,肌肉丰满。
四十岁时,肾气衰弱,头发脱落,牙齿枯槁。
四十八岁时,阳气衰竭于上,面部枯焦,头发鬓发斑白。
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不能动,天癸枯竭,精气减少,肾脏衰弱,身体疲惫。
六十四岁时,牙齿和头发脱落。
肾是主水之脏,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并储藏它们,所以五脏旺盛,才能排泄。
现在五脏都衰弱,筋骨都衰败,天癸已经枯竭,所以头发和鬓发变白,身体沉重,行动不正常,没有生育能力。
黄帝说:有些年纪已经很大,却还有子女的人,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们超过了正常的寿命,气脉常通,肾气充足。这些人虽然有子女,男子不会超过八八岁,女子不会超过七七岁,因为天地之间的精气都已经枯竭了。
黄帝说:那些修道的人,年纪都活到一百岁,还能生育吗?
岐伯说:修道的人能够推迟衰老,保全身体,虽然年纪大,但仍然可以生育。
黄帝说:我听说古代有真人,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如一,所以能够与天地同寿,没有终结的时候,这就是他们修道的结果。
中古时期,有至人,道德完备,完全符合道,调和阴阳,顺应四时,脱离世俗,积聚精气,保全精神,在天地之间游历,视听超越常人,这是他们寿命增加而身体强健的原因,他们也归属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身处天地之和,顺应八风之理,在世俗中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怨恨和愤怒,行为不违背世俗,穿着不追求时尚,外观不劳累身体,内心没有烦恼,以愉悦为目标,以自我满足为功,身体不衰败,精神不散乱,也可以活到百岁。
其次有贤人,效法天地,模仿日月,辨别星辰,顺应阴阳,区分四时,追随上古之道,也可以增加寿命,但有一个极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首领,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神灵:具有超自然能力或神异特质。
弱而能言:指黄帝小时候就能说话,表示他聪明早慧。
幼而徇齐:指黄帝小时候就能遵守规则,有秩序感。
长而敦敏:指黄帝长大后既敦厚又聪明。
成而登天:指黄帝成年后能够达到极高的成就,甚至被神化。
天师:古代对懂得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的巫师或道士的尊称。
春秋:指一年四季。
百岁:指一百岁,古代认为这是人的自然寿命上限。
动作不衰:指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没有衰老的迹象。
食饮有节: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量。
起居有常:指日常生活要有规律。
虚邪贼风:指邪气、贼风,即不良的天气或环境。
恬淡虚无:指内心平静,没有杂念。
真气:指人体内在的、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气。
持满:指保持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御神:指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
志闲而少欲:指心志宁静,欲望很少。
形劳而不倦:指身体劳累但不感到疲倦。
气从以顺:指体内的气运行顺畅。
天癸:古代指女子月经初潮时出现的生理现象,与生育能力有关。
任脉: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经络,与生殖系统有关。
太冲脉: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经络,与生殖系统有关。
月事:指女子月经。
真牙:指恒牙,即成人牙齿。
阳明脉:中医学中的一种经络,与消化系统有关。
三阳脉:中医学中的一种经络,与人体阳气有关。
真人:指具有极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人。
至人: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较高的人。
圣人: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很高的人。
贤人:指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评注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此句描绘了黄帝的非凡天赋和成长历程,体现了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生而神灵’、‘弱而能言’等词语,展现了黄帝自幼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登天’则暗示了他的成就和地位,为后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的提问,反映了对古人与今人寿命差异的思考。‘春秋皆度百岁’与‘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形成对比,引发了对于时代变迁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思考,为岐伯的回答提供了背景。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的回答,从阴阳五行、术数、饮食、起居等方面,阐述了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词语,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形与神俱’则强调了身心健康的统一。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对今时之人的批评,指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放纵行为和忽视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欲竭其精’等词语,揭示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所带来的危害。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上古圣人的养生之道,强调避免邪气侵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集中,这是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关键。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此句描述了养生达到的境界,即心态平和、欲望减少、身体劳累而不疲倦、气息顺畅,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实现内心的愿望。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岐伯通过对上古社会风气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纯朴和和谐,人们的生活简朴而满足,没有过分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上古之人能够保持内心清净,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从而与自然之道相合。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岐伯总结道,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道德修养完备,没有危险。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黄帝的提问,引出了关于生育和生命周期的讨论,为岐伯的回答提供了新的方向。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岐伯从女子成长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女性从七岁到七七岁的生理变化,体现了古人对女性生命周期的关注。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接着,岐伯又从男性的角度,描述了男性从八岁到八八岁的生理变化,与女性的描述相呼应。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黄帝再次提出问题,探讨长寿者是否能够生育。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岐伯的回答,提出了‘道者’这一概念,认为遵循养生之道的人,即使年龄很大,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甚至能够生育。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对‘真人’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认为‘真人’能够掌握天地之道,延年益寿。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此句描述了‘至人’的境界,认为他们能够完全顺应自然规律,达到长寿的目的。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岐伯接着描述了‘圣人’的境界,认为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顺应世俗,但又不被世俗所累,从而达到长寿。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最后,岐伯描述了‘贤人’的境界,认为他们能够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从而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