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
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
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
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
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真脏脉见者,胜死。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夫子教我九针,内容众多而博大,数不胜数。我希望听一听其中的要道,以便传授给子孙,流传后世,刻入骨髓,藏在肝肺之中,发誓血盟,不敢随意泄露,使它符合天道,必有始终。如何与上天的光辉星辰和历法相呼应,与下界的四季五行相配合,贵贱更替,冬阴夏阳,人应该如何应对呢?希望听听其中的方法!
岐伯回答说:问得好啊!这是天地之间的至高至深之数。
黄帝说:希望听听天地之间的至高至深之数,如何与人的形态、气血相合,通晓生死,应该如何做?
岐伯说:天地之间的至高至深之数,起始于一,终结于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将三倍增,三的三倍是九,以对应九个区域。所以人有三部,每部有三候,用以判断生死,处理百病,调和虚实,消除邪气。
黄帝说:什么是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都有三候。三候指的是天、地、人。必须明确指导,才能称之为真。上部天,指的是两额的动脉;上部地,指的是两颊的动脉;上部人,指的是耳前的动脉。中部天,指的是手太阴;中部地,指的是手阳明;中部人,指的是手少阴。下部天,指的是足厥阴;下部地,指的是足少阴;下部人,指的是足太阴。因此,下部的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黄帝说:中部的候如何?
岐伯说:也有天、地、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黄帝说: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说:也有天、地、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合为天,三合为地,三合为人。三的三倍,合起来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所以神脏有五,形脏有四,合起来为九脏。五脏败坏,其色必暗淡,暗淡必死。
黄帝说:如何通过候诊来判断?
岐伯说:必须先测量人的体形肥瘦,以调和其气血的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须先去除血脉中的障碍,然后再调整。不考虑疾病本身,以平和为目标。
黄帝说:如何判断生死?
岐伯说: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险。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都失去平衡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重。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然单独调和,但与其他脏腑失去平衡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眼内陷者死。
黄帝说:如何知道病在何处?
岐伯说:观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快者病,独慢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用左手在足踝上方五寸处按之,用右手在踝部弹之,如果反应超过五寸以上,且缓缓蠕动者不病;如果反应快,手按下去感觉浑浊者病;手按下去感觉缓慢者病;如果反应不能达到五寸,弹之不应者死。因此,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脉象忽疏忽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重,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是指应答不一致。观察脏腑,以知生死之期,必须先知道经脉,然后知道病脉,真脏脉出现者,可以战胜死亡。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能屈伸,必死。
黄帝说:冬阴夏阳如何处理?
岐伯说: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因此,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谓不死者,是指风气之病,以及经月之病,看似七诊之病而非。因此说不会死。如果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也败坏者死,必发哕噫。必须仔细询问其最初和现在的病情,然后分别切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上下逆从的顺序进行。
黄帝说:哪些病可以治疗?
岐伯说:经病者治疗其经。孙络病者治疗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疗其经络。病在奇邪之处,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寻找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使血脉畅通。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这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可不察。
黄帝说: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人文初祖。
九针:古代中医学中的一种针具,用于针灸治疗,包括九种不同的针具。
夫子:对有道德、有学问的长者的尊称。
九野:古代中国地理概念,指九州之地。
三部: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三候:中医学中指三部中的三个脉象。
天、地、人:中医学中指自然界、人体和人的精神。
九脏:中医学中指九个脏腑,包括五脏和四脏。
神脏:中医学中指精神、意志、情志等与精神活动有关的脏腑。
形脏:中医学中指与形态、结构有关的脏腑。
血脉:中医学中指血液流动的通道。
虚实:中医学中指身体机能的强弱和气血的盈亏。
邪疾:中医学中指疾病中的邪气。
三部九候: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观察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来诊断疾病。
九候之脉:中医学中指九个脉位的脉象。
经月之病:中医学中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疾病。
七诊:中医学中指七种诊断方法。
风气之病:中医学中指由风邪引起的疾病。
奇邪:中医学中指非常规的邪气。
缪刺:中医学中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指在非病位进行针灸。
留瘦不移:中医学中指疾病长期存在,不易移除。
结络脉:中医学中指脉络的结聚处。
瞳子高:中医学中指瞳孔位置异常。
戴眼:中医学中指眼睛不能闭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评注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
此段文字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传承的重视。‘九针’作为古代中医的重要工具,黄帝将其视为博大精深的学问,表达了对医学传承的坚定决心。‘着之骨髓,藏之肝肺’则是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的敬畏之心。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黄帝在此询问‘天地之至数’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宇宙自然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探索。‘通决死生’则是对医学目的的高度概括,强调医学在生死关头的决定性作用。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岐伯对黄帝的提问表示赞叹,认为其问题高妙,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医者提问的高度重视。‘天地之至数’是对医学知识的总称,表明岐伯将医学视为与天地自然相联系的学问。
帝曰:何谓三部?
黄帝询问‘三部’的具体内容,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三部’即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对应天、地、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三部’的构成,即每个部位都有三个‘候’,分别对应天、地、人,用以观察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黄帝询问中部‘候’的具体内容,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内脏功能的关注,强调通过观察内脏的气血变化来判断疾病。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黄帝继续询问上部‘候’的具体内容,岐伯的回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对人体各部位气血变化的关注,以及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帝曰:以候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通过‘候’来判断疾病,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观察和诊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脉象、症状等来判断疾病。
帝曰:决死生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判断生死,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生死判断的方法,即通过观察脉象、症状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黄帝询问如何确定疾病的位置,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观察脉象、症状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观察来确定疾病的位置。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判断疾病,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对季节与疾病关系的认识,强调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治疗。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治疗疾病,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即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帝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黄帝在此强调了观察瞳孔变化对判断生死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医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