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

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译文

黄帝说:各种疾病的起源,必定起始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住等,气机相合形成有形的疾病,根据脏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我知道这个道理。各种疾病,大多在早上清醒,白天安定,傍晚加重,夜晚更加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四季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四季的气候变化。

岐伯说:春天生长,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四季气候的常态,人也应该顺应它,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早上就是春天,中午就是夏天,傍晚就是秋天,半夜就是冬天。早上人的气机开始生发,病气开始衰退,所以早上清醒;中午人的气机旺盛,旺盛就能战胜邪气,所以感到安定;傍晚人的气机开始衰退,邪气开始生发,所以病情加重;半夜人的气机进入内脏,邪气独自停留在体内,所以病情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时候会有与四季气候相反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人体不顺应四季气候,某个内脏单独主导疾病,那么必定是那个内脏的气机不能承受时令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以及它能承受时令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疾病。

黄帝说:治疗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顺应天时的变化,疾病就可以预知其发作的时间。顺应天时的人是高明的医生,逆天而行的人是粗疏的医生。

黄帝说:好。我听说有五种治疗方法,用以主导五个穴位,我想听听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

岐伯说:人有五脏,五脏有五种变化,五种变化有五个穴位,所以有五个五,共二十五穴位,用以应对五个时令。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种变化的内容。

岐伯说:肝是阳藏,其颜色是青色,其时令是春天,其音是角,其味道是酸,其日是甲乙。心是阳藏,其颜色是红色,其时令是夏天,其日是丙丁,其音是徵,其味道是苦。脾是阴藏,其颜色是黄色,其时令是长夏,其日是戊己,其音是宫,其味道是甘。肺是阴藏,其颜色是白色,其音是商,其时令是秋天,其日是庚辛,其味道是辛。肾是阴藏,其颜色是黑色,其时令是冬天,其日是壬癸,其音是羽,其味道是咸。这就是五种变化。

黄帝说:如何运用这五种变化来主导五个穴位?

《医部全录》注曰:这里缺少岐伯的回答。

黄帝说:各种原穴都保持和谐,以达到六个穴位的效果?

岐伯说:原穴不单独对应五个时令,需要通过经络来配合,以符合其数量,所以六个六,共三十六穴位。

黄帝说:什么是脏主冬天,时主夏天,音主长夏,味主秋天,色主春天?我想听听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疾病在脏器中,取井穴治疗。疾病表现在颜色上,取荥穴治疗。疾病有时发作有时加重,取输穴治疗。疾病表现在音上,取经穴治疗。经穴满而出血的,疾病在胃。以及因为饮食不节而得病的人,取合穴治疗,所以称之为味主合。这就是五种变化的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

百病:各种疾病的总称,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各种不适或痛苦。

燥温寒暑风雨:中医学中的六淫之一,指自然界中六种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

阴阳喜怒: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的概念,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喜怒代表人的情绪变化。

饮食居处:指饮食和居住环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气合而有形:指气血的相互作用,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而有名:指疾病与内脏器官的关联,中医学认为疾病与内脏器官的功能失调有关。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指疾病在不同时间的表现不同,早晨症状轻,白天稳定,傍晚加重,夜间最严重。

四时之气:指四季的气候变化,中医学认为四时之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将一天分为四个时段,分别对应四季。

牡藏:中医学中指男性生殖器官,也泛指男性。

牝藏:中医学中指女性生殖器官,也泛指女性。

五输:中医学中指人体经络上的五个重要穴位,分别对应五脏。

五变:中医学中指五脏的生理功能变化。

井、荥、输、经、合:中医学中指五输穴的分类,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

原:中医学中指原穴,是十二经络上的重要穴位。

六输:中医学中指六条经络上的原穴,与五脏相对应。

五时:指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色、音、味:中医学中指五行中的五种属性,分别对应五脏的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评注

黄帝在文中提出百病之始,强调疾病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的燥湿寒暑风雨、人体内部的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医学对疾病成因的全面认识,认为疾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黄帝接着询问百病的变化规律,岐伯以四时之气为解释,指出人体之气与自然四时之气相应,一日之内也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一观点揭示了人体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的和谐统一。

岐伯进一步阐述,人体在不同时辰的生理状态不同,疾病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朝时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这一分析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

黄帝询问有时疾病与四时之气不符的原因,岐伯回答是由于某些疾病与四时之气不相应,而是由脏腑自身的问题引起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脏腑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黄帝询问治疗疾病的方法,岐伯提出顺应天时,根据疾病的变化规律进行治疗。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治疗理念。

黄帝进一步询问五输的具体应用,岐伯解释了五脏的五变与五输的关系,指出五变有五输,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这一理论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询问五变如何应用于五输,岐伯解释了五变与五输的对应关系,如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这一理论为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黄帝询问六输的应用,岐伯解释了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针灸的治疗体系。

黄帝询问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的原因,岐伯解释了疾病在脏、色、时、音、味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针灸治疗时应如何根据这些变化选择相应的穴位。这一解释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