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原文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

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天是阳性的,地是阴性的,太阳是阳性的,月亮是阴性的,这些与人的身体相对应,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的上半身对应天,下半身对应地,所以天是阳性的,地是阴性的。因此,足部的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月,月亮从水中生起,所以位于下方的属于阴;手的十指对应着十天干,太阳主管火,所以位于上方的属于阳。

黄帝说:这些与脉象相结合,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寅时对应正月,是阳气的开始,主管左足的少阳经;未时对应六月,主管右足的少阳经。卯时对应二月,主管左足的太阳经;午时对应五月,主管右足的太阳经。辰时对应三月,主管左足的阳明经;巳时对应四月,主管右足的阳明经,这两个阳经在前方相合,所以称为阳明。申时对应七月,是阴气的开始,主管右足的少阴经;丑时对应十二月,主管左足的少阴经。酉时对应八月,主管右足的太阴经;子时对应十一月,主管左足的太阴经。戌时对应九月,主管右足的厥阴经;亥时对应十月,主管左足的厥阴经,这两个阴经交替结束,所以称为厥阴。

甲对应左手少阳经,己对应右手少阳经。乙对应左手太阳经,戊对应右手太阳经。丙对应左手阳明经,丁对应右手阳明经,这两个火并合,所以称为阳明。庚对应右手少阴经,癸对应左手少阴经。辛对应右手太阴经,壬对应左手太阴经。

因此,足部的阳经是阴中的少阳,足部的阴经是阴中的太阴。手部的阳经是阳中的太阳,手部的阴经是阳中的少阴。上半身属于阳,下半身属于阴。在五脏中,心是阳中的太阳,肺是阳中的少阴,肝是阴中的少阳,脾是阴中的至阴,肾是阴中的太阴。

黄帝说:那么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三月,人的阳气在左边,不要刺左足的阳经。四月、五月、六月,人的阳气在右边,不要刺右足的阳经。七月、八月、九月,人的阳气在右边,不要刺右足的阴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的阳气在左边,不要刺左足的阴经。

黄帝说:五行中东方对应甲乙木,主管春季,春季是青色,主管肝脏,肝脏属于足厥阴经。现在甲对应左手少阳经,这与数字不符,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天地的阴阳,不是按照四季五行的顺序运行的。阴阳虽然有名字但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它可以分为十个、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上万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阴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被尊为‘人文初祖’。

天:古代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代表宇宙的创造者,也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法则。

地:宇宙中与天相对的概念,代表物质世界,也象征着生命的根基。

日:太阳,古代哲学中象征阳性的力量。

月:月亮,古代哲学中象征阴性的力量。

人:人类,这里指人的身体和生命。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古代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人体部位与天地对应的观念。

十二经脉: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经络系统,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共十二条。

十二月: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古代认为人的十个手指对应十天干,与天文现象相对应。

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五行理论中,火为阳性的代表,位于上为阳。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中的十个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

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器官,即心、肝、脾、肺、肾。

心为阳中之太阳:五行理论中,心属火,火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阳中之少阴:五行理论中,肺属金,金为阳中之少阴。

肝为阴中少阳:五行理论中,肝属木,木为阴中少阳。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行理论中,脾属土,土为阴中之至阴。

肾为阴中之太阴:五行理论中,肾属水,水为阴中之太阴。

五行: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变化。

东方:古代哲学中与木、春、青色等属性相对应的方向。

甲乙木:五行中的木属性,甲乙代表木的天干。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与木属性相对应。

苍色:青色,与木属性相对应的颜色。

肝: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内脏之一,与木属性相对应。

足厥阴:中医经络系统中足部的厥阴经,与肝相对应。

天地之阴阳:宇宙中阴阳的总体概念,阴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评注

黄帝在这段古文中提出了关于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的问题,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和人体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

黄帝首先提出了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的观点,这是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构成的。

岐伯的回答中,将人体分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的两部分,这与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相吻合,即人体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十日的关系,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即人体内部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呼应。

在讨论脉象时,岐伯详细描述了十二时辰与足三阴三阳经的关系,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时间医学,即根据不同时辰的生理特点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岐伯还提到了五行与脏腑的关系,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黄帝询问如何治疗,岐伯的回答强调了根据季节和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因时制宜原则。

在讨论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时,黄帝提出了疑问,岐伯解释说阴阳虽然有名但无形,可以千变万化,这反映了古代哲学中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即事物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不可一成不变地看待。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展现了古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时间医学等核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