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原文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别本作浊)甚乎?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对应着十二经水,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清澈和浑浊也不一样,人的血气如果都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人的血气都一样,那整个天下也就统一了,哪里还会有混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不是问天下所有的人。
岐伯说:一个人也有混乱的血气,天下的人也有混乱的人,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整体的混乱。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的血气有清澈和浑浊之分。
岐伯说:接受食物的消化产物是浑浊的,接受自然之气的是清澈的。清澈的气注入阴经,浑浊的气注入阳经。浑浊中带清澈的气上升至喉咙;清澈中带浑浊的气则下行。清澈和浑浊相互交错,这就叫做乱气。
黄帝说:阴经清澈而阳经浑浊,浑浊中又有清澈,清澈中又有浑浊,我们怎么来区分它们呢?
岐伯说:气的大致区别是,清澈的气上升注入肺,浑浊的气下行至胃。胃的清澈之气从口中排出;肺的浑浊之气注入经脉,并在体内积聚。
黄帝说:所有的阳经都是浑浊的,为什么手太阳经的浑浊特别严重呢?
岐伯说:手太阳经特别接受阳经的浑浊,手太阴经特别接受阴经的清澈。清澈的气上升至空窍,浑浊的气下行至各经脉。所有的阴经都是清澈的,只有足太阴经特别接受浑浊。
黄帝说:那我们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清澈的气质地滑润,浑浊的气质地涩滞,这是气的常态。因此,针刺阴经时,要深刺并留针;针刺阳经时,要浅刺并快速;对于清澈和浑浊相互交错的情况,要用多次调整的方法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注解
十二经脉:中医学中,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它们分别对应十二脏腑,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十二经水:指与十二经脉相对应的十二条经络中的气血流动,类似于水流的比喻。
五色各异:指十二经水在流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气血状态。
清浊不同:指气血的纯净与污浊程度不同,清者指纯净的气血,浊者指污浊的气血。
血气若一:指人的气血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天下为一:比喻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
乱气:指气血运行不正常,导致身体出现病症的气。
受谷者浊:指消化食物后产生的气血较为污浊。
受气者清:指呼吸空气后吸收的气血较为纯净。
注阴注阳:指气血分别注入身体的不同部位,阴指身体内部,阳指身体外部。
咽:指喉咙,此处指气血上升至喉咙。
经:指经络,此处指气血流动的通道。
海:指人体的某个部位,此处指气血汇聚的地方。
手太阳:指手部的太阳经络,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手太阴:指手部的太阴经络,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空窍:指身体中的空腔或孔窍,如耳、鼻、口等。
足太阴:指足部的太阴经络,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刺:指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
数调:指多次调整,此处指通过多次针灸来调节气血的清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评注
黄帝在此段对话中提出了关于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的关系问题,以及血气的清浊问题。黄帝的提问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和对人体生理机制的细致观察。
岐伯的回答首先将问题从宏观的天下众人的角度缩小到个体的层面,强调个体血气的统一性,暗示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
黄帝继续追问人气之清浊,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血气的生成和运行规律。他提出‘受谷者浊,受气者清’的观点,即食物消化产生的浊气与呼吸吸入的清气分别对应阴阳,这是对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清浊气在体内的运行路径,清气上升至咽部,浊气下降至胃部,这种上下运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气血循环的理解。
黄帝提出‘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的问题,岐伯的回答指出了手太阳和手太阴经脉各自受清浊气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特异性的认识。
在黄帝询问治疗方法时,岐伯提出了‘深而留之’和‘浅而疾之’的针刺原则,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不同体质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手段的体现。
最后,岐伯提到的‘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说明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清浊气相干的情况,调整治疗次数和方式,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