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别本作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别本作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别本作其)叙。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余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行)二(别本作三)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
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别本作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本作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黄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那些邪气入侵人体,有时让人无法入睡、不能躺下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伯高回答说:五谷进入胃里后,其中的糟粕、津液和宗气分为三部分:所以宗气积聚在胸中,从喉咙出来,贯穿心脉(或肺脉),进行呼吸;营气,分泌其津液,注入脉中,转化为血液,滋养四肢末端,内注五脏六腑,以适应时刻的变化;卫气,排出其凶猛之气,先行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不停地运行,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通常从足少阴的分间开始,运行于五脏六腑。现在,如果厥气客居于五脏六腑,那么卫气只能保卫外部,行于阳分,不能进入阴分。行于阳分则阳气旺盛,阳气旺盛则阳蹻(或满)陷,不能进入阴分,阴分不足,所以人无法入睡。
黄帝说:好。治疗的方法是怎样的?
伯高说:补充不足,泻除多余,调和虚实,以畅通通道,去除邪气。喝半夏汤一剂,阴阳已经畅通,患者可以立刻入睡。
黄帝说:好。这就是所说的疏通堵塞,经络大通,阴阳调和的状态。我想知道具体的方子。
伯高说:这个汤的方子需要用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搅拌一万遍,取其清澈的五升,煮开后放入一升高粱米,加入半夏五合,慢慢煮,直到剩下一升半,去除杂质,喝一小杯汤汁,一天三次,逐渐增加,以病愈为度。所以对于新发病的患者,喝一次就可以入睡,出汗后病就好了;对于久病者,喝三次就可以了。
黄帝问伯高说:我想知道人的肢体关节是如何与天地相对应的?
伯高回答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适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个太阳,人有十个手指。地有十二个时辰,人有十个脚趾、阴茎、阴蒂以适应之,女子不足两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膀和膝盖。地有深谷,人有腋窝和腘窝。地有十二条经水,人有十二条经脉。地有泉水,人有卫气。地有草木,人有毛发。天有昼夜,人有睡眠和起床。天有星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关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森林,人有筋膜。地有城市,人有肌肉。一年有十二月,人有十二个关节。地有四季不生草的地方,人有无子的情况。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情况。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知道持针的法则,进针的道理,放松和收束的意思,如何开腠理?脉的曲折,出入之处,在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在哪里缓慢,在哪里急速,在哪里进入?六腑之输于身者,我想全部知道。
岐伯说:帝所问,针道已经全部说完了。
黄帝说:我想全部听完。
岐伯说:手太阴之脉,从大拇指末端出发;向内弯曲,沿着白肉边缘,到达本节后太渊,停留;向外弯曲,上至本节下方;向内弯曲,与阴络会合于鱼际,多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于骨下;向外弯曲,从寸口出发而行,上至肘内边缘,进入大筋之下;向内弯曲,上行臑阴,进入腋下;向内弯曲,走向肺部。这是顺行逆数的曲折。
心主之脉,从中指末端出发;向内弯曲,沿着中指内边缘向上,停留在掌中,伏行于两骨之间;向外弯曲,从两筋之间出来,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行二寸,向外弯曲,从两筋之间出来,上至肘内边缘,进入小筋之下,停留在两骨的会合处,上入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说: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为什么?
岐伯说:少阴,心脉也。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精神所居之处,其脏坚固,邪气不能侵入。侵入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所以所有邪气在心者,都存在于心的包络中。包络是心主之脉,所以独无俞。
黄帝说:少阴独无俞,不会生病吗?
岐伯说:外经有病而内脏不病,所以只在掌后锐骨之端取其经。其余脉的出入和曲折,其行走的缓急,都像手少阴、心主之脉行走一样。所以本俞,都是根据其气之虚实缓急来取的,这就是所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这样,邪气得以去除,真气得以坚固,这就是所谓因天之序。
黄帝说:持针纵舍怎么操作?
岐伯说:必须先明确知道十二经脉的起始和结束,皮肤的寒热,脉的盛衰滑涩。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而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说:持针纵舍,我还未能理解。
岐伯说: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说:如何开腠理?
岐伯说:根据分肉,左(或“在”)别其肤,微微内入而徐徐端之,使精神不散,邪气得以去除。
黄帝问岐伯说:人有八虚,各自如何观察?
岐伯答曰:通过观察五脏。
黄帝说:如何观察?
岐伯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这八虚之处,都是机关之室,真气所过,血络所游。邪气和恶血,不能停留。停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所以出现痉挛。
黄帝问岐伯说:人的八虚之处,各有什么表现?
岐伯答曰:通过观察五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注解
邪气:指疾病入侵人体的不良气息,中医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
宗气:中医术语,指人体中运行于胸中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营气:中医术语,指运行于脉中,营养全身的气。
卫气:中医术语,指运行于体表,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害的气。
厥气:中医术语,指因气血逆乱而导致的疾病。
阴阳:中医术语,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属性。
半夏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决渎壅塞:比喻解决阻塞,使水流畅通。
经络: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五谷:指稻、麦、黍、菽、稷五种谷物,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糟粕:指谷物加工后的剩余物,比喻无用之物。
津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宗气积于胸中:指宗气在胸中积聚。
心脉:中医术语,指心脏的脉象。
五音: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五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腑。
手太阴之脉:中医术语,指手太阴肺经的脉。
持针:中医术语,指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
纵舍:中医术语,指针灸时调整针的深度和角度。
扞皮开腠理: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等方法打开皮肤和腠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八虚:中医术语,指人体八个容易受到邪气侵袭的部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评注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此段文字是黄帝对邪气入侵人体后导致的症状进行提问,伯高则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解释了邪气入侵后的病理变化。黄帝的提问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即针对症状寻找病因,伯高的回答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邪气入侵会导致多个系统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