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痛-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
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
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马1] (别本无骨字)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痛-译文
黄帝问少俞说:筋骨的强弱,肌肉的坚硬与脆弱,皮肤的厚薄,以及毛孔的疏密,这些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在面对针灸、砭石和火烤的疼痛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肠胃的厚薄和坚硬脆弱程度也不一样,那么他们在面对药物时又会怎样呢?我希望你能全部告诉我。
少俞回答说:人的骨骼强健、筋肉柔弱、肌肉松弛、皮肤厚实的人能够忍受疼痛,他们在面对针灸、砭石和火烤的疼痛时也是这样。
黄帝问:那些能够忍受火烤的人,我们怎么知道他们能忍受呢?
少俞回答:那些皮肤呈黑色且骨骼美丽的人能够忍受火烤。
黄帝问:那些不能忍受针灸、砭石疼痛的人,我们怎么知道他们不能忍受呢?
少俞回答:那些肌肉坚实但皮肤薄的人不能忍受针灸、砭石的疼痛,面对火烤也是这样。
黄帝问:人的疾病,有时同时受伤,有的容易痊愈,有的难以痊愈,这是为什么?
少俞回答:同时受伤的人,身体多热的人容易痊愈;身体多寒的人难以痊愈。
黄帝问: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能够承受毒素呢?
少俞回答:胃部厚实、肤色黑、骨骼大和肌肉丰满的人都能承受毒素;因此,那些瘦弱且胃部薄的人都不能承受毒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痛-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少俞:古代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医官,擅长针灸。
筋骨:筋,指肌肉中的肌腱;骨,指骨骼。这里指人的筋腱和骨骼。
肌肉:人体内的软组织,包括肌肉纤维。
坚脆:坚硬而脆弱。
皮肤:人体最外层的保护层。
厚薄:厚度的大小。
腠理: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细微纹理。
疏密:纹理的稀疏或密集。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工具,针指针灸用的细针,石指砭石。
火焫:用火烧灼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肠胃: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胃和肠。
毒药:指有害于人体的药物或毒物。
毒:指疾病中的有害因素。
胃厚:胃壁较厚。
色黑:肤色较黑。
大骨:骨骼较大。
肥骨:骨骼较肥厚。
胜毒:抵抗毒物的能力。
瘦而薄胃:身体瘦弱,胃壁较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痛-评注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焫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入探讨。黄帝询问少俞关于人体筋骨、肌肉、皮肤、腠理等不同部位的强弱、坚脆、厚薄、疏密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于针石、火焫等治疗手段的痛感承受能力的影响。同时,黄帝还关心肠胃的厚薄坚脆对于毒药治疗的反应。这一问询展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人体生理现象的细致观察。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少俞的回答基于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理解,指出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的人能够承受更多的痛感,包括针石和火焫的治疗。这体现了中医学中“体质学说”的观点,即人体体质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黄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
黄帝进一步追问,表现出对医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少俞的回答则是对人体体质特征的具体描述,即黑色而美骨的人能够耐火焫,这可能与他们的体质和生理结构有关。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少俞的回答进一步强调了体质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即体质好的人能够更好地承受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黄帝继续追问,寻求更多关于人体痛感承受能力的知识。少俞的回答指出,坚肉薄皮的人不耐针石之痛,这反映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特性对治疗手段的适应性。
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少俞的回答再次强调了体质与治疗手段之间的关系,即体质差的人对针石和火焫等治疗手段的痛感承受能力较弱。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
黄帝的这一问涉及了疾病的转归和治愈速度,少俞的回答则从病人体质的角度解释了疾病的不同转归。
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少俞的回答指出,同时受伤的人,身体多热者容易治愈,而身体多寒者则难以治愈。这反映了中医学中“阴阳五行”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即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
黄帝询问如何判断人体对毒物的耐受性,少俞的回答则从胃的厚度、肤色、骨骼大小等方面来分析。
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马1] (别本无骨字)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少俞的回答强调了人体体质在抵抗毒物方面的作用,即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的人能够更好地抵抗毒物,而瘦弱、胃薄的人则对毒物的抵抗力较弱。这体现了中医学中“体质学说”和“毒理学”的结合,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