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原文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坚大(坚大,别本作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别本作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别本作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用看脸色和摸脉,只通过调察尺脉来诊断病情,从外表了解内部情况,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仔细观察尺脉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或脆弱,这样就可以确定病情了。

观察人的眼睛上方是否有轻微的肿痛,就像刚起床的样子,如果颈部脉搏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其手脚,凹陷不恢复,这就是风水引起的皮肤肿胀。

尺脉滑利,皮肤滋润的,是风邪;尺脉肌肉软弱,容易解纽,安于卧床,肌肉松弛的,是寒热病不治之症。尺脉滑利且皮肤有油脂的,也是风邪;尺脉涩滞的,是风痹。尺脉粗糙如干鱼鳞的,是水湿病。尺脉热而脉象急躁的,是温病;脉象急躁而滑利的,病即将痊愈。尺脉寒,脉象小的,是泄泻、少气。尺脉热而先热后寒的,是寒热病。尺脉先寒,时间久了变大再变热的,也是寒热病。

肘部单独发热,是腰以上的部位发热;手部单独发热,是腰以下的部位发热。肘前单独发热,是胸前的部位发热;肘后单独发热,是肩背的部位发热。手臂中间单独发热,是腰腹部发热;肘后粗糙,以下三四寸处发热,是肠中有虫。手掌发热,是腹中发热;手掌寒冷,是腹中寒冷。鱼上白色肉上有青色血脉的,是胃中有寒。

尺脉热而明亮,人迎脉大,应当放血。尺脉坚实而大,人迎脉小而极弱,会少气;病情加重,立即死亡。

眼睛发红的,病在心脏;发白的,病在肺部;发青的,病在肝脏;发黄的,病在脾脏;发黑的,病在肾脏。黄色无法形容的,病在胸中。诊断眼睛疼痛,红色脉络从上到下的,是太阳病;从下到上的,是阳明病;从外到内的,是少阳病。诊断寒热,红色脉络上下到达瞳孔,出现一脉,一年内会死;出现一脉半,一年半内会死;出现两脉,两年内会死;出现两脉半,两年半内会死;出现三脉,三年内会死。

诊断龋齿痛,按其阳脉的来势,如果有过盛的脉象,左侧痛则在左侧发热,右侧痛则在右侧发热,上面痛则在上面发热,下面痛则在下面发热。

诊断血脉,红色脉络多的是热病,青色脉络多的是痛病,黑色脉络多的是久痹,红色、黑色、青色都出现的是寒热病。

身体疼痛而面色微黄,牙齿上有黄色牙垢,指甲上有黄色,这是黄疸病。如果安于卧床,小便黄赤,脉象小而涩滞,则不思饮食。

人病时,如果寸口脉与人迎脉的大小相等,以及浮沉相等,那么病很难治愈。

女子手少阴脉跳动很厉害的,是怀孕的妇女。

婴儿生病,如果头发都向上竖起,必定死亡。耳朵旁边有青色脉络出现,会有抽搐的疼痛。大便呈红色瓣状,有泄泻,脉象小而手足寒冷,病情难以治愈;泄泻时脉象小,手足温暖,泄泻容易治疗。

四季的变化,寒暑的更替,重阴必会变为阳,重阳必会变为阴。因此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寒重就会生热,热重就会生寒,所以说‘寒生热,热生寒’,这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说:‘冬天受寒,春天生病发热;春天受风,夏天生泄泻;夏天受暑,秋天生疟疾;秋天受湿,冬天生咳嗽。’这就是四季的顺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始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被提及于《黄帝内经》中,作为黄帝的医学顾问。

无视色持脉:不通过观察面色和脉象来诊断疾病。

独调其尺:只调整尺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以此来判断疾病。

尺: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手腕内侧的脉。

缓急:脉象的缓速。

小大:脉象的大小。

滑涩:脉象的滑利与涩滞。

肉之坚脆:指人体肌肉的坚实与脆弱。

病形定矣:疾病的形态就可以确定了。

目窠:眼睛下方。

微痈:小的痈肿。

颈脉:颈部的脉搏。

窅而不起:凹陷而不起,指肌肉松弛。

风水肤胀:由风邪和水湿引起的皮肤肿胀。

淖泽:湿润而有光泽。

解㑊:指肌肉松弛无力。

脱肉:肌肉萎缩。

寒热不治:寒热病不易治愈。

风痹:由风邪引起的痹症。

水泆饮:水湿内停,如鱼鳞般的皮肤。

病温:温病,指热性病。

泄、少气:腹泻和气虚。

炬然:明亮的样子。

目赤色:眼睛发红。

白在肺:眼白反映肺脏的病变。

青在肝:眼白发青反映肝脏的病变。

黄在脾:眼白发黄反映脾胃的病变。

黑在肾:眼白发黑反映肾脏的病变。

太阳病:中医所说的太阳经病变,常见于表证。

阳明病:中医所说的阳明经病变,常见于里证。

少阳病:中医所说的少阳经病变,常见于半表半里证。

瞳子:瞳孔。

龋齿痛:牙齿腐烂引起的疼痛。

阳之来:阳脉的来势。

寸口之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手腕内侧的脉,用于诊断疾病。

人迎之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颈部动脉搏动,用于诊断疾病。

手少阴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心经的脉。

妊子:怀孕的妇女。

头毛逆上:头发逆向生长。

耳间青脉:耳朵周围的青色脉络。

赤瓣:大便呈红色片状。

飧泄:腹泻。

四时之变:四季气候的变化。

寒暑之胜:寒暑的盛衰。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的相互转化,阴盛则阳,阳盛则阴。

寒生热,热生寒:寒和热可以相互转化。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冬天受寒,春天可能生病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评注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此问,体现了他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深刻理解,意在探讨如何通过独调尺脉来诊断疾病,从而实现从外知内的诊断理念。尺脉,即寸口脉的尺部,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脉象之一。岐伯的回答,为黄帝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方法,即通过观察尺脉的缓急、小大、滑涩等变化,结合肉之坚脆等体征,来判断病形。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综合性,既注重脉象,也不忽视其他体征。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岐伯的回答简洁而深刻,强调了尺脉诊断的重要性。尺脉的缓急、小大、滑涩等变化,反映了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肉之坚脆则与筋骨的病变有关。通过这些体征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此段描述了风水肤胀的症状,即目窠上微痈,颈脉动,时咳,手足按之窅而不起。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诊断的准确性。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岐伯继续对尺脉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解释,如尺肤滑泽者为风,尺肉弱者为解㑊(即筋骨软弱),脱肉者为寒热不治。这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尺脉的不同表现与疾病的关系,如尺肤滑泽者为风,涩者为风痹,麤如枯鱼之鳞者为水泆饮。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的细致分类和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岐伯对尺脉热甚、脉盛躁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病温的表现,而脉甚而滑则表示病邪即将排出。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预测能力。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尺脉寒、脉小的症状,认为是泄、少气等症状的表现,而尺肤炬然先热后寒则表示寒热交替。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复杂性的认识。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岐伯对局部热感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如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等。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与人体部位关系的认识。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岐伯在这里阐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四时变化、寒暑胜衰与阴阳的关系密切相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寒热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别本作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岐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疾病发生规律。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