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原文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坚大(坚大,别本作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别本作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别本作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用看脸色和摸脉,只通过调察尺脉来诊断病情,从外表了解内部情况,该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仔细观察尺脉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或脆弱,这样就可以确定病情了。
观察人的眼睛上方是否有轻微的肿痛,就像刚起床的样子,如果颈部脉搏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其手脚,凹陷不恢复,这就是风水引起的皮肤肿胀。
尺脉滑利,皮肤滋润的,是风邪;尺脉肌肉软弱,容易解纽,安于卧床,肌肉松弛的,是寒热病不治之症。尺脉滑利且皮肤有油脂的,也是风邪;尺脉涩滞的,是风痹。尺脉粗糙如干鱼鳞的,是水湿病。尺脉热而脉象急躁的,是温病;脉象急躁而滑利的,病即将痊愈。尺脉寒,脉象小的,是泄泻、少气。尺脉热而先热后寒的,是寒热病。尺脉先寒,时间久了变大再变热的,也是寒热病。
肘部单独发热,是腰以上的部位发热;手部单独发热,是腰以下的部位发热。肘前单独发热,是胸前的部位发热;肘后单独发热,是肩背的部位发热。手臂中间单独发热,是腰腹部发热;肘后粗糙,以下三四寸处发热,是肠中有虫。手掌发热,是腹中发热;手掌寒冷,是腹中寒冷。鱼上白色肉上有青色血脉的,是胃中有寒。
尺脉热而明亮,人迎脉大,应当放血。尺脉坚实而大,人迎脉小而极弱,会少气;病情加重,立即死亡。
眼睛发红的,病在心脏;发白的,病在肺部;发青的,病在肝脏;发黄的,病在脾脏;发黑的,病在肾脏。黄色无法形容的,病在胸中。诊断眼睛疼痛,红色脉络从上到下的,是太阳病;从下到上的,是阳明病;从外到内的,是少阳病。诊断寒热,红色脉络上下到达瞳孔,出现一脉,一年内会死;出现一脉半,一年半内会死;出现两脉,两年内会死;出现两脉半,两年半内会死;出现三脉,三年内会死。
诊断龋齿痛,按其阳脉的来势,如果有过盛的脉象,左侧痛则在左侧发热,右侧痛则在右侧发热,上面痛则在上面发热,下面痛则在下面发热。
诊断血脉,红色脉络多的是热病,青色脉络多的是痛病,黑色脉络多的是久痹,红色、黑色、青色都出现的是寒热病。
身体疼痛而面色微黄,牙齿上有黄色牙垢,指甲上有黄色,这是黄疸病。如果安于卧床,小便黄赤,脉象小而涩滞,则不思饮食。
人病时,如果寸口脉与人迎脉的大小相等,以及浮沉相等,那么病很难治愈。
女子手少阴脉跳动很厉害的,是怀孕的妇女。
婴儿生病,如果头发都向上竖起,必定死亡。耳朵旁边有青色脉络出现,会有抽搐的疼痛。大便呈红色瓣状,有泄泻,脉象小而手足寒冷,病情难以治愈;泄泻时脉象小,手足温暖,泄泻容易治疗。
四季的变化,寒暑的更替,重阴必会变为阳,重阳必会变为阴。因此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寒重就会生热,热重就会生寒,所以说‘寒生热,热生寒’,这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说:‘冬天受寒,春天生病发热;春天受风,夏天生泄泻;夏天受暑,秋天生疟疾;秋天受湿,冬天生咳嗽。’这就是四季的顺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传说中的始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被提及于《黄帝内经》中,作为黄帝的医学顾问。
无视色持脉:不通过观察面色和脉象来诊断疾病。
独调其尺:只调整尺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以此来判断疾病。
尺: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手腕内侧的脉。
缓急:脉象的缓速。
小大:脉象的大小。
滑涩:脉象的滑利与涩滞。
肉之坚脆:指人体肌肉的坚实与脆弱。
病形定矣:疾病的形态就可以确定了。
目窠:眼睛下方。
微痈:小的痈肿。
颈脉:颈部的脉搏。
窅而不起:凹陷而不起,指肌肉松弛。
风水肤胀:由风邪和水湿引起的皮肤肿胀。
淖泽:湿润而有光泽。
解㑊:指肌肉松弛无力。
脱肉:肌肉萎缩。
寒热不治:寒热病不易治愈。
风痹:由风邪引起的痹症。
水泆饮:水湿内停,如鱼鳞般的皮肤。
病温:温病,指热性病。
泄、少气:腹泻和气虚。
炬然:明亮的样子。
目赤色:眼睛发红。
白在肺:眼白反映肺脏的病变。
青在肝:眼白发青反映肝脏的病变。
黄在脾:眼白发黄反映脾胃的病变。
黑在肾:眼白发黑反映肾脏的病变。
太阳病:中医所说的太阳经病变,常见于表证。
阳明病:中医所说的阳明经病变,常见于里证。
少阳病:中医所说的少阳经病变,常见于半表半里证。
瞳子:瞳孔。
龋齿痛:牙齿腐烂引起的疼痛。
阳之来:阳脉的来势。
寸口之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手腕内侧的脉,用于诊断疾病。
人迎之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颈部动脉搏动,用于诊断疾病。
手少阴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的是心经的脉。
妊子:怀孕的妇女。
头毛逆上:头发逆向生长。
耳间青脉:耳朵周围的青色脉络。
赤瓣:大便呈红色片状。
飧泄:腹泻。
四时之变:四季气候的变化。
寒暑之胜:寒暑的盛衰。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的相互转化,阴盛则阳,阳盛则阴。
寒生热,热生寒:寒和热可以相互转化。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冬天受寒,春天可能生病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评注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此问,体现了他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深刻理解,意在探讨如何通过独调尺脉来诊断疾病,从而实现从外知内的诊断理念。尺脉,即寸口脉的尺部,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脉象之一。岐伯的回答,为黄帝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方法,即通过观察尺脉的缓急、小大、滑涩等变化,结合肉之坚脆等体征,来判断病形。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综合性,既注重脉象,也不忽视其他体征。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岐伯的回答简洁而深刻,强调了尺脉诊断的重要性。尺脉的缓急、小大、滑涩等变化,反映了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肉之坚脆则与筋骨的病变有关。通过这些体征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医部全录》注:同壅),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此段描述了风水肤胀的症状,即目窠上微痈,颈脉动,时咳,手足按之窅而不起。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诊断的准确性。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岐伯继续对尺脉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解释,如尺肤滑泽者为风,尺肉弱者为解㑊(即筋骨软弱),脱肉者为寒热不治。这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尺脉的不同表现与疾病的关系,如尺肤滑泽者为风,涩者为风痹,麤如枯鱼之鳞者为水泆饮。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的细致分类和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岐伯对尺脉热甚、脉盛躁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病温的表现,而脉甚而滑则表示病邪即将排出。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预测能力。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也)。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尺脉寒、脉小的症状,认为是泄、少气等症状的表现,而尺肤炬然先热后寒则表示寒热交替。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复杂性的认识。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岐伯对局部热感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如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等。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与人体部位关系的认识。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岐伯在这里阐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四时变化、寒暑胜衰与阴阳的关系密切相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寒热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别本作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岐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疾病发生规律。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