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行针-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夫子讲述了九针的知识,并在百姓中实践,发现百姓的血气和体质各不相同,有的神气先于针而动,有的神气和针同时到达,有的针已拔出而气仍独自行走,有的需要多次针刺才能知道效果,有的发针后气会逆行,有的多次针刺后病情反而加重。这六种情况各不相同,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说:重阳之人,他们的神气容易激动,气息也容易发散。
黄帝问:什么是重阳之人?
岐伯回答:重阳之人,精神昂扬,言语急促,走路时步伐高抬,心肺之脏气充足,阳气滑利而外扬,所以神气先动,气息随之。
黄帝问:重阳之人如果神气不先动,那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这样的人体内阴气较多。
黄帝问:怎么知道他们体内阴气较多?
岐伯回答:多阳之人多喜,多阴之人多怒,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消解,所以说他们体内阴气较多。阴阳的离合难以调和,所以他们的神气不能先动。
黄帝问:如果神气和针同时到达,那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阴阳调和,血气滋润滑利,所以针入时气息迅速而出,与针相遇。
黄帝问:针已拔出而气息仍独自行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阴气沉藏于内,所以针拔出后,气息随之而行,因此独自行走。
黄帝问:多次针刺才能知道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这些人阴气多而阳气少,气息沉闷,难以发散,所以需要多次针刺才能知道效果。
黄帝问:针入后气息逆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气息逆行和病情加重,并不是由于阴阳之气浮沉的原因。这些都是因为针法粗糙,医生技艺不精,病人的形气并没有过度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行针-注解
九针:九针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针灸工具,包括镵针、员针、鍉针、长针、大针、圆针、锋针、铍针、毫针等九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血气:血气指人体的血液和气息,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人体的生命力和生理功能。
神动:神动指精神活动的动态,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气血密切相关。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内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温煦作用。
针:针是针灸用的工具,用于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重阳之人:重阳之人指阴阳平衡,精神充沛的人。
心肺之脏气:心肺之脏气指心脏和肺脏的功能和气血状态。
阳气:阳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
阴气:阴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具有收敛、滋养作用的气。
阴阳和调:阴阳和调指阴阳两种对立的气相互协调,达到平衡状态。
血气淖泽滑利:血气淖泽滑利形容血液和气息的流动顺畅。
阴阳之离合:阴阳之离合指阴阳两种气在人体内的相互分离和结合。
麤:麤指粗糙、不精细,这里可能指医术不精。
工:工指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即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行针-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此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向岐伯请教九针的使用方法。黄帝首先提出百姓血气各不相同,针灸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针法的应用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神动而气先针行’等六种情况,体现了中医针灸中强调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即‘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黄帝的提问,显示出对针灸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中的疑惑,为岐伯的回答奠定了基础。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重阳之人的特点,即精神活动活跃,气机易于流动。这里的‘重阳’指的是阴阳平衡,阴阳协调,精神与气机相互促进。岐伯的回答强调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即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黄帝进一步询问重阳之人的具体表现,岐伯的回答为黄帝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有助于黄帝更好地理解重阳之人的体质特点。
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岐伯详细描述了重阳之人的外在表现,如情绪高涨、动作敏捷等。这表明重阳之人心肺功能较强,阳气旺盛,故精神活动活跃,气机易于流动。这一描述符合中医理论中关于体质分类的论述,即根据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将人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黄帝进一步探讨重阳之人为何会出现精神活动不先于气机流动的情况,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阴阳失衡的可能原因。
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岐伯认为重阳之人神不先行的原因在于其体内阴气较重,导致阴阳失衡。这里的‘颇有阴’意味着阴气偏盛,与重阳之人的阳盛形成对比。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黄帝询问岐伯如何判断重阳之人颇有阴气,岐伯的回答为黄帝提供了判断依据。
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岐伯通过观察重阳之人的情绪表现,如多怒等,推断其体内阴气较重。同时,岐伯指出阴阳失衡会导致精神活动与气机流动的不协调。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黄帝询问岐伯当针气相逢时应如何处理,岐伯的回答为黄帝提供了应对策略。
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岐伯认为阴阳和调、血气滑利是针气相逢的必要条件,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强调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的观点。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黄帝询问针已出而气独行的原因,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阴阳失衡的具体表现。
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岐伯认为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是导致针已出而气独行的原因。这里的‘阴气沉’和‘阳气浮’反映了阴阳失衡的状态。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黄帝询问为何需要多次针刺才能得知病情,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机不畅。
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岐伯认为多阴少阳导致气机不畅,需要通过多次针刺来刺激气机,从而了解病情。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黄帝询问针入而气逆的原因,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机逆乱。
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岐伯认为针入而气逆并非由阴阳之气或浮沉之势所致,而是由于医术不精、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强调的医者责任和医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