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原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

拔(别本作发)针而肿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

拔(别本作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

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

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M1] ,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

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那些奇特而不在经典记载中的内容。

岐伯说:那是血络的问题。

黄帝说:针刺血络导致人倒下的,是什么原因?出血后喷射的,是什么原因?出血少而颜色黑且混浊的,是什么原因?出血清澈而一半像汁液的,是什么原因?拔针后出现肿胀的,是什么原因?出血多少不一而面色苍白的,是什么原因?拔针后面色不变而感到烦躁的,是什么原因?多出血但不感到不适的,是什么原因?我想听听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脉气旺盛而血虚的人,针刺后会导致气血脱失,气血脱失就会导致人倒下。血气和阴气都旺盛而阴气多的人,血液滑润,针刺后就会喷射。阳气蓄积,长时间停留在体内不排出,血液就会变得黑而混浊,所以不能喷射。刚喝的新鲜液体渗入血络,还没有与血液混合,所以出血后会有汁液分离。那些没有喝新鲜液体的人,身体里有积水,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肿胀。阴气积聚在阳气中,其气因留在血络中,所以针刺后血液还未流出而气已经先行,因此会肿胀。阴阳之气新近相遇但还未混合,因此泻之,则阴阳都会脱失,表里分离,所以面色苍白。针刺后出血多,面色不变而感到烦躁的,是因为针刺血络而使经脉空虚,空虚的经脉属于阴的,阴气脱失,所以感到烦躁。阴阳之气相遇并合为痹症的人,这是因为阴气内溢于经脉,外注于血络,这样阴阳都过盛,即使多出血也不能使其空虚。

黄帝说:怎样判断这种情况呢?

岐伯说:血脉,如果充盈坚实,横切面呈红色,上下没有固定位置,小的像针,大的像筋,那么就可以安全地泻血,所以不要失去这个准则。失去这个准则后再返回,就要根据各自的度数来处理。

黄帝说:针刺后肉紧贴针头的,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热气随着针头进入体内,针头就会变热,热就会使针头内部附着,所以感觉坚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相传为《黄帝内经》的作者之一。

血络:指人体内分布较浅的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通道。

刺血络:古代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破皮肤下的血管,使血液流出以达到治疗目的。

仆:古代医学术语,指因气血不足而导致的昏厥。

汁: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浆。

拔针:拔出针灸用的针。

肿:指身体某部位因血液循环不畅或组织液聚集而导致的肿胀。

面色苍苍:面色苍白,形容身体虚弱或失血过多。

烦悗:心烦意乱,形容情绪不稳定。

脱气:指因气血不足而导致的气虚。

阴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与阳气相对。

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与阴气相对。

痹:中医术语,指因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疾病。

血脉:指血液流动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盛坚:血脉充盈而坚实。

横以赤[M1]:血脉横行且呈现红色,[M1]可能为某种特殊符号或文字。

则而泻之万全也:按照这种方法泻血,可以确保安全。

失数而反:如果失去了正常的次数,就会产生反效果。

各如其度:按照各自的程度来处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评注

黄帝在对话中首先提出对非经典记载的奇特现象的好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和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奇邪而不在经者’中的‘奇邪’一词,暗示了医学实践中的异常现象,而‘不在经’则表明这些现象超出了传统经典医学的范畴。

岐伯的回答‘血络是也’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即血络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血络是血液运行的微小通道,其状态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岐伯的回答体现了中医对血络病变的重视。

黄帝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刺血络后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疑问,这些问题涵盖了刺血络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如仆倒、血出、血色变化、肿胀、面色变化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了黄帝对医学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对治疗原理的深入思考。

岐伯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基于中医理论,如脉气盛血虚导致脱气、血气俱盛阴气多导致血滑、阳气蓄积导致血黑浊等。这些回答不仅解释了现象的原因,也提供了治疗原则。

‘新饮而液渗于络’和‘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等表述,体现了中医对饮食与身体状态关系的认识,即饮食对血络的影响。

岐伯提到‘阴阳之气’和‘阴阳相得’的概念,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理念,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黄帝询问‘相之奈何’,即如何观察和判断,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观察血脉的盛坚、颜色、位置等特征,这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整体观察和个体差异的重视。

最后,岐伯解释了针入而肉着的原因,即热气因于针,导致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这一解释结合了中医对热病和针法的理解,说明了热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反映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特点,即注重整体观察、个体差异和阴阳平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