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气-原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上行抵髀(别本作脾),从髀(别本作脾)注心中。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
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
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译文
黄帝说:营气的运行之道,内在的谷气是最宝贵的。谷食进入胃中,就传送到肺,流动分布到全身,精纯的部分行走在经络之中,持续不断地循环,周而复始,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
因此,营气从太阴经脉出发,注入手阳明经脉,向上(到达面部),再注入足阳明经脉,向下流至脚踝上,注入大趾之间的穴位,与太阴经脉相合。向上至大腿(有的版本作脾),从大腿(有的版本作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经脉,从腋下出来,向下至小臂,注入小指的末端,与手太阳经脉相合。向上穿过腋下,出䪼内,注入眼内角,上至头顶,下至颈部,与足太阳经脉相合。沿着脊柱,向下至臀部,再向下至小趾的末端,沿着脚心注入足少阴经脉。向上注入肾脏,从肾脏注入心脏,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主脉,从腋下出来,向下至小臂,从两筋之间出来,进入手掌中,从中指的末端出来,返回注入小指和无名指的末端,与手少阳经脉相合。向上注入膻中,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经,出胁下,注入足少阳经脉。向下至脚踝上,再从脚踝注入大趾之间的穴位,与足厥阴经脉相合,向上至肝脏,从肝脏向上注入肺脏。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颃颡的窍穴,最终到达畜门。它的分支,向上至额头,沿着头顶,下至颈部,沿着脊柱,进入骶骨,这就是督脉。络阴器,上过毛中,进入脐中,向上沿着腹部,进入缺盆,向下注入肺中,再复出太阴经脉。这就是营气运行的路径,以及它的正常逆顺循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营气:中医术语,指人体中运行于脉管中的气,具有营养和保卫作用。
内谷:指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如气血、津液等。
宝:宝贵、重要的意思,此处指内谷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胃: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食物的初步消化。
肺:同上。
中:指人体内部,此处指体内。
外:指人体外部。
经隧:中医术语,指经脉的通道。
常营无已:指营气持续不断地运行。
天地之纪: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
太阴:同上。
手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手部相关。
足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足部相关。
跗:脚背。
大趾:脚的大拇指。
髀:大腿。
心中:心脏。
手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手部相关。
腋:腋窝。
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
小指:手的最小指。
手太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手部相关。
上巅:头顶。
项:颈。
足太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足部相关。
脊:脊柱。
尻:臀部。
小趾之端:小指的末端。
足心:脚底。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足部相关。
肾: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中医认为的重要脏器。
心主脉: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心脏相关。
膻中:中医术语,指心脏与膈膜之间的区域。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内三个重要的气化区域。
胆: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和分泌胆汁。
胁:胸部两侧。
足少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足部相关。
跗上:脚背上方。
大趾间:大拇指与其他脚趾之间的空隙。
足厥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足部相关。
肝: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中医认为的重要脏器。
喉咙:人体呼吸和发声的通道。
颃颡:中医术语,指喉咙和鼻子的交界处。
畜门:中医术语,指人体的生殖器官。
支别者:经络的分支。
额:额头。
巅:头顶。
骶:骶骨。
督脉: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一,与脊柱相关,有“阳脉之海”之称。
络阴器:中医术语,指与生殖器官相关的经络。
毛中:毛发之间。
缺盆:锁骨上窝。
此营气之所行也:这是营气运行的路径。
逆顺之常也:这是营气运行正常与否的标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评注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此句开篇点明营气的重要性,将营气与内谷(指食物中的精华)相提并论,强调营气来源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此句描述了营气的运行过程。谷物进入胃后,转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传输,流溢于体内,布散于外,精专的营气行于经络之中,循环往复,不断运行,这与天地运行之规律相呼应,称之为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此句详细描述了营气在体内的具体运行路径。营气从太阴经出发,注入手阳明经,上行至面部,再注足阳明经,下行至跗骨上,注大趾间,最后与太阴经相合,形成循环。
上行抵髀(别本作脾),从髀(别本作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
此句继续描述营气的运行路径,从髀(或脾)上行至心中,再循手少阴经,出腋下,下至臂,注小指端,最后与手太阳经相合。
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
此句描述营气上行至腋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与足太阳经相合。然后循脊下行至尻,再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经。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此句描述营气上行注肾,再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下至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与手少阳经相合。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此句描述营气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再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经。下行至跗骨上,复从跗骨注大趾间,与足厥阴经相合,上行至肝,再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此句描述营气上行循喉咙,入颃颡之窍,最终到达畜门。营气的支别路径上行至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形成督脉。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此句描述营气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这是营气运行的常道,逆顺有序,符合人体生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