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而(别本作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别本作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哪里获得气机的?阴阳在哪里相遇?哪一种气是营养之气?哪一种气是保卫之气?营养之气从哪里产生?保卫之气在哪里汇聚?老年人和壮年人的气机不同,阴阳的位置也不同,希望听听它们的汇聚之道。

岐伯回答说:人从谷物中获得气机,谷物进入胃中,然后传递给肺,五脏六腑都从这里获得气机。其中清的部分是营养之气,浊的部分是保卫之气。营养之气在脉中运行,保卫之气在脉外运行,营养之气周而复始,五十天后再次聚会,阴阳相互贯穿,就像环一样没有尽头。保卫之气在阴经中运行二十五度,在阳经中运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所以气在阳经中开始运行,在阴经中停止。因此说,中午时分阳气达到顶峰,半夜时分阴气达到顶峰。所以,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自运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半夜时阴气达到顶峰,半夜之后阴气开始减弱,天亮时阴气消失,阳气开始获得气机。中午时分阳气达到顶峰,傍晚时分阳气开始减弱,太阳落山时阳气消失,阴气开始获得气机。半夜时分聚会,万民都睡觉,称为合阴,天亮时阴气消失,阳气开始获得气机,如此循环不已,与天地同步。

黄帝说:老年人晚上睡不着觉,是什么气机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睡不着觉,是什么气机造成的?

岐伯回答说:年轻人气血旺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养和保卫之气的运行不会失去常态,所以白天精力充沛,晚上能睡觉。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干枯,气道涩滞,五脏之气相互纠缠,营养之气衰少,保卫之气内侵,所以白天精神不集中,晚上睡不着觉。

黄帝说:希望听听营养和保卫之气运行的路径。

岐伯回答说:营养之气起源于中焦,保卫之气起源于下焦。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焦的起源。

岐伯回答说:上焦起源于胃的上口,与咽喉以上相连,贯穿膈肌,分布到胸部,经过腋下,沿着太阴经的分支运行,回到手阳明经,上至舌头,下至足阳明经,经常与营养之气一起运行于阳经二十五度,运行于阴经也二十五度,完成一周。所以五十度后再次聚会于手太阴经。

黄帝说:人吃了热食热饮进入胃中,气机还未稳定,出汗就出来了,有的从脸上出,有的从背上出,有的从身体的一半出,这些汗不是按照保卫之气的路径出的,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外受风邪,内开腠理,毛发蒸腾,腠理开放,保卫之气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按照其常规路径,这种气急躁而滑利,一见腠理开放就出来,所以不能按照常规路径,称为漏泄。

黄帝说:希望听听中焦的起源。

岐伯回答说:中焦也与胃中相连,在上焦之后输出,这里所接受的是气机,分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脉,变成血液,以维持生命,没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了,所以它单独运行于经络之中,称为营气。

黄帝说:血液和气,名称不同,但本质相同。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营养和保卫之气是精气,血液是神气。所以血液和气,名称不同,但本质相同。所以夺去血液的人不会出汗,夺去汗水的人不会失去血液,所以人有一死而无再生。

黄帝说:希望听听下焦的起源。

岐伯回答说:下焦是别回肠,注入膀胱并渗入其中。所以水谷常常并居于胃中,成为糟粕,一起下到大肠,形成下焦,渗入并一起下到大肠,帮助排泄,沿着下焦渗入膀胱。

黄帝说:人喝酒,酒也进入胃中,谷物还未消化,小便却先排出,为什么?

岐伯说:酒是熟谷的液体,其气急躁而清利,所以它后于谷物进入,先于谷物排出。

黄帝说:好。我听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相传为黄帝问医的对象。

受气:指人的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精气。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营:指营养、营养液,中医学中指血液中的精华部分。

卫:指保护、防卫,中医学中指具有防御功能的体液。

脉:指血脉,中医学中指血液运行的通道。

清者:指纯净的、清亮的物质。

浊者:指混浊的、浓重的物质。

中焦:中医学中的部位,位于膈下、胃上口,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

下焦:中医学中的部位,位于胃之下,大肠之上,主要功能是排泄。

三焦:中医学中的部位,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是人体气化的重要场所。

气:指生命活动的能量,中医学中指人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

血:指流动在血脉中的红色液体,中医学中认为血是生命的重要物质。

腠理: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空隙,中医学中指汗液排出的通道。

漏泄:中医学术语,指汗液不循常道外泄。

经隧:中医学中指经脉的通道。

精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精神基础。

回肠:中医学中的部位,指小肠的一部分。

膀胱:人体器官,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糟粕: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食物消化后的废物。

大肠:人体器官,负责吸收水分和排泄固体废物。

酒:发酵的谷物饮料,中医学中认为酒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这段文字是黄帝向岐伯询问人体受气、阴阳相会、营卫之气的问题。黄帝以质疑的口吻提出问题,表明了他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刻关注。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受气的过程,以及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探索。黄帝的提问和岐伯的回答,共同构成了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入剖析,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哲学思考。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岐伯的回答中,‘人受气于谷’表明了人体受气的基本途径,即通过食物摄入。‘谷入于胃’说明食物进入胃部进行消化吸收。‘以传与肺’揭示了消化吸收后的物质通过肺传输至全身。岐伯进一步解释了营卫之气的形成,以及它们在脉中和脉外的分布,以及营卫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强调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动态平衡。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卫气的运行规律,指出卫气在阴阳之间的运行,以及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是对阴阳变化的形象描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节律性。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太阴和太阳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分别对应人体的内部和外部。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人体内外环境的关注,以及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黄帝的提问进一步探讨了年龄与生理状态的关系,以及气的作用。这里黄帝关注的是老人和少壮之人为何会出现夜不瞑或昼不瞑的现象,岐伯的回答将此现象归因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不畅。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岐伯的回答中,‘壮者之气血盛’指出了年轻人体质的特点。气血旺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使得营卫之气运行正常,因此白天精力充沛,夜晚能够安眠。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黄帝询问营卫之气的运行路径,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营卫之气源于中焦和下焦,进一步解释了人体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黄帝继续追问三焦的起源,岐伯的回答说明了三焦与胃、咽、膈、胸、腋等部位的关系,以及营卫之气在其中的运行。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黄帝提出了关于汗液排泄的问题,岐伯解释了汗液不循卫气之道而出的原因,即外感风邪,内开腠理,导致营卫之气运行异常。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黄帝询问中焦的起源,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焦与胃、肺、脉等部位的关系,以及营气的生成和运行。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黄帝提出了血与气的关系问题,岐伯认为营卫之气和血都是精气,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相同,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黄帝继续追问下焦的起源,岐伯的回答说明了下焦与回肠、膀胱等部位的关系,以及水谷的代谢和排泄。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黄帝提出了饮酒后小便先下的现象,岐伯解释了酒作为熟谷之液,其气悍以清,导致酒先于谷液排出。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引用了‘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三焦的功能和作用。这一比喻揭示了三焦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三焦与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