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原文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

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

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

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脉度的知识。

岐伯回答说:手部的六条阳经,从手到头,长度为五尺,五尺加六尺等于三丈。手部的六条阴经,从手到胸中,长度为三尺五寸,三尺五寸加六尺等于一丈八尺,再加五尺,总共是二丈一尺。脚部的六条阳经,从脚到头,长度为八尺,八尺乘以六等于四丈八尺。脚部的六条阴经,从脚到胸中,长度为六尺五寸,六尺五寸乘以六等于三丈六尺,再加五尺,总共是三丈九尺。跷脉从脚到眼睛,长度为七尺五寸,七尺五寸乘以二等于一丈四尺,再加五尺等于一丈五尺。督脉和任脉,各自长度为四尺五寸,四尺五寸乘以二等于八尺,再加五尺等于九尺。加起来总共是一十六丈二尺,这是气的大经隧。经脉是内在的,分支而横行的称为络脉,络脉再分支的称为孙络(络脉)。如果孙络(络脉)中血气旺盛,就迅速治疗;如果血气旺盛,就泻法治疗;如果血气虚弱,就用药来补充。

五脏经常在内通过上七窍来观察。所以肺气通于鼻,肺气和谐则鼻子能辨别臭味。心气通于舌,心气和谐则舌头能辨别五味。肝气通于目,肝气和谐则眼睛能辨别五色。脾气通于口,脾气和谐则口能辨别五谷。肾气通于耳,肾气和谐则耳朵能听到五音。五脏不和谐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协调则容易生痈。所以邪气在腑中则阳脉不和谐,阳脉不和谐则气滞留,气滞留则阳气过盛。阳气过盛则阴气不利,阴脉不利则血滞留,血滞留则阴气过盛。阴气过盛则阳气不能滋养,所以说‘关’。阳气过盛,阴气不能滋养,所以说‘格’。阴阳都过盛,不能互相滋养,所以说‘关格’。关格的人,不能活到预期寿命就会死亡。

黄帝说:跷脉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哪种气滋养了水?

岐伯回答说:跷脉是少阴经的分支,起始于然骨之后。向上穿过内踝上方,直上沿着阴股,进入阴部,向上沿着胸里,进入缺盆,向上到人迎之前,进入面颊,属于眼内角,与太阳经和阳跷经相合,然后上行。气相合就会滋养眼睛,气不滋养则眼睛不能闭合。

黄帝说:气只独行于五脏,不滋养六腑,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气不能不流动,就像水的流动,就像日月的不停运行,所以阴脉滋养内脏,阳脉滋养腑脏,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环,没有人知道它的开始和结束,循环往复,它的流动之气,内在滋养脏腑,外在滋养肌肤。

黄帝说:跷脉有阴阳之分,哪条脉对应它的数?

岐伯说:男子数阳脉,女子数阴脉。应该数的是经脉,不应该数的是络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岐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认为是黄帝的臣子,常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问题。

脉度:指脉的长度,这里指的是人体经络的长度。

手之六阳:指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阳经主表,与外界直接接触。

手之六阴:指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阴经主里,与内脏相连。

足之六阳:指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与手之六阳相对应。

足之六阴:指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与手之六阴相对应。

跷脉:中医经络之一,起于足跟,上至目内眦。

督脉:中医经络之一,起于会阴,沿脊柱上行。

任脉:中医经络之一,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七窍:指眼、耳、鼻、口、舌、喉、前阴和后阴。

六腑:中医理论中的六个主要消化器官,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痈:中医术语,指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有脓的病症。

关格:中医术语,指肾气衰败,水液代谢失常,导致关窍不通,格拒水液。

然骨:中医术语,指足踝骨。

阴股:中医术语,指大腿内侧。

缺盆:中医术语,指锁骨上窝。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部动脉搏动处。

頄:中医术语,指面颊。

目内眦:中医术语,指眼角内侧。

太阳:中医经络之一,起于目内眦,上行至头顶。

阳跷:中医经络之一,与太阳经相对应,起于足跟,上行至目内眦。

濡目:中医术语,指眼睛得到滋润。

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空隙,是汗液和气的外泄通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评注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反映了古代中医学对脉度和经脉的深入探讨。黄帝首先询问脉度,岐伯的回答详细描述了手、足六阳和六阴脉的长度,以及跷脉和督脉、任脉的长度,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系统结构的精确认识。

在岐伯的回答中,‘五六三丈’、‘三六一丈八尺’等数字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古人对人体尺寸的精确测量,也反映了他们对数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揭示了经络系统的多层次结构,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孙络则是更细小的分支,这种分类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这句话,说明了中医治疗中根据经络的盛衰来进行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经络的虚实来决定治疗方法。

黄帝接着询问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五脏与五官的密切联系,如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等,这种理论为后世中医学中的五窍学说奠定了基础。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这句话,强调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平衡可能导致的各种疾病。

‘关格’一词,描述了阴阳两气失调的严重状况,这种状况在古代中医学中被视为致命的。

黄帝询问跷脉的起止和荣养关系,岐伯的回答解释了跷脉的起源和功能,以及它如何与目睛的濡养相关。

在黄帝询问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的问题时,岐伯的回答表明了气在人体内的循环不息,以及阴阳脉如何分别荣养五脏六腑,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最后,岐伯解释了跷脉的阴阳属性,以及男子和女子在计数脉时应该关注的不同方面,这反映了中医学中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的考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