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原文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
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医部全录》注曰:此处必缺岐伯所答之言。)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
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曰:愿闻胀形。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译文
黄帝说:脉象在寸口处出现胀感,是怎样的情况呢?
岐伯说:脉象大而坚实,同时感觉涩滞,这就是胀的表现。
黄帝说:如何知道脏腑有胀感呢?
岐伯说:阴属脏,阳属腑。
黄帝说:导致人胀感的气是在血脉中,还是在脏腑内呢?
岐伯说:三者都有,但它们并不是胀感所在的地方。
黄帝说:我想知道胀感究竟在哪里。
岐伯说:胀感都发生在脏腑之外,排开脏腑,分布在胸胁,胀满皮肤,所以称为胀。
黄帝说:脏腑位于胸胁腹部之内,就像藏有禁器的盒子一样,名字有次序,但位置相同,同一个区域中,气的运行各不相同,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医部全录》注曰:此处必缺岐伯所答之言。)
黄帝说:我还是不明白,再问一次。
岐伯说:胸腹部是脏腑的外围。膻中是心主之宫城,胃是太仓,咽喉、小肠是传送食物的地方。胃的五个窍是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通道。所以五脏六腑各自有边界,病症各有特点。营气沿脉运行,卫气逆行形成脉胀;卫气与脉并行形成肤胀。治疗时,三里穴可以泻,近处的穴位泻一次,远处的穴位泻三次。不论虚实,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泻下。
黄帝说:我想知道胀的具体表现。
岐伯说:心胀时心烦气短,睡觉不安稳。肺胀时,感觉胸部空虚,喘息咳嗽。肝胀时,胁下胀痛,疼痛牵扯到小腹。脾胀时,容易恶心,四肢烦闷,体重增加,衣服难以穿上,睡觉不安稳。肾胀时,腹部胀满,牵引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六腑胀感,胃胀时,腹部胀满,胃脘痛,鼻子闻到焦臭,影响食欲,大便困难;大肠胀时,肠鸣腹痛,冬天容易受寒,食物不消化;小肠胀时,小腹膨胀,腰部疼痛;膀胱胀时,小腹胀满,气滞不畅;三焦胀时,气充满皮肤中,轻轻的但不坚实;胆胀时,胁下疼痛胀满,口中苦,喜欢叹息。所有这些胀感,其治疗方法是一致的,只要明白逆顺,针刺的数量不会出错,泻虚补实,精神回归其所在,使邪气失去平衡,真气不可确定,粗心的人会因此失败,被称为夭命;补虚泻实,精神回归其所在,长时间堵塞空隙,称为良医。
黄帝说:胀感是从哪里产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岐伯说:卫气在身体中,常常与脉并行,沿着肌肉行走,有逆有顺,阴阳相随,才能得到天的和谐,五脏得以更新,四季有序,五谷才能消化。然后,阴气下降,营卫停滞,寒气逆行,真邪相攻,两气相搏,就形成了胀。
黄帝说:好。如何解释这些疑惑?
岐伯说:与真气相结合,三次就能得到。
帝说:好。
黄帝问岐伯说:《胀论》中说:‘不论虚实,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泻下,近处的穴位泻一次,远处的穴位泻三次。’现在有三种情况而不泻下的,错误在哪里?
岐伯回答说:这是指针陷入肉中而中气穴的情况。如果不中气穴,气就会内闭,针不陷入肉中,气就不会运行,气上越中肉,卫气就会混乱,阴阳相逐。对于胀感,应当泻而不泻,气因此不下,泻了三次而不下,必须改变方法,气下才能停止,不下再开始,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哪里有危险呢?对于胀感,必须仔细检查,该泻则泻,该补则补,就像鼓和槌一样响应,怎么会不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族传说中的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始祖之一,这里指古代医学家。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这里指古代医学家。
脉:中医学中指血脉,即人体内流动的血液。
寸口:中医学中指手腕横纹上寸口处,是切脉的重要部位。
胀:中医学中指身体某部位或全身的肿胀感。
脏腑: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器官,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阴:中医学中指身体内部的阴气,与阳相对。
阳:中医学中指身体外部的阳气,与阴相对。
血脉:中医学中指血脉,即人体内流动的血液。
郭:包围、环绕的意思。
胸胁:中医学中指胸部和胁部。
皮肤:人体表面的组织。
匣匮:古代用来盛放贵重物品的盒子。
禁器:禁止触碰的器物,这里指身体内部的器官。
营气:中医学中指营养人体的气。
卫气:中医学中指保护人体的气。
脉胀:中医学中指血脉中的胀满。
肤胀:中医学中指皮肤中的胀满。
三里:中医学中指小腿前外侧的一个穴位。
泻:中医学中指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排出体内病邪。
虚实:中医学中指疾病的状态,虚指身体虚弱,实指身体有病邪。
工:医生。
疾泻:迅速治疗。
心胀:中医学中指心脏部位的胀满。
肺胀:中医学中指肺部部位的胀满。
肝胀:中医学中指肝脏部位的胀满。
脾胀:中医学中指脾脏部位的胀满。
肾胀:中医学中指肾脏部位的胀满。
六腑:中医学中指除五脏外的六个器官。
胃胀:中医学中指胃部的胀满。
大肠胀:中医学中指大肠的胀满。
小肠胀:中医学中指小肠的胀满。
膀胱胀:中医学中指膀胱的胀满。
三焦胀:中医学中指三焦的胀满。
胆胀:中医学中指胆的胀满。
真:中医学中指正气,即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邪:中医学中指病邪,即引起疾病的因素。
逆顺:中医学中指治疗疾病的方法,逆指治疗方法不当,顺指治疗方法正确。
针数:中医学中指针灸的次数。
补虚泻实:中医学中指治疗疾病的方法,补虚指补充身体虚弱的部分,泻实指排出身体内的病邪。
神:中医学中指人的精神、意识。
室:中医学中指人的身体。
厥气:中医学中指身体内部的寒冷之气。
营卫:中医学中指营养和保卫人体的气。
寒气:中医学中指寒冷的气。
真邪:中医学中指正气和病邪。
两气:中医学中指正气和病邪。
胗:中医学中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肉肓:中医学中指肌肉和脂肪。
中气穴:中医学中指身体内部的穴位。
卫气相乱:中医学中指卫气运行紊乱。
阴阳相逐:中医学中指阴阳相互追逐。
陷:中医学中指针灸时针刺入身体。
肓:中医学中指肌肉和脂肪。
中肉:中医学中指肌肉。
阴阳:中医学中指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相逐:中医学中指相互追逐。
补:中医学中指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补充身体虚弱的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评注
黄帝问岐伯关于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的问题,岐伯回答指出脉大坚以涩者为胀。这里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体现了中医学中脉诊的重要性,寸口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脉位,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岐伯的回答则揭示了脉象与疾病之间的联系,脉象的变化是疾病在体内的反映。
黄帝进一步询问如何知道脏腑之胀,岐伯回答指出阴为脏,阳为腑,这是中医学中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脏与腑的划分体现了阴阳的属性。黄帝的提问显示了对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关注,而岐伯的回答则是对中医理论的具体阐述。
黄帝询问气的胀是在血脉之中还是脏腑之内,岐伯的回答表明三者皆存,但并非胀之舍,这反映了中医学中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全面认识,即疾病的发生与血脉、脏腑、气三者都有关系。
黄帝询问胀之舍,岐伯指出胀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这里的描述揭示了胀病的病理变化,胀病的症状表现在皮肤和胸胁部,这是中医学中对于疾病症状的观察。
黄帝询问脏腑在胸胁腹里之内的位置,岐伯的回答中提到了匣匮之藏禁器,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这里的比喻说明了脏腑在体内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黄帝询问胀的形状,岐伯的回答详细描述了心胀、肺胀、肝胀、脾胀、肾胀以及六腑胀的症状,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医学中对于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黄帝询问胀的形成原因,岐伯的回答指出卫气在身,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学中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全面认识,即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黄帝询问如何解惑,岐伯的回答指出合之于真,三合而得,这里的“真”指的是中医学中的真气,即人体内在的生命力,三合指的是阴阳、脏腑、经络三者之间的和谐,这是中医学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黄帝询问《胀论》中的“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的具体应用,岐伯的回答中提到了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学中针灸治疗的原则,即要准确找到穴位,才能使气行畅通,达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