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肠胃-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
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
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广肠传(别本作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肠胃-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我想听听关于六腑传导食物的情况,比如肠胃的大小、长短,以及它们能容纳食物的多少,这是怎么回事?
伯高回答说:请让我详细说明,食物从进入身体到离开身体的路径、深度、距离和长度:嘴唇到牙齿的长度是九分,嘴巴的宽度是二寸半。牙齿后面到会厌的深度是三寸半,能容纳五合。舌头的重量是十两,长度是七寸,宽度是二寸半。咽门的重量也是十两,宽度是一寸半,到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
胃是曲折的,伸展开来,长度是二尺六寸,宽度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能容纳三斗五升。小肠后附着在脊柱上,左侧环绕并重叠,其流入回肠的部分,外部附着在肚脐上方,回运环绕十六个弯曲,直径二寸半,半径是八分之少半,长度是三丈二尺。
回肠位于肚脐处,左侧环绕并重叠,回运环绕十六个弯曲,直径四寸,半径是寸之少半,长度是二丈一尺。广肠附着在脊柱上,用来接受回肠,左侧环绕脊柱,上下宽敞,直径八寸,半径是寸之大半,长度是二尺八寸。
肠胃从进入到离开的总长度是六丈四寸四分,回环曲折,共有三十二个弯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肠胃-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伯高:古代传说中的医生,这里可能是黄帝询问医学问题。
六腑:中医学中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种器官,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共同构成人体内脏系统。
传谷:指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传输。
肠胃:指消化系统中的胃和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小长短:指器官的尺寸和长度。
受谷:指器官接受食物的能力。
奈何:古汉语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办”或“怎么样”。
唇至齿长:指嘴唇到牙齿的长度。
口广:指口的宽度。
会厌:位于喉部的一个肌肉瓣,吞咽时覆盖气管,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舌重:指舌头的重量。
咽门:指咽喉的入口。
胃纡曲屈:指胃的形状弯曲。
小肠:消化系统中负责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回肠:小肠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广肠:大肠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和排泄废物。
脊:指脊柱,这里指小肠和广肠附着在脊柱上。
脐上:指肚脐以上的位置。
环回周迭积:指器官的形状和排列方式。
咽门重:指咽门的重量。
径:指直径。
分:古代长度单位,一分约等于十分之一尺。
大容:指容积大小。
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等于十升。
升: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约等于一立方尺。
注于回肠者:指食物消化后从小肠进入回肠。
附于脐上:指器官附着在肚脐上方。
回运环:指器官的旋转运动。
辟:指开合。
肠胃所入至所出:指食物从进入肠胃到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
回曲环反:指肠胃中的曲折和回环。
曲:指弯曲的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肠胃-评注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是黄帝向伯高请教关于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在消化过程中如何传输谷物的知识。黄帝的提问显示出他对人体生理的深刻兴趣和求知欲,体现了古代中国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的关注。‘六腑传谷者’中的‘传谷’指的是食物在六腑中的传输过程,‘奈何’则是黄帝对这一过程的疑问和求教。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
伯高对黄帝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首先描述了食物从入口到进入消化系统的路径和度量。‘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表明伯高在解释食物传输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是对口腔和牙齿尺寸的精确描述,这些细节对于理解食物的初步处理至关重要。
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接着,伯高描述了牙齿、舌和咽喉的尺寸和功能。‘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说明牙齿和咽喉的深度和容量。‘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则是对舌的重量和尺寸的描述,这反映了舌在味觉和食物搅拌中的作用。
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伯高继续描述了咽门和胃的尺寸。‘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表明咽门的重量和宽度,‘至胃长一尺六寸’则说明了食物从咽门到胃的长度,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传输。
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在这一段中,伯高详细描述了胃的结构和容量。‘胃纡曲屈’描绘了胃的形状,‘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提供了胃的尺寸,而‘大容三斗五升’则说明了胃的容量,这些数据对于理解胃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伯高接着描述了小肠的位置和结构。‘小肠后附脊’表明了小肠的位置,‘左环回周迭积’描述了其形状,‘回运环十六曲’则说明了小肠的曲折度。这些细节有助于理解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这段话继续描述了回肠的位置和结构。‘回肠当脐’指出了回肠的位置,‘左环回周叶积而下’描绘了其形状,‘回运还反十六曲’说明了其曲折度,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食物在回肠中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广肠传(别本作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伯高最后描述了广肠的功能和结构。‘广肠传脊’说明了广肠的位置和作用,‘左环叶脊,上下辟’描述了其形状,‘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提供了其尺寸,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最终处理。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最后,伯高总结了肠胃的长度和曲折度。‘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提供了肠胃的总长度,‘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说明了其曲折度,这些数据对于理解整个消化过程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整个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医学家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深刻认识和对细节的关注,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