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
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
其直者,上循 骨,结于膝。
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
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其直者,络(别本作: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命曰孟(《医部全录》:当作仲)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
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
名曰仲(《医部全录》:当作孟)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治在行水清阴气;
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
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
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为肿者,复而锐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
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
直者,从肩髃上颈。
其支者,上颊,结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当作纲)。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名曰季冬痹也。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
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目)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译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
其直者,上循 骨,结于膝。
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别本作: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
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医部全录》:当作仲)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
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
名曰仲(《医部全录》:当作孟)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
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
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为肿者,复而锐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
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
直者,从肩髃上颈。
其支者,上颊,结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经的筋,从中指开始,与太阴经的筋并行,在肘部的内侧结聚,向上延伸到上臂的阴面,结聚在腋下,向下分散在前后两侧的胁肋之间。它的分支,进入腋下,散布在胸中,结聚在贲门处。这种病症表现为经过的地方会出现抽筋,以及胸痛和呼吸困难。治疗方法是使用烧针和劫刺,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刺的次数,以疼痛的部位作为针刺的输穴。这种病症被称为孟冬痹症。
手少阴经的筋,从小指内侧开始,结聚在锐骨处,向上结聚在肘部的内侧,然后进入腋下,与太阴经相交,沿着乳房内侧,结聚在胸中,沿着贲门向下,系于肚脐。这种病症表现为内部急迫,心脏承受着伏梁之痛,向下则形成肘部的网络(应该是纲)。这种病症表现为经过的地方会出现抽筋,以及筋痛。治疗方法是使用烧针和劫刺,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刺的次数,以疼痛的部位作为针刺的输穴。如果病情严重到出现伏梁之痛,伴有唾血和脓液,则是不治之症。这种病症被称为季冬痹症。
经筋的病症,如果受寒就会导致筋络扭曲,筋变得紧张;如果受热,筋就会松弛无力,不能正常收缩。阴气紧张就会导致筋络扭曲,阳气紧张就会导致筋不能伸展。焠刺是用来治疗寒性筋络紧张的方法,如果筋络因热而松弛无力,则不应使用烧针。
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的筋如果紧张,就会导致口眼歪斜,眼角紧张导致不能突然视物,治疗方法都和上面提到的方法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注解
足太阳之筋:足太阳膀胱经的筋脉,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起始于足小趾,向上连接踝关节,再沿腿部外侧上行,最终结于头部。
踝:脚踝,连接脚和腿的关节。
膝:膝盖,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关节。
踵:脚跟,脚的后部。
腘:膝盖后部。
腨:小腿。
脊:脊柱。
项:颈部。
舌本:舌根。
枕骨:头后部枕骨部分。
颜:面部。
鼻:鼻子。
頄:颧骨。
肩髃:肩部。
缺盆:锁骨上窝。
燔针劫刺:燔针劫刺,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用烧红的针进行快速刺入,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足少阳之筋:足少阳胆经的筋脉,起始于小趾,向上连接踝关节,再沿腿部外侧上行。
外踝:脚踝外侧。
胫:小腿。
髀:大腿。
伏兔:大腿前面的肌肉。
尻:臀部。
䏚季胁:季胁,指肋骨与腰部的交界处。
目眦:眼角。
维筋相交:指足少阳胆经的筋脉与足厥阴肝经的筋脉在身体内部相互交叉。
足阳明之筋:足阳明胃经的筋脉,起始于足大趾,向上连接腿部和腹部。
跗:脚背。
辅骨:小腿骨。
髀枢:大腿骨的枢轴部分。
骼:骨盆。
阴器:生殖器官。
颊:脸颊。
目上网:眼睛上方的筋脉。
目下网:眼睛下方的筋脉。
足太阴之筋:足太阴脾经的筋脉,起始于足大趾内侧,向上连接踝关节。
内踝:脚踝内侧。
阴股:大腿内侧。
脐:肚脐。
肋:肋骨。
足少阴之筋:足少阴肾经的筋脉,起始于足小趾下方,与足太阴脾经的筋脉并行。
足厥阴之筋:足厥阴肝经的筋脉,起始于足大趾上方,向上连接踝关节。
手太阳之筋:手太阳小肠经的筋脉,起始于小指上方,向上连接手腕。
腕:手腕。
臂:手臂。
肘:肘部。
肩胛:肩胛骨。
耳后完骨:耳后骨。
目外眦:眼睛外侧。
手少阳之筋:手少阳三焦经的筋脉,起始于小指次指的末端,向上连接手腕。
手阳明之筋:手阳明大肠经的筋脉,起始于大指次指的末端,向上连接手腕。
手太阴之筋:手太阴肺经的筋脉,起始于大指上方,向上连接手腕。
手心主之筋:手心主之筋,指的是手心主经的筋络,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手心主经,又称心主经,是手少阴心经的别称,其筋络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太阴之筋:太阴之筋,指的是手太阴肺经的筋络,与手心主之筋并行,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肘内廉:肘内廉,指的是肘部内侧的部位。
上臂阴:上臂阴,指的是上臂内侧的部位。
腋下:腋下,指的是腋窝的下方。
支者:支者,指的是筋络的分支。
胸中:胸中,指的是胸部。
贲:贲,指的可能是胃的别称,或者是胃部。
知为数:知为数,指的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决定治疗次数。
以痛为输:以痛为输,指的是以疼痛部位作为针灸的穴位。
孟冬痹:孟冬痹,指的是冬季初的痹症,即关节疼痛。
手少阴之筋:手少阴之筋,指的是手少阴心经的筋络,起于小指之内侧,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锐骨:锐骨,指的是指骨的尖端。
乳里:乳里,指的是乳房内侧。
内急:内急,指的是身体内部紧张或不适的感觉。
心承伏梁:心承伏梁,指的是心脏承受重压,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心悸。
肘网:肘网,指的可能是肘部的疾病,或者是肘部的网络。
季冬痹:季冬痹,指的是冬季末的痹症,即关节疼痛。
经筋:经筋,指的是经络系统中的筋络部分。
反折筋急:反折筋急,指的是筋络紧张,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筋弛纵不收:筋弛纵不收,指的是筋络松弛,无法正常收缩。
阴痿不用:阴痿不用,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功能减退。
阳急:阳急,指的是阳经的紧张或不适。
俛不伸:俛不伸,指的是身体前倾,无法伸展。
焠刺:焠刺,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用火烧红的针进行快速刺入,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口目为僻:口目为僻,指的是口眼歪斜。
眦急:眦急,指的是眼角紧张。
卒视:卒视,指的是突然失明。
右方:右方,指的是上述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评注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此句描述了手心主之筋的起始、走向以及结聚之处。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表明了人体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这些描述揭示了筋的分布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筋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手心主之筋的分支走向及其可能引发的疾病。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描述了筋的分布范围。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等病症,反映了筋病与内脏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影响。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此句提出了治疗手心主之筋病症的方法。燔针劫刺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达到治疗目的。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说明了治疗时的原则和技巧。孟冬痹是对该病症的命名,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方式。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
此句描述了手少阴之筋的起始、走向和结聚之处。与手心主之筋相比,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展示了另一条筋的分布和功能。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当作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此句说明了手少阴之筋病症的症状。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等描述了病症的内在表现,支转筋、筋痛则反映了病症的具体症状。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此句提出了治疗手少阴之筋病症的方法,与手心主之筋病症的治疗方法相似。然而,对于成伏梁唾血脓的病症,则表示无法治疗,并命名为季冬痹,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命名。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
此句描述了经筋病症的寒热性质及其对筋的影响。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这些描述揭示了寒热对筋的影响,以及筋病的不同表现。
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此句说明了焠刺这种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焠刺适用于寒性筋病,而对于热性筋病则不适用,强调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目)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此句描述了足之阳明和手之太阳两经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筋急导致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这些症状反映了筋病对五官功能的影响。治疗方法与之前所述相似,强调了经络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