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
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
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外部的十二经水相联系,内部则与五脏六腑相属。这十二经水,各有大小、深浅、宽窄、远近的不同;五脏六腑的高低、大小、接受食物的多少也不一样,如何相应地处理呢?经水是接受水然后流动的;五脏是结合神气魂魄来储存的;六腑是接受食物然后消化,接受气然后宣散的;经脉是接受血液然后循环的。综合起来治疗,该如何操作?针刺的深浅,艾灸的壮数,可以告诉我吗?
岐伯回答说:问得好啊!天极高无法测量,地极广无法衡量,这就是说的这个。而且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这就是天的高,地的广,不是人力所能测量到的。至于身高八尺的人,皮肉在这里,外面可以测量,触摸而得知,死后可以解剖来看。脏器的坚硬脆弱,腑的大小,食物的多少,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的多少,十二经的多血少气,少血多气,多血多气,少血少气,都有一定的规律。治疗时用针灸,各自调整经脉之气,使之保持常态。
黄帝说:我听说了,虽然听起来很高兴,但心里不明白,希望你能详细告诉我。
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之所以能参天地、应阴阳的道理,不可不仔细观察。足太阳经与清水相合,内部属于膀胱,并通向水道。足少阳经与渭水相合,内部属于胆。足阳明经与海水相合,内部属于胃。足太阴经与湖水相合,内部属于脾。足少阴经与汝水相合,内部属于肾。足厥阴经与渑水相合,内部属于肝。手太阳经与淮水相合,内部属于小肠,水道从这里流出。手少阳经与漯水相合,内部属于三焦。手阳明经与江水相合,内部属于大肠。手太阴经与河水相合,内部属于肺。手少阴经与济水相合,内部属于心。手心主与漳水相合,内部属于心包。所有这些五脏六腑和十二经水,外部有水源,内部有所接受,这些都是内外相连,像环一样没有尽头,人的经脉也是如此。所以天为阳,地为阴,腰部以上为天,腰部以下为地。因此海以北的是阴,湖以北的是阴中之阴;漳以南的是阳,河以北至漳的是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的是阳中之太阳,这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阴阳,这就是人与天地相互关联的原因。
黄帝说:经水与经脉相对应,它们的远近深浅,水与血液的多少,各不相同,综合起来进行针刺,该如何操作?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经是五脏六腑之海,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针刺这里不要过深以免散乱,不要留下病根,也不要过度泻血。足阳明经针刺深六分,留针十次呼吸。足太阳经深五分,留针七次呼吸。足少阳经深四分,留针五次呼吸。足太阴经深三分,留针四次呼吸。足少阴经深二分,留针三次呼吸。足厥阴经深一分,留针两次呼吸。手部的阴阳经,接受气道的途径近,气的流动快,针刺深的地方都不超过二分,留针都不超过一次呼吸。他们的长短、大小、胖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这叫做遵循天道的常态。艾灸也是如此。艾灸过度,会得到恶火,导致骨头干枯,血脉涩滞;针刺过度,会失去气息。
黄帝说:经脉的大小,血液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硬脆弱,以及腘窝的大小,可以测量吗?
岐伯回答说:可以测量的是中等程度的人。他们肌肉不甚松弛,血气也不衰弱。至于极度消瘦,肌肉松弛的人,怎么能测量来针刺呢?要审慎、触摸、循按,观察他们的寒热盛衰来调整治疗,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真正的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作为医学理论的代表。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共有十二条主要经脉。
十二经水:指与十二经脉相对应的十二大水系。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神气魂魄:中医学中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神、气、魂、魄四者。
谷:中医学中指食物,特别是谷物。
血:中医学中指血液,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营:中医学中指滋养、维持生命活动。
针艾:针灸和艾灸的合称,是中医学的两大治疗方法。
针:针灸中使用的细长金属针,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
艾:艾草,用于艾灸,通过燃烧艾草的热力来治疗疾病。
刺:针灸中指用针刺激穴位。
灸:针灸中指用艾草或其他物质燃烧产生的热力来治疗疾病。
壮数:针灸中指艾灸时艾草的量。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东、南、西、北、上、下。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指十二经脉中血液多而气少的情况。
少血多气:指血液少而气多的情况。
皆多血气:指血液和气都多的情况。
皆少血气:指血液和气都少的情况。
皮肉:人体的皮肤和肌肉。
脏:中医学中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腑:中医学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谷之多少:指摄入的食物量。
脉之长短:指血管的长度。
血之清浊:指血液的纯净程度。
气之多少:指体内气体的多少。
心撩之:中医学中指用心去感知、体会。
法天之常:按照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来行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这一句开篇即点明了经脉、经水、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帝的提问显示出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实践中的问题的高度关注。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
岐伯的回答首先指出了十二经水与五脏六腑的差异性,强调了个体差异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这一段阐述了经水、五脏、六腑、经脉的功能,突出了中医理论中气血津液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黄帝的追问体现了对治疗方法的探究,岐伯的回答则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总结,即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手段。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岐伯的回答以天地之高广比喻人体之复杂,强调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岐伯以八尺之士为例,说明了人体解剖学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此句详细描述了人体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以及中医理论中的量化分析。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岐伯的回答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即通过针灸调节经气,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以下各句详细描述了十二经水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这些句子进一步强调了经络与自然水系的对应关系,以及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的思想。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此句总结了五脏六腑与十二经水的关系,强调了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五行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
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此句详细描述了阴阳五行在地理环境中的体现,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黄帝的再次提问,体现了对治疗方法的深入探讨,岐伯的回答则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再次强调。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岐伯的回答详细描述了足阳明经的特点和针刺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个性化原则。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以下各句详细描述了不同经络的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精细操作。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此句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适度原则,即治疗应适度,避免过度。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探究,岐伯的回答则是对中医诊断原则的总结。
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此句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适度原则,即诊断应取其中度,避免过度。
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岐伯的回答进一步强调了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