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

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

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

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

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

内刺(别本作次)五脏,外刺(别本作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

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

脉急则引。

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我(细子)得到了这些学业,通晓了九针六十篇,早晚勤奋地学习,近期的书卷已经翻烂,久远的书卷已经污损,但我还是不停地朗诵,对其中意旨还未完全理解。《外揣》篇说‘将它们汇合为一’,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的东西没有外部,小的东西没有内部,大小没有极限,高下没有尺度,怎么将它们归纳起来呢?人的才能和精力,或许有厚薄之分,智慧考虑或许狭隘浅薄,不能博大精深,像我自己这样努力学习。我担心这些学问会散失在后世,断绝在子孙后代,敢问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之简明扼要呢?

黄帝说:问得好啊!这是先师所禁止的,私下传授的行为,是有割臂歃血盟誓的。你如果想得到这些知识,为什么不先进行斋戒呢?

雷公再次跪拜起身说:请在这里听命。于是斋戒了三天后请求说:敢问今天是否是正阳之日,我愿意接受盟誓。

黄帝于是和他一起进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自祈祷说:今天正值正阳之日,歃血传授医方,有敢违背此言的人,必将自食其果。

雷公再次跪拜说:我接受了。

黄帝于是左手握住他的手,右手递给他书籍,说:小心小心,我要对你说了。凡是针灸的道理,以经脉为起点,了解它们的运行,知道它们的度量。内部针灸(另一种版本作次序)针对五脏,外部针灸(另一种版本作别)针对六腑,仔细观察卫气,它是百病之母,调整它们的虚实,虚实平衡即为止。泻去血脉中的瘀血,血尽则无危险。

雷公说:这些都是我之所以能够通晓针灸的原因,但不知道如何简明扼要。

黄帝说:简明扼要地归纳医方,就像整理包裹一样,包裹满了不整理,就会泄漏,医方完成了不整理,就会失去神效。

雷公说:希望对于下等材智的人,不要让他们学得太多而加以限制。

黄帝说:没有学满就加以限制,不能成为天下的老师。

雷公说:请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位老师。

黄帝说:寸口脉代表内部,人迎脉代表外部,两者相应,一起往来,就像拉绳子一样大小相等。春夏人迎脉略大,秋冬寸口脉略大,这样的叫做平人。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病在足少阳经;一倍而躁动,在手少阳经。人迎脉二倍,病在足太阳经;二倍而躁动,在手太阳经。人迎脉三倍,病在足阳明经;三倍而躁动,在手阳明经。脉象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交替出现则为忽剧忽缓。脉象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交替出现则取血络并服药,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按经取之,叫做经刺。人迎脉四倍,且大且数,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不可救治。必须审慎地检查其根本和末梢,观察其寒热,以验证其脏腑的疾病。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病在足厥阴经;一倍而躁动,在手心主经。寸口脉二倍,病在足少阴经;二倍而躁动,在手少阴经。寸口脉三倍,病在足太阴经;三倍而躁动,在手太阴经。脉象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交替出现则为忽剧忽缓。脉象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后灸之,交替出现则取血络后调整之,下陷则只灸之,下陷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血结,血寒,因此宜灸之,不盛不虚,按经取之。寸口脉四倍,叫做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不可救治。必须审慎地观察其根本和末梢的寒热,以验证其脏腑的疾病。

通晓了营气和血液的运行,才能传授大法。《大法》说:‘脉象盛则只泻之,脉象虚则只补之,脉象紧则针灸并服药,脉象下陷则只灸之,不盛不虚,按经取之。’所谓经治,就是服药,也可以是针灸。脉象急则牵引。脉象大而弱,则希望安静,用力不要过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注解

九针:九针是指古代中医中常用的九种针灸针具,包括毫针、长针、圆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火针和金针,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六十篇:指《黄帝内经》中的六十篇,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

外揣:外揣,中医术语,指通过观察外部症状来推断内部病变的方法。

浑束为一:浑束为一,中医术语,指将复杂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一个总的诊断。

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指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没有绝对的内外之分。

士之才力:指人的才能和体力。

智虑褊浅:指人的智慧和思考不够深刻。

自强于学:指自我努力学习。

割臂歃血:古代一种发誓的方式,割破手臂,将血涂在嘴边或手指上,表示发誓的严肃性。

斋:斋戒,指进行宗教仪式前进行的清洁和禁食。

寸口:中医术语,指手腕横纹上部的脉搏位置。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部两侧的脉搏位置。

卫气:中医术语,指人体防御外邪的功能。

营:中医术语,指营养和血液。

输:中医术语,指输送。

内刺:中医术语,指针刺内脏。

外刺:中医术语,指针刺体表。

血络:中医术语,指血管。

约:约束,限制。

约囊:约束口袋,比喻对知识的掌握和控制。

经刺:中医术语,指根据经脉进行针刺。

溢阳:中医术语,指脉搏异常强烈。

外格:中医术语,指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内关:中医术语,指脉搏异常缓慢。

营输:中医术语,指营养和血液的输送。

大数:中医术语,指高深的医学知识。

经治:中医术语,指根据经脉进行治疗。

脉急:中医术语,指脉搏急促。

脉大以弱:中医术语,指脉搏大而弱,表示身体虚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评注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此段文字展现了雷公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勤奋学习的态度。‘细子’一词在古代是对年轻学者的谦称,雷公自称‘细子’,表现出他的谦逊和自谦。‘九针六十篇’则指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内容,雷公通晓这些经典,表明他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旦暮勤服之’说明雷公对医学的执着和不懈努力,即便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雷公对《外揣》篇中‘浑束为一’的概念感到困惑,这表明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解答。‘浑束为一’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学追求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雷公提出了关于医学知识传承的问题,他认识到医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担心这些知识在后世散失。‘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等句子,体现了雷公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医学传承的担忧。黄帝的回答‘何不斋乎?’则暗示了医学知识的传承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和规范来实现。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此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与雷公之间的传承仪式,通过割臂歃血的方式,表达了医学知识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黄帝的亲祝,进一步强调了医学知识的传承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道德准则。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雷公对黄帝的传承表示恭敬和接受,这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师徒关系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黄帝将《黄帝内经》传授给雷公,并告诫他谨慎对待这些知识。‘慎之慎之’表明黄帝对医学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严谨求实的学风。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

此段文字阐述了针灸的基本原理,强调针灸治疗要以经脉为基础,了解经脉的运行规律和度量,这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黄帝用‘约囊’的比喻,说明了医学知识的传承需要有所约束和规范,否则知识就会散失,无法传承下去。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此句强调了医学知识的传承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将知识传承下去。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

《大数》篇中的内容,是对针灸治疗原则的总结,强调了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特点。

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此段文字讲述了脉诊的技巧,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禁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