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原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

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别本作骶)上以长针。

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

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译文

眼睛的外角在面部的,称为锐角;眼睛的内角靠近鼻子的,称为内角;眼睛的上角称为外角,下角称为内角。

癫痫病开始发作时,首先是不快乐,头部感到沉重疼痛,看东西时眼睛发红;病情加重时,会感到心烦,这时观察面部,取手太阳、阳明、太阴三经的穴位,直到出血为止。

癫痫病开始发作时,如果伴有口角抽动、啼哭、呼吸急促等症状,观察手阳明、太阳两经。

左边的症状强,就治疗右边;右边的症状强,就治疗左边,直到出血为止。

癫痫病开始发作时,如果先出现身体僵硬,然后背部疼痛,观察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四经,直到出血为止。

治疗癫痫病的人,要经常和病人住在一起,观察应该取的穴位。病发时,看到有异常就泻血,把血放在葫芦里,等到发病时,血会自己动起来。如果不动,就灸骶骨二十次。骶骨就是骶骨。

骨质的癫痫病,颧骨、牙齿的穴位、肌肉都肿胀,骨头突出,出汗、心烦、呕吐很多泡沫,气向下泄,无法治疗。

筋的癫痫病,身体疲倦、肌肉痉挛、脉搏大,针刺颈项大经的大杼脉;呕吐很多泡沫,气向下泄,无法治疗。

脉的癫痫病,突然跌倒,四肢的脉搏都膨胀而松弛,脉搏满盛,就全部刺出血;如果不满,就灸夹在颈项太阳穴旁边,灸带脉在腰部相距三寸的地方,以及各个肌肉的本输穴位;呕吐很多泡沫,气向下泄,无法治疗。

癫痫病发作时,如果像疯狂一样,就无法治疗。

狂病开始发作时,首先会感到悲伤,喜欢忘记事情、苦闷、容易发怒、容易害怕,这些都是因为忧虑饥饿引起的,治疗时取手太阳、阳明两经,出血后停止,再取足太阴、阳明两经。

狂病开始发作时,睡眠少、不饥饿,自认为高人一等、聪明、尊贵,喜欢骂人,日夜不停,治疗时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观察脉搏旺盛的地方,都取这些穴位;如果不旺盛,就放弃。

狂言乱语、惊恐、喜欢笑、喜欢唱歌、行为无常的人,是因为大恐惧引起的,治疗时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病,眼睛看到虚假的东西、耳朵听到虚假的声音、喜欢喊叫,是因为少气引起的,治疗时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部、两个颧骨。

狂病,吃得很多,喜欢看到鬼神,喜欢笑但不表现出来,是因为有过大的喜悦引起的,治疗时先取足太阴、太阳、阳明,然后再取手太阴、太阳、阳明。

狂病新发,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时,先取曲泉穴的左右动脉,以及脉搏旺盛的地方见血,过一会儿就好了;如果不好,按照方法治疗,灸骶骨二十次。

风邪逆行,导致四肢肿胀,身体出汗,时而寒冷,饥饿时心烦,吃饱后容易变化,治疗时取手太阴、太阴,足少阴、阳明两经,肌肉清瘦取荥穴,骨头清瘦取井穴、经穴。

厥逆病,脚突然发冷,胸部像要裂开,肠子像被刀切一样疼痛,心烦不能吃饭,脉搏大小都涩滞,温暖取足少阴,清瘦取足阳明,清瘦就补,温暖就泻。

厥逆病,腹部胀满,肠鸣,胸部胀满不能呼吸,取下胸部的两个肋骨,咳嗽时动手的,就治疗背部输穴,用手按着就会立刻感觉舒适。如果内闭不能小便,就用长针刺足少阴、太阳、骶骨上的穴位。

气逆,就取太阴、阳明、厥阴三经,严重时取少阴、阳明两经,活动的经脉。

少气,身体出汗,说话时呼吸急促,骨头酸软,身体沉重,懒惰不能动,就补足少阴。

短气,呼吸短促不连续,动作时气力不足,就补足少阴,去除血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注解

目眦:眼睛的边缘,即眼角。

锐眦:指眼睛外侧的角,即外眦。

内眦:指眼睛内侧的角,即内眦。

外眦:指眼睛外侧的角,即外眦。

内近鼻:指眼睛靠近鼻子的位置。

癫疾:古代医学名词,指一种精神疾病,现代医学可能对应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不乐:不快乐,情绪低落。

头重痛:头部感到沉重和疼痛。

视举目赤:看东西时眼睛发红。

血变为止:通过放血治疗,直到血色变化为止。

手太阳、阳明、太阴:中医经络中的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引口啼呼喘悸:口中发出哭喊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反僵:身体僵硬,难以活动。

脊痛:背部疼痛。

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中医经络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

穷骨:指骶骨。

顑:古代医学名词,指头部。

齿诸腧、分肉:牙齿周围和肌肉。

汗出、烦悗:出汗,心情烦躁。

呕多沃沫:呕吐,吐出的是泡沫。

气下泄:气向下泄,指身体虚弱。

左强、右强:左边或右边身体力量强盛。

项大经之大杼脉:颈部的重要经络大杼脉。

暴仆:突然倒下。

四肢之脉:四肢的血脉。

挟项太阳:夹在颈部太阳穴附近。

带脉:中医经络之一,环绕腰部,调节腰腹部功能。

狂:疯狂,精神错乱。

忧饥:因忧虑和饥饿而引发的精神疾病。

手太阳、阳明、太阴、舌下少阴:中医经络中的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舌下少阴心经。

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自认为高人一等、聪明、尊贵。

善骂詈:喜欢骂人。

少气:气息不足。

风逆:风气逆行。

暴四肢肿:四肢突然肿胀。

身漯漯:身体出汗。

唏然时寒:一阵阵发冷。

肉清取荥:根据肌肉的情况选择治疗点。

骨清取井、经:根据骨骼的情况选择治疗点。

厥逆:突然昏厥。

足暴清:脚部突然冰冷。

胸若将裂:胸部像要裂开一样。

肠若将以刀切之:腹部像被刀割一样。

脉大小皆涩:脉搏大小都变得涩滞。

暖取足少阴:用温暖的方法治疗足少阴肾经。

清取足阳明:用清凉的方法治疗足阳明胃经。

背输:背部的重要穴位。

抵上:接近头顶的位置。

长针:较长的针灸针。

太阴、阳明、厥阴:中医经络中的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厥阴肝经。

短气:呼吸短促。

去血络:去除血液中的杂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评注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此句描述了人体面部五官的解剖结构,‘眦’指眼角,‘锐眦’和‘内眦’分别指眼角的外侧和内侧。这段话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这段话描述了癫疾(一种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和治疗方法。‘癫疾’在古代医学中指精神错乱,‘候之于颜’指观察面部症状,‘取手太阳、阳明、太阴’则是指针灸治疗时选取的穴位。此段体现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和针灸治疗手段。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癫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引口啼呼喘悸’指患者出现哭泣、呼喊、喘息和心悸等症状,治疗方法则是根据症状的左右侧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以达到平衡气血的目的。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

这段话强调了治疗癫疾时的观察和调整。‘常与之居’指医生应与患者同住,以便观察病情变化,‘视之有过者泻之’指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灸穷骨二十壮’则是指用艾灸治疗。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此句描述了骨癫疾的症状,‘顑’指颞部,‘分肉’指肌肉,‘不治’则表示这种疾病无法治愈。这段话反映了古人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这段话描述了狂病的早期症状和治疗方法。‘狂’在古代医学中指精神失常,治疗方法与癫疾类似,通过针灸和调整气血来治疗。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此句描述了狂病的一些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如‘狂言’、‘惊’等,治疗方法同样是通过针灸和调整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

这段话描述了厥逆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厥逆’在古代医学中指突然昏厥,治疗方法包括针灸和药物,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

此句描述了少气(气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少气’指身体虚弱,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来补益肾气。

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这段话描述了短气(呼吸急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短气’指呼吸急促,治疗方法同样是针灸和药物,以补益肾气和调节气血。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此句描述了风逆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风逆’指风邪逆行引起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针灸和药物,根据病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癫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