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原文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

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岐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纳通假字)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译文

黄帝说:我以为小针只是个细小的东西,夫子却说要与天相合,与地相合,与人相合,我本以为这是对针意的过度解读了,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有什么东西比天还大呢?比针大的,只有五种兵器。五种兵器,是用于死亡的准备,不是用于生存的工具。而且人,是天地间的支柱,难道可以不加以考虑吗?治理民众的人,也只有针了。针和五种兵器,哪个更小呢?

黄帝说:疾病发生的时候,有喜怒无常,饮食无节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运行不畅,于是就会发生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争,就会形成浓稠的脓液,小针能够取出它吗?

岐伯说:圣人不能让疾病自然发展,所以邪气不能停留在体内。因此,两军对垒,旗帜相望,白刃相接在旷野上,这不是一天能策划的。能够让民众听从命令,禁止不法,士兵不遭遇白刃之难,不是一天能教化的,这是瞬间的领悟。至于让身体患上痈疽,脓血聚集,不是离道很远吗?痈疽的发生,脓血的形成,不是从天上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出的,而是由微小的积累造成的。所以圣人能在疾病没有形成之前就自我调治,而愚者则是在疾病形成之后才去应对。

黄帝说:如果疾病已经成形,不予理会;脓液已经形成,不予看见,该怎么办呢?

岐伯说:脓液一旦形成,十个人中有九个会死,所以圣人不让疾病形成,而是明确制定良方,记载在竹帛上,让有才能的人传承下去,永不停止,因为这不让疾病形成。

黄帝说:如果已经有了脓血再处理,不可以用小针治疗吗?

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小病,效果小;用大针治疗大病,会带来更多伤害,所以脓液一旦形成,只能用砭石、铍锋来处理。

黄帝说:如果伤害已经造成,就不能完全康复了吗?

岐伯说:这取决于逆顺。

黄帝说:愿听听逆顺。

岐伯说:认为受伤者,眼睛白多黑少,这是第一个逆;吃药后呕吐,这是第二个逆;腹痛,口渴,这是第三个逆;肩背不便,这是第四个逆;声音嘶哑,面色脱失,这是第五个逆。除了这五个逆,其他都是顺。

黄帝说:所有的疾病都有逆顺,可以听听吗?

岐伯说:腹胀、身热、脉大,这是第一个逆;腹鸣而满,四肢清冷,脉大,这是第二个逆;鼻衄不止,脉大,这是第三个逆;咳嗽带血,形肉消瘦,脉小而有力,这是第四个逆;咳嗽,形肉消瘦,身热,脉小而急,这是第五个逆。像这样,不超过十五天就会死去。

腹部膨胀,胀满,四肢清冷,形肉消瘦,泄泻严重,这是第一个逆;腹胀便血,脉大时断时续,这是第二个逆;咳嗽带血,形肉消瘦,脉搏跳动,这是第三个逆;呕吐带血,胸满引背,脉小而急,这是第四个逆;咳嗽,呕吐,腹胀,且食后泄泻,脉断,这是第五个逆。像这样,不超过一时就会死去。医生如果不观察这些情况就进行治疗,这就是逆治。

黄帝说:夫子谈论针灸非常精妙,与天地相配,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都有周密的记载。能够杀人,但不能起死回生,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吗?

岐伯说:能够杀人,但不能起死回生。

黄帝说:我听后觉得这是不仁的行为,然而我还是想听听其中的道理,但不打算在人间实行。

岐伯说:这是明道,是必然的,就像刀剑可以杀人,喝酒可以让人醉,即使不诊断,也可以知道。

黄帝说:愿最后听听。

岐伯说:人所接受的气,来自于谷物。谷物所注的是胃。胃是水谷气血的海洋。海洋所行的是云气,遍及天下。胃所出的是气血,通过经隧运行。而经隧,是五脏六腑的大络,迎着它夺取它而已。

黄帝说:上下有固定的次数吗?

岐伯说:迎着五里,走到中道就停止。五次就足够了,五次往返,五脏之气就尽了。所以五乘五等于二十五,就能耗尽其输。这就是所谓的夺取天气。并不是能够绝其命而缩短其寿命。

黄帝说:愿最后听听。

岐伯说:窥门而刺之,死在家中;入门而刺之,死在堂上。

黄帝说:好啊,这个方子,明道啊,请写在玉版上,作为珍贵的宝物,传给后世,作为针灸禁忌,让民众不敢触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族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夫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此处指岐伯。

小针:指针灸用的细针,此处可能是指针灸治疗。

五兵:古代指五种兵器,即矛、戟、弓、矢、剑,象征着战争和死亡。

人:人类,此处指人类社会。

营气:中医学中指运行于血脉之中,营养全身的气。

痈疽:中医学中指皮肤和肌肉的化脓性疾病。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浓:同“脓”,指化脓。

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五兵是用于战争的,是死亡的准备,不是用于生命的工具。

治民者,亦唯针焉。:治理民众的方法,也就像使用针一样。

砭石:古代用来刮痧或针灸的石头。

铍锋:古代的一种兵器,此处可能指用于手术的锋利工具。

逆顺:中医学中指病情的顺逆,即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五逆:指五种逆证,即病情恶化的征兆。

白刃:锋利的刀刃,此处指战争。

中野:野外,此处指战场。

士卒:古代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经隧:中医学中指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迎而夺之:迎面刺之,夺其气血。

输:中医学中指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夺其天气:夺取其生机。

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针灸不当,轻则在家中死亡,重则在家中或堂上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评注

黄帝在这段古文中表达了对针灸治疗理念的深刻认识。他首先提出了针的细微,但随后岐伯以五兵(即五种武器)来类比针的重要性,强调了针在治疗中的地位。这里,岐伯通过对比,将针与五兵相比,说明针虽然细小,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能够治疗疾病,而五兵则是导致死亡的工具,强调了治疗与伤害的区别。

黄帝接着询问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岐伯则从阴阳失衡、营气不行等方面解释了痈疽的形成。这里,岐伯运用了阴阳五行理论,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的特点。

岐伯进一步指出,圣人治疗疾病,应从疾病的初期开始,防止病情恶化。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强调了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

黄帝询问如何处理已经形成的脓血,岐伯则建议使用砭石、铍锋等工具来治疗。这里,岐伯强调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黄帝对岐伯的针法进行了质疑,认为针法虽然可以治疗疾病,但不能起死回生。岐伯则回应说,针法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超越其本身的规律。这里,岐伯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黄帝进一步询问了针法的具体操作,岐伯则从气血运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针法治疗应顺应气血运行的规律,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

黄帝询问了上下气血运行的数目,岐伯回答了五至而止,五往而脏之气尽,说明了气血运行的规律。这里,岐伯运用了数理知识,将气血运行与数学规律相结合,体现了中医的数学思维。

黄帝询问了如何避免针法误伤,岐伯则从窥门而刺和入门而刺的角度进行了说明。这里,岐伯强调了针法操作中的禁忌,体现了中医注重实践经验和安全性的特点。

最后,黄帝将岐伯的针法视为宝物,请求将其传承下去。这里,黄帝对岐伯的针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