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
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您讲过刺法,您所说的内容,都离不开营卫、血气。那十二经脉,它们在内属于脏腑,在外连着肢节,您怎么又将它们与四海相联系呢?
岐伯回答说:人也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都注入海中,海有东、西、南、北,称为四海。
黄帝说:那么人应该如何与这四海相对应呢?
岐伯说:人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这四者,就是对应四海的。
黄帝说:这四海与人的关系是不是很远呢?您将人、天地、四海结合起来,我想知道如何对应它们。
岐伯说:必须首先清楚地知道阴阳、表里、荥腧的位置,四海的位置就确定了。
黄帝说:怎么确定它们的位置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它的输注点在上是气冲,在下是三里。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它的输注点在上是大杼,在下是巨虚之上下廉。膻中是气之海,它的输注点在上是柱骨之上下,在前是人迎。脑是髓之海,它的输注点在上是它的盖,在下是风府。
黄帝说:这四海,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有什么能养生,有什么会导致衰败?
岐伯说:顺应自然就能养生,违背自然就会衰败;知道调养的人有好处,不知道调养的人有害处。
黄帝说:四海的顺应和违背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气海有余的人,气充满胸中,呼吸急促,脸色发红;气海不足的人,气少不足以说话。血海有余的人,常常觉得身体很大,愤怒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病;血海不足的人,也常常觉得身体很小,狭窄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病。水谷之海有余的人,腹部会感到胀满;水谷之海不足的人,饥饿却吃不下食物。髓海有余的人,身体轻便有力,自己觉得超过了限度;髓海不足的人,会感到头晕耳鸣,腿酸头昏,眼睛看不见东西,精神不振,喜欢躺下。
黄帝说:我已经听说了逆顺的情况,那么如何调整呢?
岐伯说:要仔细守护它们的输注点,调整它们的虚实,不要触犯它们的害处,顺应自然的人能够恢复健康,违背自然的人必然衰败。
黄帝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尊为中医的祖师。
刺法:古代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营卫:中医术语,营指营养,卫指保护,合称营卫,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机能。
血气:中医术语,血指血液,气指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活力。
十二经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十二条主要经络。
腑臓:中医术语,腑指六腑,臓指五脏,合称腑臓,指人体内的器官。
肢节:指人体的四肢和关节。
四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四个重要部位,分别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经水:中医术语,指经络中的气血流动。
阴阳:中医术语,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和功能。
表里:中医术语,指人体内外两个层面。
荥腧:中医术语,荥指经气初生的穴位,腧指经气留止的穴位。
气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下腹部。
三里: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
大杼: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
巨虚: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小腿。
廉:中医术语,指穴位旁的小穴位。
膻中: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胸部。
柱骨: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
人迎: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
风府: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穴位,位于颈部。
髓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骨髓,是精髓的储存之处。
血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液,是营养的运输者。
气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水谷之海: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水谷,是营养的来源。
俞:中医术语,指与脏腑相对应的穴位。
虚实:中医术语,指人体气血的盈亏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此句开篇即点明黄帝向岐伯请教刺法,岐伯的回答不离营卫血气,体现了中医学重视人体营卫气血平衡的理论基础。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此句中,黄帝对十二经脉的运行与四海的关系表示疑惑,岐伯的回答则将经脉与四海相联系,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内外相连的思想。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四海与十二经水的相互关系,四海即人体内的四个重要部位,分别对应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气血运行等。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黄帝进一步询问如何将四海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应,岐伯的回答为黄帝进一步阐释了四海与人体的联系。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岐伯指出人体内的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分别对应四海,说明了人体内部四大重要部位的功能与四海的关系。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黄帝对岐伯的理论表示惊叹,并希望了解如何将人体与天地四海相协调。
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岐伯强调在协调人体与四海关系之前,必须了解阴阳、表里、荥腧等中医基本概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黄帝曰:定之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确定四海的位置。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岐伯详细阐述了四海的具体位置,为黄帝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方向。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黄帝询问四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有利、有害、生存、败坏等方面。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岐伯指出,四海的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只有正确调整四海,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黄帝进一步询问四海的逆顺情况。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岐伯详细描述了四海逆顺所表现出的症状,为黄帝提供了诊断依据。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调整四海,以恢复其正常功能。
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岐伯指出,调整四海的方法是审慎地观察其俞穴,调整其虚实,避免伤害,使四海恢复平衡。
黄帝曰:善。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满意,体现了黄帝对岐伯医术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