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原文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
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
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译文
他的背痛从脊椎一直痛到头顶,头部沉重,眼睛干涩,腰部和脊椎僵硬。需要取足太阳经的腘窝中的血络。
胸部和面部肿胀,嘴唇湿润,说话困难,严重时甚至不能说话,需要取足阳明经。
厥气走到喉咙,导致不能说话,手脚发凉,大便不畅,需要取足少阴经。
如果厥气导致腹部冰冷,需要取足太阴经。
喉咙干,口中热得像胶水一样,需要取足少阴经。
膝盖疼痛,需要取犊鼻穴,用圆利的针,刺破并散开。针的粗细如牛角,刺膝盖时毫不犹豫。
喉咙肿痛不能说话,需要取足阳明经;如果能够说话,需要取手阳明经。
疟疾不口渴,每隔一天发作一次,需要取足阳明经;口渴且每天发作,需要取手阳明经。
牙齿疼痛不喜欢冷饮,需要取足阳明经;如果喜欢冷饮,需要取手阳明经。
耳朵聋但不痛,需要取足少阳经;耳朵聋且痛,需要取手阳明经。
鼻出血不止,血流出,需要取足太阳经。如果鼻出血不止,需要刺宛骨下方,如果还不止,继续刺,直到腘窝中出血。
腰痛,疼痛伴有寒冷,需要取足太阳经;阳痛伴有热感,需要取足厥阴经,如果不能弯腰,需要取足少阳经。
身体中热且喘息,需要取足少阴经,腘窝中的血络。
喜怒时不想吃东西,说话声音变小,需要刺足太阴经;愤怒时说话多,需要刺足少阳经。
头部疼痛,需要刺手阳明经和头部痛处的经脉,出血。
颈部疼痛,不能弯腰,需要刺足太阳经,不能回头,需要刺手太阳经。
小腹部肿胀,疼痛向上延伸到胃和心脏,身体时冷时热,小便不畅,需要取足厥阴经。
腹部肿胀,大便不畅,腹部变大,疼痛向上延伸到胸部和喉咙,喘息声大,需要取足少阴经。
腹部肿胀,食物不消化,腹部冰冷,不能大便,需要取足太阴经。
心痛引着腰脊疼痛,想要呕吐,需要取足少阴经。
心痛,腹胀,感觉不舒服,大便不畅,需要取足太阴经。
心痛,背部疼痛,无法呼吸,需要刺足少阴经,如果还不止,需要取手少阳经。
心痛,小腹部肿胀,疼痛上下不定,小便不畅,需要刺足厥阴经。
心痛,呼吸短促,不足以呼吸,需要刺手太阴经。
心痛,需要按照九节刺法进行,刺完后按压,疼痛立即减轻,如果还不止,上下寻找痛点,找到后立即减轻。
颌部疼痛,需要刺足阳明经的曲周动脉,见血后立即减轻,按压人迎穴,立即减轻。
气逆向上,需要刺胸部凹陷处和下胸部的动脉。
腹痛,需要刺脐部左右动脉,刺完后按压,立即减轻,刺气街穴,刺完后按压,立即减轻。
手脚麻木不仁,需要迅速解除束缚,每天两次;如果麻木不仁,十天就会知道,不要停止,病好后就会停止。
打嗝,用草刺鼻,打喷嚏,喷嚏后立即减轻;如果停止呼吸,迅速引导它,立即减轻;大惊也可以减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注解
厥:中医术语,指突然昏厥,气血逆乱的症状。
脊:背部,脊柱。
腘:小腿后部,膝关节后方。
血络:细小的血管。
胸:胸部。
满面:整个面部。
唇:嘴唇。
暴言难:说话困难。
足阳明:中医经络之一,与胃经相联系。
足少阴:中医经络之一,与肾经相联系。
足太阴:中医经络之一,与脾经相联系。
嗌:咽喉。
膝:膝盖。
犊鼻:中医穴位,位于膝盖骨下缘。
员利针:古代的一种针具,形状圆润。
喉痹:咽喉肿痛,难以吞咽。
疟:疟疾,一种传染病。
齿痛:牙齿疼痛。
聋:耳聋。
足少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胆经相联系。
足太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膀胱经相联系。
衄:鼻出血。
宛骨:中医穴位,位于小腿。
腰痛:腰部疼痛。
俛仰:低头和仰头。
少阴:中医经络之一,与心经相联系。
喜怒:情绪激动。
顑:头部。
项:颈部。
膝中:膝盖内部。
喉:喉咙。
小腹:腹部下方。
胃:胃部。
心:心脏。
淅淅:轻微的颤抖声。
足厥阴:中医经络之一,与肝经相联系。
心痛:胸部疼痛。
腰脊:腰部和脊柱。
背:背部。
少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胆经相联系。
厥阴:中医经络之一,与肝经相联系。
九节: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约等于现在的九寸。
颌:下巴。
足阳明曲周动脉:中医穴位,位于下巴。
人迎:中医穴位,位于颈部。
膺:胸部。
气街:中医穴位,位于腹部。
四末:四肢末端。
束悗:拘束,束缚。
哕:呃逆。
草:植物,此处指用于刺激的草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评注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
此句描述的是一种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症状,‘厥’指气血逆乱,‘挟脊’指疼痛从脊背开始,‘痛至顶’指疼痛剧烈,‘头沉沉然’形容头部沉重,‘目吭硫然’指眼睛干涩,‘腰脊强’表示腰部和脊背僵硬。这些症状体现了中医对气血运行障碍的认识,以及通过望诊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此句说明针对上述症状,采用针灸疗法,选取足太阳经的腘中血络进行针刺。足太阳经与人体背部和头面部密切相关,腘中血络位于腘窝中央,是足太阳经的穴位之一,通过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症状,‘厥胸满面肿’指胸部和面部肿胀,‘唇漯漯然’形容嘴唇干裂,‘暴言难’表示说话困难,‘甚则不能言’指严重时无法说话。治疗方法是选取足阳明经进行针刺,足阳明经与人体消化系统和面部有关,针刺可以调和胃气,缓解症状。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此句描述了另一种症状,‘厥气走喉’指气息逆行至喉咙,导致无法说话,‘手足清’表示手脚冰凉,‘大便不利’指大便困难。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少阴经进行针刺,足少阴经与人体肾脏和生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肾气,缓解症状。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此句描述的是腹部症状,‘厥而腹向向然’指腹部寒冷,‘多寒气’表示寒气较重,‘腹中榖榖’指腹部有振水声,‘便溲难’指大小便困难。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太阴经进行针刺,足太阴经与人体脾脏和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脾气,缓解症状。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此句描述的是咽喉和口腔症状,‘嗌干’指咽喉干燥,‘口中热如胶’表示口中热感强烈。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少阴经进行针刺,足少阴经与人体肾脏和生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肾气,缓解症状。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此句描述了膝部疼痛的治疗方法,‘取犊鼻’指选取犊鼻穴进行针刺,‘员利针’指圆形的细针,‘发而间之’指针刺后拔出,‘针大如牦’指针的粗细,‘刺膝无疑’表示针刺效果明显。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此句描述了喉痹症状的治疗方法,‘喉痹’指喉咙痹阻,‘不能言’表示无法说话。治疗方法是选取足阳明经或手阳明经进行针刺,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都与人体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此句描述了疟疾症状的治疗方法,‘疟’指疟疾,‘不渴’表示不口渴,‘间日而作’指每隔一天发作一次。治疗方法是选取足阳明经或手阳明经进行针刺,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都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此句描述了齿痛症状的治疗方法,‘齿痛’指牙齿疼痛,‘不恶清饮’表示不讨厌喝凉水。治疗方法是选取足阳明经或手阳明经进行针刺,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都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此句描述了耳聋症状的治疗方法,‘聋’指耳聋,‘不痛’表示耳朵不痛。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少阳经或手阳明经进行针刺,足少阳经和手阳明经都与人体听觉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此句描述了鼻出血症状的治疗方法,‘衄’指鼻出血,‘不止’表示出血不止。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太阳经或手太阳经进行针刺,足太阳经和手太阳经都与人体头部和面部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
此句描述了腰痛症状的治疗方法,‘腰痛’指腰部疼痛,‘痛上寒’表示疼痛伴有寒冷感。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太阳经或足厥阴经进行针刺,足太阳经和足厥阴经都与人体腰部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此句描述了中热和喘息症状的治疗方法,‘中热’指身体内部发热,‘喘’指喘息。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少阴经进行针刺,足少阴经与人体肾脏和生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肾气,缓解症状。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此句描述了情绪和食欲方面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喜怒’指情绪波动,‘不欲食’表示食欲不振,‘言益小’指说话声音变小。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太阴经或足少阳经进行针刺,足太阴经和足少阳经都与人体情绪和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此句描述了头部和颈部疼痛的治疗方法,‘顑痛’指头部疼痛,‘项痛’指颈部疼痛。治疗方法是选取手阳明经或足太阳经进行针刺,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都与人体头部和颈部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此句描述了腹部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小腹满大’指小腹部肿胀,‘上走胃至心’表示症状向上蔓延至胃和心脏,‘淅淅身时寒热’指身体时有寒热感,‘小便不利’指小便困难。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厥阴经、足少阴经或足太阴经进行针刺,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和足太阴经都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此句描述了心痛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心痛’指心口疼痛,‘引腰脊’指疼痛蔓延至腰部和脊柱,‘欲呕’表示想呕吐。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少阴经或足太阴经进行针刺,足少阴经和足太阴经都与人体心脏和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此句描述了心痛和小腹满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心痛引小腹满’指心痛伴有小腹肿胀,‘上下无常处’表示症状位置不固定,‘便溲难’指大小便困难。治疗方法是选取足厥阴经或手太阴经进行针刺,足厥阴经和手太阴经都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针刺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此句描述了心痛症状的治疗方法,‘当九节刺之’指在九个穴位进行针刺,‘按已刺’指针刺后按压,‘按之立已’表示按压后症状立即缓解,‘不已’指症状持续不缓解,‘上下求之’指在上下部位寻找穴位,‘得之立已’表示找到穴位后症状立即缓解。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此句描述了颌部疼痛的治疗方法,‘颌痛’指颌部疼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指在足阳明经的曲周动脉处进行针刺,‘见血’表示有出血,‘立已’表示症状立即缓解,‘按人迎于经’指按压人迎穴,‘立已’表示症状立即缓解。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此句描述了气逆症状的治疗方法,‘气逆上’指气息逆行向上,‘刺膺中陷者’指在膺中凹陷处进行针刺,‘与下胸动脉’指与胸部动脉有关。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此句描述了腹痛症状的治疗方法,‘腹痛’指腹部疼痛,‘刺脐左右动脉’指在脐部左右动脉处进行针刺,‘已刺按之’指针刺后按压,‘立已’表示症状立即缓解,‘刺气街’指在气街穴进行针刺,‘已刺按之’指针刺后按压,‘立已’表示症状立即缓解。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此句描述了痿厥症状的治疗方法,‘痿厥’指肢体软弱无力,‘四末束悗’指四肢末端拘挛,‘疾解之’指迅速解除症状,‘日二’指每天两次,‘不仁者’指麻木不仁,‘十日而知’指十天内有明显改善,‘无休’指不停治疗,‘病已止’表示疾病已经治愈。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此句描述了哕(打嗝)症状的治疗方法,‘哕’指打嗝,‘以草刺鼻’指用草刺激鼻子,‘嚏’指打喷嚏,‘无息’指不要停止呼吸,‘疾迎引之’指迅速吸气,‘立已’表示症状立即缓解,‘大惊之’指受到惊吓,‘亦可已’表示症状也可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