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经)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经)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经)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经)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经)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趾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经)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脉),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别本作项)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
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
手太阳当曲颊。
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
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导的同音通假字)之腑(别本作府)。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别本作府)。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别本作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别本作府)。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别本作府)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臓。
三焦者,中渎之腑(别本作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秋取诸合,余如春法。
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臓之所宜。
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针灸的道理,必须了解十二经络的起始和结束,经络的分支之处,五俞穴的停留位置,六腑与之相合之处,四季的出入变化,五脏的流动之处,针灸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以及高下所至。希望听听您的解释。
岐伯说:请让我按顺序来说。
肺经的起始点是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拇指内侧尖端,是井木穴;流动到鱼际穴,鱼际穴位于手心处,是荥穴;注入到太渊穴,太渊穴位于手腕后一寸凹陷处,是俞穴;沿经渠穴运行,经渠穴位于手腕横纹处,是经穴;流入尺泽穴,尺泽穴位于肘部动脉处,是合穴,属于手太阴经。
心经的起始点是中冲穴,中冲穴位于手中指尖端,是井木穴;流动到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心,是荥穴;注入到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手腕后两骨之间下方,是俞穴;沿间使穴运行,间使穴位于两筋之间,三寸之处,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是经穴;流入曲泽穴,曲泽穴位于肘部内侧凹陷处,是合穴,属于手少阴经。
肝经的起始点是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尖端及三毛之中,是井木穴;流动到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之间,是荥穴;注入到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行间穴上方二寸凹陷处,是俞穴;沿中封穴运行,中封穴位于内踝前约一寸半,是经穴;流入曲泉穴,曲泉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是合穴,属于足厥阴经。
脾经的起始点是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尖端,是井木穴;流动到大都穴,大都穴位于本节之后下方凹陷处,是荥穴;注入到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腕骨下方,是俞穴;沿商丘穴运行,商丘穴位于内踝下方凹陷处,是经穴;流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是合穴,属于足太阴经。
肾经的起始点是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井木穴;流动到然谷穴,然谷穴位于然骨下方,是荥穴;注入到太溪穴,太溪穴位于内踝后跟骨上方凹陷处,是俞穴;沿复溜穴运行,复溜穴位于上内踝二寸处,是经穴;流入阴谷穴,阴谷穴位于膝盖后大筋下小筋上,是合穴,属于足少阴经。
膀胱经的起始点是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通谷穴,通谷穴位于本节之前外侧,是荥穴;注入到束骨穴,束骨穴位于本节之后凹陷处,是俞穴;经过京骨穴,京骨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下方,是原穴;沿昆仑穴运行,昆仑穴位于外踝后跟骨上方,是经穴;流入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腘中央,是合穴,属于足太阳经。
胆经的起始点是窍阴穴,窍阴穴位于足小趾次趾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是荥穴;注入到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上行一寸半凹陷处,是俞穴;经过丘墟穴,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凹陷处,是原穴;沿阳辅穴运行,阳辅穴位于外踝上方,是经穴;流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是合穴,属于足少阳经。
胃经的起始点是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大趾内次趾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内庭穴,内庭穴位于次趾外间,是荥穴;注入到陷谷穴,陷谷穴位于上中趾内间上行二寸凹陷处,是俞穴;经过冲阳穴,冲阳穴位于足跗上五寸凹陷处,是原穴,摇动足部可以找到;沿解溪穴运行,解溪穴位于冲阳穴上方一寸半凹陷处,是经穴;流入下陵穴,下陵穴位于膝盖下方三寸,是合穴;再下三寸为巨虚上廉,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大肠属于上,小肠属于下,都属于足阳明胃经;大肠、小肠都属于胃,是足阳明经。
三焦经与手少阳经相合,起始点是关冲穴,关冲穴位于手小指次指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液门穴,液门穴位于小指次指之间,是荥穴;注入到中渚穴,中渚穴位于本节之后凹陷处,是俞穴;经过阳池穴,阳池穴位于手腕上方凹陷处,是原穴;沿支沟穴运行,支沟穴位于手腕上方三寸,是经穴;流入天井穴,天井穴位于肘部外侧大骨上方凹陷处,是合穴,屈肘可以找到。三焦经的下腧位于足大趾前方,少阳之后,从腘中外侧出来,名为委阳,是太阳络,属于手少阳经。三焦经是足少阳、太阴所将之经,太阳之别,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与太阳经并行,入络膀胱,约下焦,实证则闭癃,虚证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小肠经与手太阳经相合,起始点是少泽穴,少泽穴位于小指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前谷穴,前谷穴位于手外侧本节前凹陷处,是荥穴;注入到后溪穴,后溪穴位于手外侧本节之后,是俞穴;经过腕骨穴,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骨之前,是原穴;沿阳谷穴运行,阳谷穴位于锐骨下方凹陷处,是经穴;流入小海穴,小海穴位于肘部内侧大骨之外,是合穴,伸臂可以找到,属于手太阳经。
大肠经与手阳明经相合,起始点是商阳穴,商阳穴位于大指次指尖端,是井金穴;流动到本节之前二间,是荥穴;注入到本节之后三间,是俞穴;经过合谷穴,合谷穴位于大指岐骨之间,是原穴;沿阳溪穴运行,阳溪穴位于两筋之间凹陷处,是经穴;流入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辅骨凹陷处,屈臂可以找到,是合穴,属于手阳明经。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俞穴,共有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都出自足之三阳,上合于手。
缺盆之中是任脉,名为天突。一次脉,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为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为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为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为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为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为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为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为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为天池。
针刺上关穴,会使人张口不能闭。针刺下关穴,会使人闭口不能张。针刺犊鼻穴,会使人屈膝不能伸。针刺两关穴,会使人伸膝不能屈。
足阳明经,是连接喉咙的动脉,它的穴位在胸部中间。
手阳明经,紧接着在足阳明经的穴位外面,但不达到曲颊,相隔一寸。
手太阳经,位于曲颊处。
足少阳经,位于耳朵下方和曲颊之后。
手少阳经,从耳朵后面出来,向上到达完骨之上。
足太阳经,位于颈项两侧的大筋中间,发际处。
阴尺动脉位于五里,是五俞穴位的禁忌区域。
肺与大肠相合,大肠是传导食物的器官。
心与小肠相合,小肠是接受并储存食物的器官。
肝与胆相合,胆是储存精液的器官。
脾与胃相合,胃是储存五谷的器官。
肾与膀胱相合,膀胱是储存津液的器官。
少阳与肾相合,肾又与肺相连,所以少阳将这两个器官都包括在内。
三焦是中渎之器官,水道从这里流出,属于膀胱,是独立的一个器官。
这是六腑与之相合的器官。
春天应该取络脉、所有的荥穴、大经和肌肉之间的穴位,严重的疾病要深入取穴,轻微的疾病要浅取。
夏天应该取诸俞、孙络、肌肉和皮肤上的穴位。
秋天应该取诸合穴,其他方法与春天相同。
冬天应该取诸井穴和诸俞穴的分支,要深入并且停留时间较长。
这是四季的顺序,是气的所在,是疾病停留的地方,是器官适宜的时候。
转筋的疾病,应该立即治疗,可以使其立即缓解。
痿厥的疾病,应该张开肌肉进行针灸,可以立即感到舒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相传为《黄帝内经》的作者。
刺: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十二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有十二条主要的经络,分别对应十二个脏腑,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络脉:经络的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五俞:指五个特定的穴位。
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器官,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内脏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
阔数之度:指针灸治疗时,针的深度和角度。
浅深之状:指针灸治疗时,针的深度。
高下所至:指针灸治疗时,针的位置。
少商: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位于手大指端内侧。
鱼际: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位于手鱼。
太渊:手太阴肺经的俞穴,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中。
经渠:手太阴肺经的经穴,位于寸口中。
尺泽: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位于肘中之动脉。
中冲:手少阴心经的井穴,位于手中指之端。
劳宫:手少阴心经的荥穴,位于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
大陵:手少阴心经的俞穴,位于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
间使: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位于两筋之间,三寸之中。
曲泽:手少阴心经的合穴,位于肘内廉下陷者之中。
大敦: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
行间: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位于足大趾间。
太冲: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位于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
中封: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位于内踝之前一寸半。
曲泉: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位于辅骨之下,大筋之上。
隐白: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之端内侧。
大都:足太阴脾经的荥穴,位于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
太白:足太阴脾经的俞穴,位于腕骨之下。
商丘:足太阴脾经的经穴,位于内踝之下。
阴之陵泉: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位于辅骨之下,陷者之中。
涌泉: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心。
然谷:足少阴肾经的荥穴,位于然骨之下。
太溪:足少阴肾经的俞穴,位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
复溜:足少阴肾经的经穴,位于上内踝二寸。
阴谷:足少阴肾经的合穴,位于辅骨之后,大筋之下。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位于足小趾之端。
通谷: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位于本节之前外侧。
束骨: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位于本节之后。
京骨: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之下。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位于外踝之后。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腘中央。
窍阴: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端。
侠溪: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
临泣:足少阳胆经的俞穴,位于上行一寸半陷者中。
丘墟: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位于外踝之前下。
阳辅: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位于外踝之上。
阳之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位于膝外陷者中。
厉兑:足阳明胃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内次趾之端。
内庭:足阳明胃经的荥穴,位于次趾外间。
陷谷:足阳明胃经的俞穴,位于上中趾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
冲阳: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位于足跗上五寸陷者中。
解溪: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位于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
下陵: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膝下三寸。
巨虚上廉: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巨虚下廉之上。
巨虚下廉: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巨虚上廉之下。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位于手小指次指之端。
液门: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位于小指次指之间。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的俞穴,位于本节之后陷者中。
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位于腕上陷者之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位于上腕三寸。
天井: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位于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
委阳:太阳络的穴位,位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
太阳络:太阳经络的分支。
手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经:足阳明胃经。
任脉:中医学中的六条主要脉络之一,主管阴气。
督脉:中医学中的六条主要脉络之一,主管阳气。
天府: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
天池:手心主经的穴位,位于腋下三寸。
上关:位于面部,用于治疗面部疾病。
下关:位于面部,用于治疗面部疾病。
犊鼻:位于膝部,用于治疗膝部疾病。
两关:指上关和下关,用于治疗面部疾病。
曲池:位于肘部,用于治疗肘部疾病。
足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足大趾,沿腿部、腹部、胸部上行至面部。
侠喉之动脉:指足阳明胃经上的动脉,侠,指夹在两侧。
俞:中医术语,指经络中气血输注的穴位。
膺中:指胸部。
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食指,沿手臂、肩部、颈部上行至面部。
次:次第,依次。
曲颊:脸颊弯曲处。
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小指,沿手臂、肩部、颈部上行至面部。
足少阳: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足小趾,沿腿部、腹部、头部上行。
耳下曲颊之后:指耳朵下方,脸颊弯曲之后的部位。
手少阳:手少阳三焦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无名指,沿手臂、肩部、颈部上行。
完骨:指颅骨的一部分。
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条主要经络之一,起于足小趾,沿腿部、背部上行。
侠项大筋之中:指颈项部的大筋之间。
发际:指头发边缘。
阴尺动脉:指阴经的尺动脉。
五里:指人体上臂内侧的一个穴位。
禁:禁止,不可触碰。
肺合大肠:中医理论中的相合关系,指肺与大肠相互配合。
传道:指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腑:中医术语,指内脏。
心合小肠:中医理论中的相合关系,指心与小肠相互配合。
小肠者,受盛之腑:小肠是接受和储存食物的器官。
肝合胆:中医理论中的相合关系,指肝与胆相互配合。
胆者,中精之腑:胆是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器官。
脾合胃:中医理论中的相合关系,指脾与胃相互配合。
胃者,五谷之腑:胃是消化和吸收五谷的器官。
肾合膀胱:中医理论中的相合关系,指肾与膀胱相互配合。
膀胱者,津液之腑:膀胱是储存和排泄津液的器官。
少阳属肾:少阳经属于肾。
肾上连肺:肾脏与肺部相互联系。
三焦:中医术语,指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器官。
中渎之腑:指三焦是身体中水液运行的通道。
水道出焉:水液通道从这里流出。
属膀胱:三焦与膀胱相属。
是孤之腑也:三焦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六腑都与三焦有联系。
春取络脉:春季选取络脉进行针灸。
诸荥、大经、分肉之间:选取所有的荥穴、大经和肌肉之间的穴位。
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病情严重时深刺,病情轻时浅刺。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夏季选取所有的俞穴、孙络、肌肉和皮肤上的穴位。
秋取诸合:秋季选取所有的合穴。
诸井、诸俞之分:选取所有的井穴和俞穴。
欲深而留之:要深刺并留针。
此四时之序:这四时的顺序。
气之所处:气运行的地方。
病之所舍:疾病停留的地方。
臓之所宜:器官适宜的地方。
转筋:肌肉痉挛。
立而取之:立即进行治疗。
可令遂已:可以使病情好转。
痿厥:肌肉无力或昏迷。
张而刺之:张开肌肉进行针灸。
可令立快也:可以使病情立即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全文从经络、脏腑、针灸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这一句介绍了足阳明经络的位置和功能。足阳明经络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负责调节喉咙的气血。‘侠喉之动脉’指的就是足阳明经络中的动脉部分,而‘其俞在膺中’则说明足阳明经络的穴位位于胸部。
‘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此句描述了手阳明经络的位置。手阳明经络同样属于十二经络之一,其穴位位于手部,‘次在其俞外’意味着其穴位位于俞穴之外,‘不至曲颊一寸’则说明了其距离曲颊的距离。
‘手太阳当曲颊。’手太阳经络的位置描述,手太阳经络穴位位于面部,‘当曲颊’即位于曲颊处。
‘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足少阳经络的位置,位于耳下曲颊之后。
‘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手少阳经络的位置,从耳后出发,向上延伸至完骨之上。
‘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足太阳经络的位置,位于项部大筋之中,接近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此句说明了阴尺动脉的位置,位于五里处,是五俞穴的禁地。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此句介绍了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是负责传输食物残渣的器官,与肺的功能相辅相成。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心与小肠的关系,小肠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肝与胆的关系,胆是储存胆汁的器官,与肝的功能紧密相关。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脾与胃的关系,胃是消化五谷的主要器官。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肾与膀胱的关系,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臓。’少阳经络属于肾,而肾又与肺相连,因此将两者视为一体。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三焦是人体中负责水液运行的重要器官,与膀胱相连,是孤立的器官。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此句总结了上述脏腑之间的关系,六腑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此句讲述了春季针灸的取穴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深浅不同的穴位。
‘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夏季针灸的取穴原则,选择俞穴、孙络、肌肉和皮肤上的穴位。
‘秋取诸合,余如春法。’秋季针灸的取穴原则,选择合穴,其他原则与春季相同。
‘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冬季针灸的取穴原则,选择井穴和俞穴,针灸深度要深,留针时间要长。
‘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臓之所宜。’此句总结了四季针灸的原则,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针灸方法,以适应人体的生理变化。
‘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对于转筋症状,应立即针灸,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对于痿厥症状,应张开肌肉进行针灸,以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