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针灸的方法,首先必须以精神为基础。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是五脏所藏的东西。当它们过度放纵,离开脏器时,就会导致精气流失,魂魄飘散,意志混乱,智慧离开身体,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天之罪过吗?还是人的过错呢?什么是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告诉我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说:天赋予我的是德,地赋予我的是气。德和气相互流动和融合,才产生了生命。所以生命的来源叫做精,两精相搏合叫做神,随着神往来的是魂,与精一起出入的是魄,能够承担事物的叫做心,心有所记忆叫做意,意所停留的是志,因志而变化的是思,因思而远望的是虑,因虑而处理事物的是智。所以聪明的人养生,一定会顺应四时变化,适应寒暑,调和喜怒,安居乐业,调节阴阳,调和刚柔。如果这样,邪气就不会侵入,可以长生久视。

因此,过于惊恐和思虑会伤害精神,精神受伤就会感到恐惧,情绪失控。因为悲哀而情绪激动的人,会精神耗尽而失去生命。过度喜悦的人,精神会散乱而无法收藏。忧愁的人,气会阻塞而不流通。极度愤怒的人,会迷惑而无法治理。恐惧的人,精神会动荡而无法收束。

心,如果过于惊恐和思虑,就会伤害精神,精神受伤就会感到恐惧,失去自我,身体消瘦;毛发枯槁,脸色枯萎,冬天就会死去。脾,如果忧愁不解,就会伤害意志,意志受伤就会混乱,四肢无法活动;毛发枯槁,脸色枯萎,春天就会死去。肝,如果悲哀而情绪激动,就会伤害魂,魂受伤就会疯狂遗忘,失去精神,精神不集中,当人阴缩而筋脉拘挛,两胁骨无法举起;毛发枯槁,脸色枯萎,秋天就会死去。肺,如果过度喜悦,就会伤害魄,魄受伤就会疯狂,无法集中注意力,皮肤和毛发干燥;毛发枯槁,脸色枯萎,夏天就会死去。肾,如果盛怒不止,就会伤害意志,意志受伤就会忘记前言,腰脊无法弯曲;毛发枯槁,脸色枯萎,季夏就会死去。恐惧不解,就会伤害精气,精气受伤就会骨节酸痛,筋脉萎缩。

因此,五脏是藏精的地方,不可伤害,伤害了就会失去守卫,阴虚,阴虚就没有了气,没有气就会死去。所以,使用针灸的人,要观察病人的状态,了解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者都受伤,针灸就无法治疗了。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害怕,实则愤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无力,五脏不安;实则腹胀,大小便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伤;实则笑个不停。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呼吸短促;实则喘息,胸部胀满,呼吸困难。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昏厥;实则腹胀,五脏不安。必须仔细观察五脏的病状,了解其气之虚实,谨慎地调理。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害怕,实则愤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无力,五脏不安;实则腹胀,大小便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伤;实则笑个不停。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呼吸短促;实则喘息,胸部胀满,呼吸困难。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昏厥;实则腹胀,五脏不安。必须仔细观察五脏的病状,了解其气之虚实,谨慎地调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医学的始祖之一。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医官,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问题。

刺:指中医针灸疗法中的针刺。

神:中医学中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

血、脉、营、气、精、神:中医学中的六要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淫泆:中医学术语,指邪气侵袭,导致人体功能紊乱。

离臓:指内脏功能失调。

魂魄:中医学中的概念,魂指精神活动,魄指形体活动。

志意:指人的意志和情意。

智虑:指人的智慧和思考。

德气:指天地赋予人的道德和气质。

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指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寒暑:指寒冷和炎热。

喜怒:指人的情绪变化。

阴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关系。

刚柔:指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刚指刚强,柔指柔弱。

僻邪:指邪气。

长生久视:指健康长寿。

怵惕:恐惧、担忧。

心:中医学中的器官,指心脏,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中心。

怵惕思虑:指担忧和过度思考。

破䐃脱肉:指肌肉消瘦。

毛悴色夭:指毛发枯槁,面色枯黄。

季夏: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阴虚:中医学术语,指体内阴液不足。

用针:指针灸疗法。

察观:观察、审视。

肝藏血:中医学中的理论,指肝脏具有储存血液的功能。

脾藏营:中医学中的理论,指脾脏具有储存和运输营养的功能。

心藏脉:中医学中的理论,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

肺藏气:中医学中的理论,指肺脏具有呼吸和气的功能。

肾藏精:中医学中的理论,指肾脏具有储存和生成精气的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中医治疗的核心——以神为本。‘神’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人的精神意识,更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黄帝的提问,体现了他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岐伯作为医学大师的深厚底蕴。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此句阐述了五脏的功能,即藏血、脉、营、气、精、神。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它们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在此进一步探讨了疾病产生的原因,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精气神魂魄的失衡所致。他提出了‘德气’的概念,认为德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而精气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则是德气的具体表现。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岐伯的回答,将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体化。他认为,人的德气来源于天,人的生命力来源于地。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岐伯在此详细阐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理论中的生命观。他认为,生命活动是由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岐伯提出了养生之道,即顺应自然规律,调和阴阳,保持内心的平和。这种养生观念,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预防为主的思想。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七情对人的影响,认为过度思虑会损伤人的精神,导致恐惧不安。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情志病的研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岐伯针对五脏分别阐述了七情对五脏的影响,认为心主神志,过度思虑会损伤心神,导致恐惧、面色苍白等症状。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肝的功能,认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脏腑经络学说。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岐伯最后强调了审察五脏病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准确判断五脏的虚实,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