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唇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扇也。

舌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机也。

悬壅垂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关者。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疾(别本无疾字)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避的通假字)。

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译文

黄帝问少师说:人突然感到忧虑和愤怒,说话却发不出声音,是什么原因阻塞了声音?是什么气息导致声音无法发出?请告诉我解决的方法。

少师回答说: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喉咙是气息上下流通的地方。会厌是声音的门户。口唇是声音的扇子。舌头是声音的机关。悬壅垂是声音的关卡。颃颡是气息散发的地方。横骨是神气所控制的,负责发出舌头动作。所以,如果人的鼻子流涕不止,颃颡就会不通,气息就会散失。因此,如果会厌小而薄,气息就会迅速发出,开合顺畅,气息容易流出;如果会厌大而厚,开合就会困难,气息流出就会缓慢,所以说话就会显得重浊。人突然发不出声音,是因为寒气停留在会厌上,导致会厌无法打开,气息无法发出,以至于开合不协调,所以没有声音。

黄帝说:那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足少阴经上连舌头,环绕横骨,最终到达会厌。如果两条血脉都通畅,那么浊气就会被排除。会厌的血脉,向上连接任脉,通过天突穴进行针刺,会厌就能恢复正常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文化的象征。

少师:古代官名,指掌管教育、礼仪等事务的官员,此处可能指一位教育或医学方面的专家。

忧恚:忧虑和愤怒的情绪,这里指突然的情绪激动。

言无音:说话时声音嘶哑或失声。

道:途径、方法。

咽喉:人体器官,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

水谷:指食物。

喉咙:指喉部,是呼吸和发声的器官。

气:指生命之气,中医理论中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气的运行密切相关。

会厌:会厌,此处指足少阴肾经与会厌的关系。

声音:指通过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口唇:嘴唇,发声时参与调节气流。

舌:舌,此处指足少阴肾经与舌的关系。

悬壅垂:指喉部的一些肌肉和韧带,与发声有关。

颃颡:指喉部的一些肌肉,与呼吸和发声有关。

横骨:横骨,此处指足少阴肾经与横骨的关系。

神气:指精神之气,中医理论中认为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

鼻洞涕出不收:指鼻涕不断流出。

厌小而疾:指会厌较小且活动迅速。

厌大而厚:指会厌较大且较厚。

开阖:指开关,此处指会厌的开合。

足之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阴肾经。

络:经络学中的络脉。

终于:最终到达。

两泻其血脉:指对足少阴肾经的血脉进行泻法治疗。

浊气:指体内的杂质之气。

辟:通假字,意为避,此处指浊气被排除。

任脉:中医经络学中的任脉,主司人体前正中线上的穴位。

天突: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喉结下方。

其厌乃发:指通过刺激天突穴位,会厌的功能得以恢复,声音得以发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评注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此段文字是黄帝向少师请教关于人突然失去声音的原因。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刻关注,以及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迫切需求。‘卒然忧恚’暗示了情绪波动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言无音’则指声音的突然丧失,这种表述方式既简洁又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使得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扇也。舌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少师的回答详细地描述了声音产生的生理机制。‘咽喉’和‘喉咙’分别指代食物和气体的通道,以及气的上下通道,揭示了声音与呼吸、饮食的关系。‘会厌’、‘口唇’、‘舌’、‘悬壅垂’、‘颃颡’、‘横骨’等术语,都是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精确描述,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别本无疾字)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少师进一步解释了声音受阻的原因,即鼻涕流出不畅导致颃颡不开,从而影响气的分布。他还通过对比会厌的大小和厚度,说明了不同情况下声音的发出情况,指出会厌小而薄时,气流畅通,声音易于发出;反之,则声音难以发出,表现为‘重言’。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此句中,少师提出了声音突然丧失的具体原因,即寒气侵袭会厌,导致会厌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声音无法发出。这里的‘客于厌’形象地描述了寒气对会厌的侵袭,‘发不能下’则指声音无法从会厌发出。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的提问表明他对治疗此病症的方法感兴趣,希望得到具体的治疗建议。‘刺之奈何’中的‘刺’可能指的是针灸疗法,这也反映了古人对针灸的重视。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避的通假字)。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岐伯的回答提供了治疗建议,他认为可以通过针灸足少阴经来治疗声音丧失的病症。‘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等描述,指出了针灸的具体穴位。‘两泻其血脉’和‘浊气乃辟’则说明了针灸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泻血和驱除浊气来恢复会厌的功能,从而恢复声音。‘取之天突’则指明了针灸的具体位置,‘其厌乃发’则表示声音得以恢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忧患无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