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原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榖,长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榖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

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

故肠胃之中,当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榖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译文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如果不吃东西七天就会死去,这是为什么?

伯高回答说:请允许我来说明其中的原因:胃的体积大约是一尺五寸见方,直径五寸,长度二尺六寸,可以容纳水谷三斗五升,其中的水谷,长留的有二斗,水有一斗五升就能装满,上焦(身体上部的消化系统)会泄出气体,排出精微物质,下焦(身体下部的消化系统)向下灌溉各个肠道;

小肠的体积大约是二寸半见方,直径八分,长度三丈二尺,可以容纳水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

回肠的体积大约四寸见方,直径一寸,长度二丈一尺,可以容纳水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的体积大约八寸见方,直径二寸,长度二尺八寸,可以容纳水谷九升三合八分;

肠胃的总长度是五丈八尺四寸,可以容纳水谷九斗二升一合,这是肠胃所能容纳水谷的数量。正常人的情况并非如此,胃满了肠就会空虚,肠满了胃就会空虚,这样一满一空,所以气才能上下流通。五脏安定,血脉调和,精神才能安住,所以精神是水谷的精气;因此肠胃中应当保留水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每天排泄两次,每次排泄二升半,一天排泄五升,七天就是三斗五升,这样肠胃中的水谷就排空了!所以正常人不吃东西不喝水七天就会死去,是因为水谷、精气、津液都耗尽了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始祖。

不食七日而死:指人连续七天不进食就会死亡。

胃: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初步消化食物。

径:圆的直径。

横屈受水榖:指胃的横截面可以容纳水谷。

上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部,包括心肺。

下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下部,包括肾脏、膀胱。

榖:同“谷”,指谷物,这里泛指食物。

精微:中医术语,指精、气、神等细微的生命物质。

小肠: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进一步消化食物。

回肠:小肠的一部分,负责吸收营养。

广肠:大肠的一部分,负责排泄废物。

五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血脉:中医术语,指血液流动的通道。

精神:中医术语,指人的精神状态。

津液:中医术语,指体内各种液体,包括唾液、汗液等。

日再后:一天两次进食。

后二升半:每次进食后,胃中留存的食量减少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一天中胃中总共留存的食量为五升。

五七三斗五升:五天七次进食后,胃中总共留存的食量为三斗五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评注

黄帝的这一问,揭示了古人对生命延续与饮食关系的深刻思考。‘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这一问点明了生命的脆弱与饮食的重要性。

伯高的回答,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人体肠胃的结构和功能。‘胃大一尺五寸’至‘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这些具体的数据,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精确认识,也反映出古人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入理解。

‘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一句,说明了胃的功能,既接受食物,也容纳水份,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则描述了食物在人体内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这是中医理论中‘精气神’概念的具体体现。

‘下焦下溉诸肠’至‘回肠大四寸’等句,详细描述了小肠、大肠的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古人对消化系统完整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限于形态,更涉及到了生理功能。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这一句,再次强调了肠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其长度之长,足以说明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平人则不然’以下,伯高进一步阐述了正常人体肠胃的工作原理。‘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说明了肠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这种关系保持身体的平衡。

‘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这一句,将肠胃的功能与五脏的功能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神者,水榖之精气也’则将精神与水谷精微相联系,揭示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故肠胃之中,当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至‘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气、津液皆尽故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水谷精微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将导致生命终止。这既是对生命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