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原文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

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䐃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

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䯏骨有余,以候𩩲骬。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我的先师有所心得,但没有写在书本上,我希望听他说说,记在心里,然后去实践。这样既可以用来治理百姓,也可以用来修养自身,使百姓没有疾病,上下和谐亲近,恩德和恩泽流传下来,子孙无忧无虑,传承给后世,永不结束。可以告诉我吗?

岐伯说:您的问题太深奥了!治理百姓和自我修养,治理别人和治理自己,治理小事和大事,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没有违背常理而能够治理好的,只有顺应自然规律而已。顺应,不仅仅是阴阳脉论中的气的逆顺,百姓和人民都希望顺应他们的意愿。

黄帝说:如何顺应呢?

岐伯说:进入一个国家要了解风俗,进入一个家庭要了解忌讳,走上厅堂要问礼仪,面对病人要问他们的便利。

黄帝说:便利病人怎么办?

岐伯说:如果身体中热,消化不良,就喜欢寒冷。寒冷中的疾病,就喜欢温暖。胃中热,消化不良,会让人心神不宁,渴望饥饿,腹部以上皮肤发热。肠中热,会排出黄色的粪便,腹部以下皮肤寒冷。胃中寒冷,会腹胀。肠中寒冷,会肠鸣和腹泻。胃中寒冷,肠中热,会腹胀并且腹泻。胃中热,肠中寒冷,会饥饿难耐,小腹部疼痛和胀满。

黄帝说:胃想喝冷饮,肠想喝热饮,两者相反,怎么办呢?再说那些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纵任性,不顾他人,无法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就会违背他们的意愿,顺应他们就会加重他们的病,怎么办呢?治疗应该先从哪里开始?

岐伯说:人的本性,没有谁不厌恶死亡而喜欢生存的,告诉他们坏处,告诉他们好处,引导他们走向便利,解开他们的痛苦,即使是品行不端的人,哪有不听的?

黄帝说: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呢?

岐伯说:春夏季节先治疗表面症状,后治疗根本原因;秋冬季节先治疗根本原因,后治疗表面症状。

黄帝说:对于相互矛盾的治疗方法怎么办?

岐伯说:对于这种情况,饮食、衣物也要适应寒暖,寒冷时不要感到凄凉,炎热时不要出汗。饮食要适中,热的时候不要过热,冷的时候不要过冷。寒暖适中,气才能保持平衡,就不会导致邪气侵袭。

黄帝说:《本藏》根据身体形态、四肢关节、肌肉来观察五脏六腑的大小。现在那些王公大人、即位的君主,如何通过触摸来了解他们呢?

岐伯说:身体形态、四肢关节是脏腑的保护层,不是面部可以观察的。

黄帝说:五脏之气在面部可以观察,我已经知道了,那么通过观察四肢关节来了解,怎么办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肺是它的保护层,肩膀高耸,喉咙凹陷,可以从外部观察。

黄帝说:好。

岐伯说:五脏六腑,心是它的主宰,缺盆是它的通道,锁骨突出,可以观察。

黄帝说:好。

岐伯说:肝是主将,可以观察眼睛的大小来了解它的坚固。

黄帝说:好。

岐伯说:脾是主卫,可以观察嘴唇和舌头的喜好来了解吉凶。

黄帝说:好。

岐伯说:肾是主外,可以观察耳朵的喜好来了解它的性格。

黄帝说:好。我想知道六腑的观察方法。

岐伯说:六腑,胃是它的海洋,骨架宽广、颈部粗大、胸部张开,五谷才能容纳。鼻子通道长,可以观察大肠。嘴唇厚、人中长,可以观察小肠。眼睛下方丰满,胆横卧。鼻子孔在外,膀胱有泄漏。鼻梁中央凸起,三焦就会收缩,这就是观察六腑的方法。上下三等,脏腑都安好。

黄帝说: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先师: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长者的尊称,这里指黄帝的师傅。

心藏:内心所藏的智慧或经验。

方:古代指药方,这里泛指治疗方法。

治民:治理民众,指国家治理。

治身:修养自身,指个人修养。

德泽:恩惠和恩泽。

优:忧愁,烦恼。

传于后世:将某种思想、文化或技艺传承给后代。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

治彼与治此:指治理不同的事物。

治小与治大:指治理规模大小不同的事物。

治国与治家:指治理国家和家庭。

阴阳脉论:中医理论,指阴阳和脉象的变化。

入国问俗:进入一个国家后,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入家问讳:进入一个家庭后,了解家庭的忌讳。

上堂问礼:进入一个殿堂后,了解那里的礼仪。

临病人问所便:面对病人时,询问病人感到舒适的环境或方式。

消瘅:消渴病,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疾病。

瘅:消渴病。

血食之君:指以动物血液为食的贵族或君主。

骄恣:傲慢任性。

禁之:禁止他们。

导之:引导他们。

开之:开导他们。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中医治疗原则,春夏季节先治疗表面症状,后治疗根本原因;秋冬季节先治疗根本原因,后治疗表面症状。

本藏:中医理论,指人体内部器官的藏纳。

身形肢节:身体的形态和四肢关节。

䐃肉:肌肉。

候:观察,检查。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

肺为之盖:肺是覆盖五脏的。

巨肩陷咽:肩部宽阔,咽喉深陷。

候见其外:从外部可以观察到其状态。

心为之主:心是五脏中的主宰。

缺盆为之道:缺盆是心气运行的通道。

䯏骨:指颈椎。

𩩲骬:指心脏。

肝者主为将:肝脏是将军,主掌疏泄。

使之候外:使其从外部表现出来。

视目小大:通过观察眼睛的大小来了解肝脏的状况。

脾者主为卫:脾是卫士,主防御。

使之迎粮:使其迎接食物。

视唇舌好恶:通过观察唇舌的好恶来了解脾的状况。

肾者主为外:肾脏是外界的代表。

使之远听:使其远离听不见的地方。

视耳好恶:通过观察耳朵的好恶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六腑:中医理论,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个腑器。

胃为之海:胃是六腑中的大海,容纳五谷。

广骸、大颈、张胸:身体宽阔,颈部粗大,胸部张开。

鼻隧以长:鼻道长。

以候大肠:通过观察鼻道来了解大肠的状况。

唇厚、人中长:嘴唇厚,人中长。

以候小肠:通过观察嘴唇和人中来了解小肠的状况。

目下果大:眼睛下方有明显的肉团。

其胆乃横:胆的位置偏斜。

鼻孔在外:鼻孔朝外。

膀胱漏泄:膀胱功能失调。

鼻柱中央起:鼻梁中央凸起。

三焦乃约:三焦功能正常。

此所以候六腑者也:这就是观察六腑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评注

黄帝在开篇便表达了自己对先师智慧的崇敬,以及对传承和实践这些智慧的渴望。‘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这句话体现了黄帝对先师智慧的理解,即这些智慧并未被明确地记录下来,而是深藏于先师的心中。‘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则表明黄帝愿意学习并实践这些智慧,以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这种对智慧的学习和实践的态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知识传承和应用的重视。

岐伯的回答‘远乎哉问也!’中的‘远’字,既是对黄帝提问深度的肯定,也暗示了回答的复杂性。岐伯接着指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修身养性,都需要顺应事物的规律,即‘顺’。这里的‘顺’不仅包括阴阳脉论中的逆顺,更涵盖了百姓意愿的顺应,体现了儒家‘民为贵’的思想。

黄帝询问‘顺之奈何?’时,岐伯的回答‘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强调了顺应具体情况的重要性。在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中,了解并顺应不同环境和人群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岐伯对病人便宜的分析,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入微。‘中热消瘅,则便寒’等描述,展示了中医对病证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黄帝提出的‘胃欲寒饮,肠欲热饮’的问题,反映了人体内部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生理现象。岐伯的回答‘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则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黄帝询问《本藏》中的内容,岐伯的回答揭示了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身体各部分来推断内脏状况的方法。‘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直观诊断方法。

岐伯对五脏六腑的描述,进一步展示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刻理解。‘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等描述,不仅揭示了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活动的整体把握。

最后,岐伯对六腑的描述,通过具体的身体特征来诊断六腑的状况,再次强调了中医诊断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此所以候六腑者也’表明了这些特征是诊断六腑功能状态的重要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师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