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原文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

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别本作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

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

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方病之时,盛泻虚补。)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

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别本作甚)。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

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医部全录》:当作阴),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医部全录》:当作阳)于足,皆留之。

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

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身有五部:伏兔一。

腓二,腓者腨也。

背三。

五脏之输四。

项五。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译文

身体感到寒冷和发热的人,不能靠近席子,毛发枯焦,鼻子干燥,不能出汗,应该取三条阳经的脉络来补充手太阴经。

肌肉感到寒冷和发热的人,肌肉疼痛,毛发枯焦,嘴唇干燥,不能出汗,应该取三条阳经在下部的脉络,以去除血液中的病邪,补充足太阴经,以促使出汗。

骨头感到寒冷和发热的人,病情不安定,汗液不断流出,牙齿还没有枯槁,应该取少阴经在阴股的脉络;如果牙齿已经枯槁,那么就无法治疗。骨头厥逆也是同样的情况。

骨痹的病,关节不能活动而疼痛,汗液不断流出,心烦意乱,应该取三条阴经的脉络来治疗。

身体受到伤害,出血过多,或者受到风寒,如果跌倒,四肢无力无法收束,这被称为体惰,应该取小腹脐下三结交的部位。

三结交指的是阳明经和太阴经,位于脐下三寸的关元。

厥痹的病,厥气上升至腹部,应该取阴阳经络,根据主要病症来治疗,泄阳补阴经。

颈侧的动脉称为人迎,人迎属于足阳明经,位于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是手阳明经,称为扶突。下一条脉是足少阳脉,称为天牖。再下一条脉是足太阳脉,称为天柱。腋下的动脉是臂太阴经,称为天府。

阳迎头痛,胸部胀满,呼吸不畅,应该取人迎。

突然声音嘶哑,气息沉重,应该取扶突和舌根,使其出血。

突然感到气闷,耳目不清晰,应该取天牖。

突然肢体抽搐,头晕眼花,无法站立,应该取天柱。

突然内热,肝肺相争,血液从鼻口溢出,应该取天府。这些都属于天牖五部。

臂阳明经中有进入面颊遍及牙齿的,称为大迎。下齿有蛀牙,应该取臂部的穴位治疗,感觉寒冷时应该补充,不感觉寒冷时应该泄泻。

足太阳经中有进入面颊遍及牙齿的,称为角孙。上齿有蛀牙,应该在鼻和面颊前取穴。在发病时,如果脉象旺盛,应该泄泻;如果脉象虚弱,应该补充。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发病时,脉象旺盛就泄泻,虚弱就补充。

足阳明经中有从鼻子进入面部的,称为悬颅,属于口部,对面进入系目本,如果有过错就取穴。减少过盛,增加不足,相反的情况则增加其严重程度。

足太阳经中有通向项部和进入脑部的,正属于系目本,称为眼系。头部和眼睛疼痛,应该在项部两筋之间取穴。进入脑部后,分别与阴蹻、阳蹻相交,阴阳相交,阳气进入阴经,阴气进入阳经,在眼睛的锐眦相交,阳气旺盛则眼睛瞪大,阴气旺盛则眼睛闭合。

热厥应该取足太阴和少阳(医部全录中写作阴),都要留针;寒厥应该取足阳明和少阴(医部全录中写作阳),都要留针。舌头伸长,口水下流,心烦意乱,应该取足少阴。

感到寒冷,身体发抖,鼓动下巴,不能出汗,腹部胀满,心烦意乱,应该取手太阴经,如果脉象虚弱,就刺其去的部位;如果脉象充实,就刺其来的部位。

春天应该取络脉,夏天应该取分腠,秋天应该取气口,冬天应该取经输。这四个季节,都应该根据季节来调整。

络脉治疗皮肤,分腠治疗肌肉,气口治疗筋脉,经输治疗骨髓和五脏。

身体有五个部位:伏兔一。腓二,腓是指小腿。背部三。五脏的输穴四。颈部五。这五个部位如果有痈疽,就是致命的。

疾病开始于手臂,首先取手阳明和太阴经,使其出汗;疾病开始于头部,首先取颈部的太阳经,使其出汗;疾病开始于足胫,首先取足阳明经,使其出汗。如果臂太阴经可以出汗,足阳明经可以出汗,那么如果阴经出汗多,就应该止于阳经,如果阳经出汗多,就应该止于阴经。

所有刺法中,如果刺中而不去除,就会导致精气泄漏;如果没有刺中而去,就会导致气滞。精气泄漏会导致病情加重而变得虚弱,气滞则可能形成痈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注解

皮寒热:指皮肤感受寒热之邪,表现为皮肤寒热不适的症状。

附席:指靠近席子,这里可能指患者不宜靠近热源。

毛发焦:指头发干枯、失去光泽。

鼻槁腊:鼻槁指鼻孔干燥,腊指皮肤干裂。

三阳之络:中医术语,指分布在身体三阳经的脉络。

手太阴:中医术语,指手部的太阴经。

肌寒热:指肌肉感受寒热之邪,表现为肌肉疼痛。

三阳于下:指三阳经的穴位在下部。

足太阴:中医术语,指足部的太阴经。

骨寒热:指骨骼感受寒热之邪,表现为骨骼不适。

少阴:中医术语,指少阴经。

阴股之络:指位于大腿内侧的少阴经脉络。

齿未槁:齿未槁指牙齿未干燥、未损坏。

齿已槁:齿已槁指牙齿已经干燥、损坏。

骨厥: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导致的昏厥。

骨痹:中医术语,指因寒湿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

举节不用:指关节活动不灵活。

体惰: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四肢无力。

小腹脐下三结交:指小腹脐下三寸处的穴位。

关元:中医术语,指位于小腹脐下三寸处的穴位。

厥痹: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痹症。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侧的动脉。

足阳明: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阳明经。

手阳明: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阳明经。

扶突:中医术语,指位于颈部前方的穴位。

足少阳:中医术语,指足部的少阳经。

天牖:中医术语,指位于头部的穴位。

足太阳:中医术语,指足部的太阳经。

天柱:中医术语,指位于头部的穴位。

臂太阴:中医术语,指臂部的太阴经。

天府:中医术语,指位于腋下的穴位。

阳迎:中医术语,指阳经的迎面。

暴瘖:中医术语,指突然失声。

气鞕:中医术语,指气息不畅。

暴袭:中医术语,指突然受到侵袭。

气蒙:中医术语,指气息不清。

暴挛:中医术语,指突然出现的肌肉痉挛。

痫眩:中医术语,指癫痫发作时出现的眩晕。

足不任身:中医术语,指脚部无力,无法支撑身体。

暴瘅:中医术语,指突然出现的病状。

内逆:中医术语,指内脏功能失调。

血溢:中医术语,指血液外溢。

悬颅:中医术语,指位于头部的穴位。

眼系:中医术语,指眼部的经络。

目锐眦:中医术语,指眼睛的锐角。

瞋目:中医术语,指眼睛瞪大。

瞑目:中医术语,指眼睛闭上。

热厥:中医术语,指因热邪侵袭导致的昏厥。

足少阴:中医术语,指足部的少阴经。

舌纵涎下:中医术语,指舌头伸出,口水下流。

振寒洒洒:中医术语,指身体颤抖,寒意袭人。

鼓颔:中医术语,指颈部肌肉紧张。

腹胀烦悗:中医术语,指腹胀,心烦意乱。

气口:中医术语,指位于手腕的穴位。

经输:中医术语,指经穴。

伏兔:中医术语,指位于大腿前侧的穴位。

腓:中医术语,指小腿。

背:中医术语,指背部。

五脏之输:中医术语,指与五脏相连的穴位。

项:中医术语,指颈部。

痈疽:中医术语,指化脓性感染。

手臂:中医术语,指手臂。

头首:中医术语,指头部。

足胫:中医术语,指小腿。

阴:中医术语,指阴经。

阳:中医术语,指阳经。

刺:中医术语,指针刺疗法。

精泄:中医术语,指精气流失。

致气:中医术语,指气机失调。

络脉:中医术语,指络脉。

分腠:中医术语,指腠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评注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此句描述了皮肤寒热症状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根据不同症状选取相应的经络进行调理。‘三阳之络’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络脉,通过这些经络的调理,可以补充手太阴肺经的气血,以达到治疗目的。此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原则。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肌肉寒热症状的治疗方法。‘三阳于下’指的是三阳经的下行部分,通过下行部分的治疗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补充足太阴脾经的气血,从而促进汗液排出。这反映了中医治疗时注重整体调和,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改善局部症状的方法。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此句讲述了骨寒热症状的治疗原则。‘少阴于阴股之络’指的是少阴经的阴股部位,通过此处的治疗可以缓解骨寒热症状。‘齿已槁,死不治’说明了病情严重时,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无法救治。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此句描述了骨痹症状的治疗方法。‘三阴之经’指的是太阴、少阴、厥阴三经,通过这些经络的调理可以缓解骨痹引起的关节疼痛、汗出和心烦等症状。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调理的原则。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此句描述了身体受伤、中风寒或坠落后出现的体惰症状及其治疗方法。‘小腹脐下三结交’指的是位于小腹脐下的三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体惰症状。这反映了中医治疗时注重穴位的作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全身气血。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此句讲述了厥痹症状的治疗方法。‘阴阳之络’指的是阴阳经络,通过调节阴阳经络的气血,可以治疗厥痹引起的症状。‘泻阳补阴经也’说明了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泻阳补阴的方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阴阳平衡的原则。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此句描述了颈部动脉人迎的位置及其所属经络。‘人迎’位于足阳明胃经,‘婴筋’之后是手阳明大肠经,名为扶突。这体现了中医对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的详细描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依据。

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此句描述了突发性失音和耳目不明的症状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扶突和舌本,可以治疗失音;通过刺激天牖,可以治疗耳目不明。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局部治疗和整体调节的结合。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

此句描述了足阳明经的一个穴位悬颅,其位置和作用。悬颅位于面部,与口和眼睛有关,通过刺激悬颅可以治疗相应的症状。这体现了中医对穴位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此句描述了足太阳经的一个穴位眼系,其位置和作用。眼系位于项部,与眼睛有关,通过刺激眼系可以治疗眼睛的疾病。这反映了中医对穴位作用的详细描述和临床应用。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医部全录》:当作阴),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医部全录》:当作阳)于足,皆留之。

此句讲述了热厥和寒厥症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足太阴、少阳(或阴)和足阳明、少阴(或阳)经络,可以治疗相应的厥症。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调理的原则。

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此句描述了舌纵涎下和烦悗症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可以缓解这些症状。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经络的调节作用。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此句描述了振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症状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刺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

此句描述了四季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经络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顺应自然规律的原则。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经络的治疗作用。络脉治疗皮肤疾病,分腠治疗肌肉疾病,气口治疗筋脉疾病,经输治疗骨髓和五脏疾病。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此句描述了身体五个重要的部位,即伏兔、腓、背、五脏之输和项。这些部位出现痈疽时,病情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此句描述了针对不同部位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此句描述了治疗汗出过多时的方法。根据汗出的性质,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调理,以达到止汗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阴阳平衡的原则。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

此句描述了针灸治疗时可能出现的危害。如果针灸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精液流失或气血失调。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精准施治的原则。

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针灸治疗时可能出现的危害。如果针灸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形成痈疽。这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精准施治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