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那些发生在颈部和腋下的寒热瘰疬,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回答说:这些都是由鼠瘘寒热毒气引起的,这些毒气停留在脉络中而不消散。

黄帝说:那么怎么才能去除它们呢?

岐伯说:鼠瘘的根本原因都在内脏,而它的末端会出现在颈部和腋下之间,如果这些毒气在脉络中浮动,还没有深入到肌肉,外面形成脓血,那么是比较容易去除的。

黄帝说:那么怎么去除它们呢?

岐伯说:请从它的根本开始,引导它的末端,这样可以使毒气衰减并消除寒热。仔细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治疗,慢慢地去刺激,慢慢地恢复,那些小的像麦粒一样的瘰疬,一针刺就能知道,三针刺就可以去除。

黄帝说:怎么判断生死呢?

岐伯说:翻转眼睛观察,如果看到有红色的脉络,上下贯穿瞳孔,看到一条脉络,一年后就会死亡;看到一条脉络的一半,一年半后死亡;看到两条脉络,两年后死亡;看到两条脉络的一半,两年半后死亡;看到三条脉络,三年后死亡。如果红色的脉络没有贯穿瞳孔,那么是可以治疗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始祖之一。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黄帝岐伯,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寒热瘰疬:瘰疬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疾病,表现为颈部、腋下等处出现硬结,伴有寒热等症状。

颈腋:指颈后和腋下,人体两个容易发生瘰疬的部位。

鼠瘘:古代医书中对瘰疬的一种称呼,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疾病。

寒热之毒气:指导致瘰疬的寒邪和热邪相结合的毒气。

脉:中医术语,指血脉,血液流动的通道。

脏: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

肌肉:人体组织,位于皮肤和骨骼之间,负责运动和保持身体形态。

脓血:指感染部位产生的脓液和血液混合物。

本:指事物的根本,这里指瘰疬的根本原因。

末:指事物的末端,这里指瘰疬在颈腋之间的表现。

衰去:指疾病逐渐减轻或消失。

瞳子:眼睛的瞳孔。

赤脉:中医术语,指眼睛中看到的红色脉络,可能表示疾病的存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黄帝向岐伯请教的问题,即颈腋处的寒热瘰疬是由何种邪气引起的。这里的‘寒热瘰疬’是指颈腋部位的结节性病变,中医认为其成因与邪气有关,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探究精神。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瘰疬的病因,认为是由‘鼠瘘寒热之毒气’引起的,这些毒气停留在血脉中不去,导致疾病的发生。‘鼠瘘’一词在古代医学中指一种皮肤病变,‘毒气’则是指导致疾病的邪气,岐伯的回答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的深入分析。

黄帝曰:去之奈何?

黄帝接着询问如何治疗这种疾病。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人民健康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交流的常态。

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岐伯的回答指出了治疗鼠瘘的方法,认为其根本在于内脏,症状表现为颈腋之间的结节,这些结节浮于血脉中,尚未深入肌肉,表面有脓血,因此易于治疗。这里的‘本’与‘末’的区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原则的把握,即治本为先。

黄帝曰:去之奈何?

黄帝再次询问具体治疗方法,显示出他对医学知识的追求和对岐伯医术的信任。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岐伯详细阐述了治疗方法,即从疾病的根本入手,逐步引导至表面症状,通过审慎的操作去除邪气,以达到治疗目的。‘一刺知,三刺而已’则是对治疗过程的简化,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精炼与高效。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黄帝进一步询问如何判断疾病的生死,这反映了黄帝对医学诊断的重视。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岐伯的回答涉及到了疾病的预后判断,通过观察瞳孔中的赤脉数量和分布,可以预测患者的生死。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的丰富经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