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别本作反)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施的通假字)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臓俞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译文
针灸的关键在于使用官针最为巧妙。九种针各有适用的场合,根据长短大小来使用。如果不得当,疾病就无法移除。如果疾病在皮肤表面而针头太深,会伤害到好肉,皮肤上会形成脓肿;如果疾病深而针头太浅,病气无法排出,会导致严重的脓肿。如果疾病轻微而针头太大,气会过度排出,疾病会变得更严重;如果疾病严重而针头太小,气无法排出,也会导致失败。失去针的使用方法,大的针要用来泻,小的针要用来移除病气。已经说过错误的方法,现在来说说正确的方法。
如果疾病在皮肤上没有固定位置,就在病处使用镵针,如果皮肤颜色正常,则不要使用针。如果疾病在肌肉之间,就在病处使用圆针。如果疾病在经络上,且有严重的痹症,就使用锋针。如果疾病在脉和气少,需要补充,就在井荥分俞处使用鍉针。如果疾病有大脓肿,就使用铍针。如果痹症突然发作,就使用圆利针。如果痹症疼痛不去,就使用毫针。如果疾病在体内,就使用长针。如果水肿不能通过关节,就使用大针。如果疾病在五脏中固定,就使用锋针,在井荥分俞处泻,使用四时法。
针灸有九种方法,对应九种变化。第一种是俞刺,俞刺是指刺诸经的荥俞和臓俞;第二种是远道刺,远道刺是指疾病在上部,取下部,刺腑俞;第三种是经刺,经刺是指刺大经的结络和经分;第四种是络刺,络刺是指刺小络的血脉;第五种是分刺,分刺是指刺分肉之间;第六种是大泻刺,大泻刺是指用铍针刺大脓;第七种是毛刺,毛刺是指刺皮肤上的浮痹;第八种是巨刺,巨刺是指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第九种是焠刺,焠刺是指刺燔针来治疗痹症。
针灸有十二种技巧,对应十二经。第一种是偶刺,偶刺是指用手直心或背,直刺痛处,一前一后各刺一针,用来治疗心痹。这种刺法是傍针的变种。第二种是报刺,报刺是指刺痛处不固定的情况,上下行走的疼痛,直接刺入但不拔针,用左手按住病处,然后拔针,再刺。第三种是恢刺,恢刺是指直刺旁边,前后移动,放松筋肉,用来治疗筋痹。第四种是齐刺,齐刺是指直刺一针,旁边再刺两针,用来治疗寒气轻微深入的情况;或者说是三刺,用来治疗痹气轻微深入的情况。第五种是扬刺,扬刺是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然后轻轻提起,用来治疗寒气搏大的情况。第六种是直针刺,直针刺是指先拉起皮肤再刺,用来治疗寒气浅的情况。第七种是输针,输刺是指直入直出,稀疏地刺,深入,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情况。第八种是短刺,短刺是指刺骨痹,稍微摇动再深入,使针到达骨骼,以此来上下摩擦骨骼。第九种是浮刺,浮刺是指旁边刺入然后轻轻提起,用来治疗肌肉紧张而寒冷的情况。第十种是阴刺,阴刺是指左右轮流刺,用来治疗寒厥;中寒厥,是在足踝后少阴处。第十一种是傍针刺,傍针刺是指直刺和旁边各刺一针,用来治疗留痹久居的情况。第十二种是赞刺,赞刺是指直入直出,多次刺入而浅出,以治疗痈肿。
脉所在之处,深不可见,就要轻微地刺入并长时间留针,以使脉气空虚。脉浅的地方,不要刺,按住脉后再刺,不要让精华流出,只让邪气排出。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首先浅刺以排除阳邪,再刺则阴邪排出,稍微深入,直到皮肤和肌肉之间,谷气就会排出。所以《刺法》说:‘开始刺得浅一些,以驱除邪气并引出气血;然后刺得深一些,以排除阴邪;最后刺得极深,以下达谷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使用针的人,如果不了解年龄的变化、气的盛衰、虚实的变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针灸有五种方法,对应五脏。第一种是半刺,半刺是指浅刺并迅速拔针,不要伤害到肌肉,就像拔毛一样,以取出皮气,这是肺的对应方法。第二种是豹文刺,豹文刺是指左右前后都刺,中脉为标准,以取出经络的血液,这是心的对应方法。第三种是关刺,关刺是指直刺左右直到筋上,以取出筋痹,要小心不要出血,这是肝的对应方法;或者说是渊刺;一说是岂刺。第四种是合谷刺,合谷刺是指左右鸡足,在分肉之间刺,以取出肌痹,这是脾的对应方法。第五种是输刺,输刺是指直入直出,深入至骨,以取出骨痹,这是肾的对应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注解
官针:古代针灸中使用的针具,因其功能多样,故称为官针。
九针:古代针灸中使用的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包括镵针、圆针、锋针、鍉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镵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皮肤上的病症。
圆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肌肉间的病症。
锋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经络和筋骨的病症。
鍉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脉、气少、需要补益的病症。
铍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大脓肿。
圆利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急性痹痛。
毫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慢性痹痛。
长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内脏的病症。
大针: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具,用于治疗水肿和关节不通的病症。
四时:古代医学中指一年四季,用以表示治疗时机的选择。
俞刺:针灸术语,指在经穴上刺血以治疗疾病。
远道刺:针灸术语,指在远离病痛的地方刺血以治疗疾病。
经刺:针灸术语,指在主要经络上刺血以治疗疾病。
络刺:针灸术语,指在络脉上刺血以治疗疾病。
分刺:针灸术语,指在分肉之间刺血以治疗疾病。
大泻刺:针灸术语,指用铍针刺大脓肿以治疗疾病。
毛刺:针灸术语,指在皮肤上刺血以治疗疾病。
巨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的两侧对称部位刺血以治疗疾病。
焠刺:针灸术语,指用火烧针后刺血以治疗疾病。
偶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两侧相对位置刺血以治疗疾病。
报刺:针灸术语,指在痛处附近刺血以治疗疾病。
恢刺:针灸术语,指在疼痛部位周围刺血以治疗疾病。
齐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同一部位进行多次刺血以治疗疾病。
扬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同一部位进行分散刺血以治疗疾病。
直针刺:针灸术语,指直接刺入皮肤以下的部位以治疗疾病。
输针:针灸术语,指在穴位上快速刺入并迅速拔出的针法。
短刺:针灸术语,指在骨缝中刺血以治疗疾病。
浮刺:针灸术语,指在皮肤表面刺血以治疗疾病。
阴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的阴面刺血以治疗疾病。
傍针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两侧刺血以治疗疾病。
赞刺:针灸术语,指在身体上快速刺血以治疗疾病。
谷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正气。
半刺:针灸术语,指浅刺皮肤,快速出针,以取皮气。
豹文刺:针灸术语,指在经络上左右前后刺血以治疗疾病。
关刺:针灸术语,指在筋上直刺以治疗筋痹。
合谷刺:针灸术语,指在分肉之间刺血以治疗肌痹。
输刺:针灸术语,指在穴位上深刺以治疗骨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刺法论》,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
首段中,‘凡刺之要,官针最妙’点明了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选用合适的针具。‘九针之宜,各有所为’则介绍了九种针具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强调了针灸治疗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长短大小,各有所施’说明针灸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深浅、大小来选择针具的长度和大小,‘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则警示针灸治疗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否则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和‘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这两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中必须掌握好针刺的深度和力度,避免过度伤害。
‘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是对针灸治疗中失宜情况的总结,指出治疗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接下来的内容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如针对皮肤病的镵针、针对肌肉间病症的圆针、针对经络病症的锋针等,体现了针灸治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和‘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这两句话,说明了针灸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经络的分布来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和‘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这两句话,说明了针灸治疗中要根据脉象的深浅来调整针刺的深度和手法。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一段,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疗中如何通过三刺来逐层深入,以达到治疗目的。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这句话,强调了针灸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和个性化。
最后一段‘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则介绍了针对五脏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脏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