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
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
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
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别本作支)络,尽知其会。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
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阴阳不奇,故知起时。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言阴与阳,合于五行。
五脏六腑,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
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
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医部全录》注:当作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灵(别本作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
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莫知其形,若神髣髴。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摇的通假字)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夫子讲九针的道理,已经很多了,多得数不过来。我整理了一下,认为可以总结为一篇。我负责念诵,请您听我讲解其中的道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您指出来,让我改正,以便可以长久传承,让后世没有疑惑。只有找到合适的人,才传授给他们,不是合适的人,就不传授。
岐伯叩首再拜说: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说:使用针法,必须知道人体的形态和气机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行针的逆顺、出入的配合,以及如何应对身体的异常。要知道如何解开结,如何补虚泻实,了解上下气门,明白四海的通顺,清楚它们的位置。对于寒热淋露等病症,要输送到不同的地方,审慎调整气机,明白经络的走向,了解左右肢体的经络,掌握它们的会合点。寒与热争斗,能够调和它们;虚与实相邻,知道如何决断并疏通;左右不平衡,要掌握并调整。明白逆顺的道理,才能知道可以治疗。阴阳不协调,所以知道发病的时间。审慎地了解根本和枝末,观察寒热,找到邪气所在,即使多次针灸也不会有危险。了解九针的使用,针灸之道就全了。
明白五俞穴的位置,了解徐疾的运用,屈伸出入都有规律。谈论阴阳,与五行相合。五脏六腑,都有所藏。四时八风,都有阴阳之分。各在其位,与明堂相合,各处都有颜色,五脏六腑都有所对应。观察疼痛的位置,左右上下,知道寒温,了解经气所在。审慎皮肤的温度、滑润或粗糙,知道病人的痛苦。膈有上下之分,知道气的位置。先掌握其道,逐渐深入,稍加停留,所以能够缓慢进入。大热在上,推而向下;从上下来的,引而去除。看到前面的疼痛,通常先取那里。大寒在外,留针以补;进入内部的,从合处泻之;针法无效的地方,可以用灸法。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聚而跟随;阴阳都虚,火可以治疗。厥逆而寒甚,骨节陷下,寒超过膝盖,下陵三里。阴络所过之处,得到之后停留,寒进入内部,推而行之;经气陷下之处,火可以治疗;结络紧绷,火可以治疗。不知道痛苦所在,在两蹻之下,男阴女阳,高明的医生会避免。
针法的运用,必须有法则,向上观察天空的光芒,向下观察八正,以避开奇邪,观察百姓,审慎虚实,不要触犯邪气。这样可以得到天的灵气,遇到岁的虚,救治而不胜,反而受到伤害,所以说:‘必须知道天的禁忌,才能谈论针法。’效法于古代,验证于今天,观察于幽深之处,通于无穷。粗略所不能见到的,高明的医生所珍视。不知道其形,若神似鬼。邪气侵入人体,身体会颤抖;正气侵入人体,微先表现在脸色上,身体上感觉不到,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不知道其情。因此,高明的医生在取气时,是救其萌芽;下等的医生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因此,医生使用针法,知道气所在的位置,并守护其门户,明白调气的道理,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法必须用圆针,切而转之,气才能运行,快而慢地取出,邪气才能出来,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快。补法必须用方针,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须端正而安静,坚定心志,不要解开,想要稍微停留,气下而快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不要忘记其神。
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找到合适的人就传授,不合适的人就不传授。’怎么知道他们可以传授呢?
黄帝说: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人,任其发挥其能力,所以能够明白其事。
雷公说:我想听听官能如何?
黄帝说:明目的人,可以让他看颜色;聪耳的人,可以让他听声音;敏捷善言的人,可以让他传达理论;言语缓慢而安静,手巧而心细的人,可以让他行针艾灸,调理血气,调整逆顺,观察阴阳,并综合各方。动作缓慢,筋骨柔和,心平气和的人,可以让他导引行气;言语急躁,轻视他人的人,可以让他唾液吐痰,诅咒疾病;爪子苦手毒,做事容易伤害他人的人,可以让他按摩积聚,抑制痹痛。各得其能,才能行得通,名声才能显赫。得不到合适的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所以说:‘找到合适的人就传授,不合适的人就不传授。’这就是这个意思。手毒的人,可以让他尝试按龟,把龟放在器皿下面,按其上面,五十天就会死去;手甘的人,龟会复活如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岐伯:古代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九针:古代中医中的一种针灸工具,包括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
一纪:古代时间单位,一纪相当于十二岁,也指一个时期。
形气:指人的体质和气质。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表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表指身体表面,里指体内。
血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血液和气的运行。
逆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治疗时顺应或逆着病情发展的方向。
出入: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的进出。
谋伐:指治疗过程中的策略和手段。
解结: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解开身体的结,即解除身体的疾病。
补虚泻实: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补虚指补充身体虚弱的部分,泻实指消除身体过盛的部分。
气门: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的出入通道。
四海: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四个部位,即头、胸、腹、背。
调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调整气的运行。
经隧: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经络的通道。
左右肢:指身体的左右两侧。
别本作支:指另一种版本中将“肢”写作“支”。
五俞: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五个重要的穴位。
徐疾: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针灸时的速度和力度。
屈伸出入:指针灸时的动作。
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生克,构成世界的基础。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四时八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一年四季和八方之风,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明堂: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面部的一个区域,与内脏功能有关。
色部: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面部不同部位与内脏的对应关系。
官九针:指九种不同用途的针。
刺道:针灸的理论和方法。
服:指针灸的实践操作。
天光: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
八正: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八种正常的生理状态。
奇邪: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异常的邪恶力量。
灵: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或生命力。
露: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自然界的露水,与人的健康有关。
岁之虚: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一年中某些时间段的虚弱状态。
天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天时不利的情况。
针意:针灸的意图和目的。
往古:古代,指过去的时代。
来今:现代,指现在的时代。
窈冥: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深奥而难以理解的事物。
无穷:无限,指广泛无边的知识。
麤:粗糙,指不精细的。
神髣髴:模糊不清的样子,指针灸的奥妙难以捉摸。
洒淅动形: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邪气侵入人体时引起的身体变化。
正邪: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正常和异常的气。
萌芽: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疾病的初期阶段。
官能: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的能力和技巧。
视色: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观察颜色的能力。
听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听声音的能力。
传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传达医学理论的能力。
行针艾: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进行针灸和艾灸的能力。
理血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调整血液和气的运行。
调诸逆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调整身体的正常和异常状态。
察阴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观察和分析阴阳的平衡。
导引行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通过导引术来调整气的运行。
唾痈呪病: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通过言语来治疗疾病。
按积抑痹: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通过按摩来治疗积聚和痹症。
两蹻之下: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下部的部位。
手毒: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手部有毒,可能伤害患者。
手甘: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医生手部无毒,不会伤害患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此句开篇便展现了黄帝对岐伯所传授的九针技艺的崇敬与渴望深入理解。‘众多’与‘不可胜数’强调九针技艺的丰富与深邃,‘一纪’则表明黄帝希望将这一技艺系统化、条理化,使之能够传承久远。这体现了黄帝对医学传承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
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
黄帝提出,自己将诵习岐伯所教,岐伯则需讲解其理,如有不妥之处,黄帝要求岐伯纠正,以确保这一医学之道能够长久传承,后世不受其害。这反映了黄帝对医学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医学知识的严肃对待。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岐伯的回应表明他尊重黄帝的地位,愿意遵从黄帝的指导,同时也表明他对医学之道的尊重与虔诚。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黄帝在此阐述了用针的基本原则,即必须了解人体的形态、气血运行、阴阳表里等,以及针刺的顺逆、出入等技巧,这些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
黄帝进一步强调了对结、虚、实等病理状态的理解,以及对气门、四海等气血汇聚之处的把握,这些都是针灸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别本作支)络,尽知其会。
黄帝指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寒热、淋露等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输穴,同时审慎调整气血,明确经络走向,了解左右肢络的会合之处。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
黄帝提出了针灸治疗中处理寒热、虚实、左右不调等复杂情况的策略,强调针灸治疗需灵活变通,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
黄帝指出,针灸治疗需明辨顺逆,把握阴阳平衡,从而确定治疗时机。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从根本入手,观察病情的寒热变化,确定邪气所在,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黄帝总结道,掌握了九针的使用,针灸之道便已完备。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黄帝进一步阐述了五俞穴的使用方法,强调其操作的徐疾、屈伸、出入等均有一定的规律。
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黄帝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针灸治疗,认为五脏六腑、四时八风等均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
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根据不同部位、颜色、五脏六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黄帝指出,针灸治疗需仔细观察疼痛部位、寒温变化,以及所属经络。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黄帝强调,观察皮肤状况也是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
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黄帝指出,膈的位置上下与气的运行密切相关。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遵循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以达到徐徐导入的效果。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
黄帝提出了针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法,如大热在上,则需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则需引而去之。
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黄帝指出,治疗时需先处理前痛部位。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提出了针对不同病情的治疗方法,如大寒在外,则需留而补之,入于中者,则需从合泻之,针所不为者,则需采用灸法。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黄帝指出,针对上气不足、下气不足、阴阳皆虚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黄帝描述了厥证寒甚的症状,如骨廉陷下、寒过于膝等。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黄帝针对不同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
黄帝指出,对于某些病情,针灸治疗应谨慎为之。
针论毕矣。
黄帝总结道,针灸之道已论述完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医部全录》注:当作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遵循一定的法则,如观察天光、八正等,以避免奇邪侵害,同时关注患者的虚实情况,避免误犯邪气。
是得天之灵(别本作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黄帝指出,针灸治疗需顺应天时,避免违背天忌,否则可能导致反效果。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借鉴古人的经验,验证于今,观察于深奥之处,通达于无穷。
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黄帝指出,针灸治疗中,那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细微之处,是优秀针灸医生所应重视的。
莫知其形,若神髣髴。
黄帝形容针灸治疗中的微妙之处,如同神灵一般难以捉摸。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描述了邪气与正气侵入人体的不同表现,强调针灸治疗需细致观察。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黄帝指出,优秀针灸医生能够治疗疾病的初期,而低级医生则只能治疗疾病晚期。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需了解气的运行,掌握补泻技巧,以及针刺的徐疾、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摇的通假字)大其穴,气出乃疾。
黄帝详细描述了泻法针刺的具体操作步骤,强调了操作技巧。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黄帝详细描述了补法针刺的具体操作步骤,强调了操作技巧。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黄帝强调,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针灸之‘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雷公向黄帝提问,询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传承针灸之道。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黄帝回答,只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并发挥其能力,才能使针灸之道得以传承。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雷公进一步询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官能,即是否适合从事针灸工作。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
黄帝列举了具备官能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如明目、聪耳、捷疾辞语、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等。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呰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黄帝进一步列举了不同类型的人适合从事的针灸工作,如缓节柔筋、心和调者适合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适合唾痈呰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适合按积抑痹等。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
黄帝强调,只有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能力,针灸之道才能得到传承,其名才能显扬。
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
黄帝指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针灸之道将无法传承,其师也将无法留下名声。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黄帝引用了《针论》中的名言,强调传承针灸之道需找到合适的人选。
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黄帝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了不同类型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针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