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知道人从最初开始生长,是什么气构成了基础?是什么支撑着人的生命?什么会导致死亡?什么条件能让人活着?
岐伯回答说:以母亲作为基础,以父亲作为支撑;失去精神的人会死亡,得到精神的人才能活着。
黄帝问:什么是精神?
岐伯说:血液和气息已经调和,营养和保卫系统已经畅通,五脏已经形成,精神居住在心中,魂魄齐全,这才成为人。
黄帝问:人的寿命长短各不相同,有的短命,有的突然死亡,有的长期生病,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五脏强健,血脉调和,肌肉灵活,皮肤致密,营养和保卫系统的运行不偏离常规,呼吸平稳,气息运行适度,六腑消化食物,津液分布均匀,各器官都按照正常工作,所以能够长寿。
黄帝问:人的寿命达到一百岁才死亡,这是如何实现的?
岐伯说:使通道长而深,基础和墙壁高而坚固,调节营养和保卫系统,三个部位和三个穴位都发挥作用,骨骼高耸,肌肉丰满,才能活到一百岁。
黄帝问:人的气息的盛衰,以至于死亡,能告诉我吗?
岐伯说:人出生十岁时,五脏开始稳定,血液和气息已经畅通,气息在下,所以喜欢奔跑。二十岁时,血液和气息开始旺盛,肌肉开始成长,所以喜欢快走。三十岁时,五脏稳定,肌肉坚实,血脉充盈,所以喜欢步行。四十岁时,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都达到旺盛而稳定,皮肤开始松弛,荣华开始凋谢,头发开始变白,稳定而不动摇,所以喜欢坐着。五十岁时,肝气开始衰弱,肝叶开始变薄,胆汁开始减少,视力开始下降。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弱,容易感到忧愁和悲伤,血液和气息变得懒惰,所以喜欢躺卧。七十岁时,脾气虚弱,皮肤干燥。八十岁时,肺气衰弱,魄力减弱,所以说话容易出错。九十岁时,肾气枯竭,其他四脏的经脉空虚。一百岁时,五脏都虚弱,精神都离开,身体孤独地结束生命。
黄帝问:那些没有达到正常寿命就死亡的人,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他们的五脏都不坚固,通道不长,外表空虚而膨胀,呼吸急促;又因为基础和墙壁低薄,脉搏弱,血液少,肌肉不结实,经常受风受寒,血液和气息虚弱,脉搏不通畅,真气和邪气相互攻击,混乱而相互牵引,所以中年就结束了生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注解
黄帝: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始祖。
岐伯:传说中黄帝的医官,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世奉为医圣。
始生:生命的开始,指人的出生。
气:指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中医学中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筑为基:奠定基础,比喻生命的基础。
立而为楯:建立支柱,比喻生命的支撑。
失神:失去精神,中医学中指失去生命的活力。
得神:获得精神,中医学中指生命的活力得到恢复。
神: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总和,中医学中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
血气:血液和气的总称,中医学中认为血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荣卫: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养和保卫人体的物质。
五脏: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魂魄:中医学中的概念,魂指精神活动,魄指形体活动,两者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寿夭:寿命的长短,夭指寿命短。
卒死:突然死亡。
病久:长期患病。
道: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生理通道。
隧以长:通道延长。
基墙:基础和墙壁,比喻生命的基础。
方:方正,指坚实。
三部三里: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与人体健康有关。
骨高肉满:骨骼强健,肌肉丰满。
腠理:皮肤纹理,中医学中指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
荣华:指身体的外在表现,如肤色、毛发等。
肝气:肝脏的功能状态,中医学中认为肝气与情绪有关。
胆汁:肝脏分泌的液体,帮助消化。
心气:心脏的功能状态,中医学中认为心气与精神活动有关。
苦忧悲:感到忧虑和悲伤。
懈惰:精神不振,懒散。
卧:躺下休息。
脾气:脾胃的功能状态,中医学中认为脾气与消化吸收有关。
皮肤:人体的外部保护层,中医学中认为皮肤与气血有关。
肺气:肺脏的功能状态,中医学中认为肺气与呼吸有关。
魄离:精神与形体分离,中医学中指精神错乱。
肾气:肾脏的功能状态,中医学中认为肾气与生殖和生长发育有关。
焦:枯竭,衰弱。
真邪:中医学中的概念,真指正气,邪指邪气,两者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素。
中寿:中年,指中年时期。
尽:结束,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此段对话开篇即点明了黄帝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质的探究。‘人之始生’引出对生命起点的追问,‘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则是对生命构成要素的深入思考。‘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则是对生命终结和生命延续的哲学探讨。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岐伯的回答中,‘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生命起源的朴素理解,即生命的根本源于父母。‘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则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概括,认为生命的活力在于‘神’,失去‘神’则生命终结。
黄帝曰:何者为神?
黄帝进一步追问‘神’的具体含义,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挖掘。‘神’在此处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活力、精神或灵魂,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岐伯对‘神’的具体描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等,揭示了生命形成的过程,即生命是由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黄帝关注人的寿命长短,并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体现了对生命质量和生命延续的重视。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岐伯的回答强调了身体健康与寿命的关系,认为五脏的坚固、血脉的调和、肌肉的强健等都是长寿的关键。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黄帝对寿命的具体数值提出疑问,希望了解达到百岁寿命的条件。
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岐伯认为,要达到百岁寿命,需要‘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等条件,强调了生命质量与寿命的关系。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黄帝进一步询问生命的盛衰过程,希望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岐伯详细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生命特征和身体状况,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黄帝关注那些未能达到预期寿命的人,希望了解其死亡的原因。
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岐伯认为,未能终寿而死者,多因五脏不坚、道不长、脉不通等原因,揭示了生命健康与寿命的关系,并指出疾病和邪气是导致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