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医部全录》注:同睛。下同)。

精(同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别本作抟)而精(同睛)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别本作卧)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曾经登上清凉的高台,走到中阶时回头一看,就感到头晕目眩。我私下对此感到奇怪,独自闭目凝视,心神安定,气息平静,但长时间也无法解开这种迷惑。我独自走来走去,头发散乱,跪在地上,低头看着,时间久了还是无法停止。突然从高处下来,是什么气使然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眼睛而形成视力。眼睛的窝是眼眶,骨的精气形成瞳孔,筋的精气形成眼黑,血的精气形成脉络,气的精气形成白眼,肌肉的精气形成约束,包裹、连接筋骨血气的精气,与脉络合而成为联系。它们向上属于脑,向后出于项中。所以邪气中于项部,因为身体有虚处,邪气深入,就随着眼系的脉络进入脑中。进入脑中则脑转动,脑转动则牵引眼系急促,眼系急促则眼花转动。邪气干扰了精气,精气所到之处不相连接,那么精气就会散乱。精气散乱则视力模糊,看东西就会看到两个。眼睛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是营卫魂魄经常所照顾的地方,也是神气产生的地方。所以精神劳累则魂魄散乱,意志混乱。因此瞳孔和眼黑代表阴,白眼和红脉代表阳,所以阴阳相合则视力清晰。眼睛是心的使者,心是神的居所,所以精神散乱而不能转动,突然看到不寻常的地方,精神魂魄散乱不能集中,所以说:迷惑。

黄帝说:我怀疑是这样。我每次去东苑,总是感到迷惑,离开后又恢复正常,难道只有我在东苑会劳神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岐伯说:不是这样的。心有所喜,神有所恶,突然相惑,则精气乱,视力错误,所以感到迷惑,精神转移后才恢复。

黄帝说:人为什么容易忘记事情,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上面的气不足,下面的气有余,肠胃充实而心肺虚弱。虚弱则营卫之气留在下面,时间久了不能按时上升,所以容易忘记。

黄帝说:人为什么容易感到饥饿但不爱吃东西,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精气集中在脾,热气留在胃,胃热则消化食物,食物消化所以容易饥饿。胃气上逆,则胃部寒冷,所以不喜爱吃东西。

黄帝说:生病了却睡不着觉,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卫气不能进入阴分,常常留在阳分。留在阳分则阳气充足,阳气充足则阳跷(一种身体机能)旺盛,不能进入阴分则阴气虚弱,所以眼睛无法闭上。

黄帝说:生病了却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卫气留在阴分,不能行于阳分。留在阴分则阴气旺盛,阴气旺盛则阴跷充满,不能进入阳分则阳气虚弱,所以眼睛闭上。

黄帝说:人为什么喜欢睡觉,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这个人肠胃大而皮肤湿润,肌肉不松弛。肠胃大则卫气停留时间长;皮肤湿润则肌肉不松弛,行动迟缓。卫气白天在阳分行走,夜晚在阴分行走,所以阳气尽则睡觉,阴气尽则醒来。所以肠胃大,卫气停留时间长;皮肤湿润,肌肉不松弛,行动迟缓,留在阴分的时间长,其气不清新,所以想睡觉,所以喜欢睡觉。如果肠胃小,皮肤滑润而舒缓,肌肉松弛,卫气在阳分停留时间长,所以睡觉少。

黄帝说:那些突然喜欢睡觉的人,是什么气使然?

岐伯说:邪气留在上焦,上焦闭塞不通,已经进食或饮水,卫气长时间留在阴分而不行走,所以突然喜欢睡觉。

黄帝说:好。治疗这些邪气,怎么办?

岐伯说:先调理脏腑,去除小毛病,然后调整气机,旺盛的部位要泻,虚弱的部位要补,必须先清楚地了解他们的身体和心情的苦乐,确定后才采取治疗措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清冷之台:指清静、凉爽的高台,可能象征着高洁的精神境界。

精:在中医学中,指人体的精华,包括气血、精神等。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精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瞳子:眼睛中的黑色圆点,是眼睛的视觉中心。

黑眼:眼睛的黑色部分,包括瞳孔和虹膜。

白眼:眼睛的白色部分,包括巩膜。

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血脉的分支。

约束:指肌肉和筋骨对眼睛的保护作用。

脑:人体的重要器官,中医学认为脑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项中:颈项之间的部位。

邪中: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外邪侵袭人体。

营卫: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防御外邪的重要物质。

魂魄:中医学中的概念,魂为精神,魄为形体。

阴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心: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心脏,也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神: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

志意:人的意志和愿望。

东苑: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园林。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上焦(胸部以上)的气不足,下焦(腹部以下)的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肠胃功能亢进而心肺功能不足。

卫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保卫人体的气。

阴: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身体内部的部位或状态。

阳: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身体外部的部位或状态。

上焦: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胸部以上的部位。

下焦: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腹部以下的部位。

非常经: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不符合正常生理规律的情况。

邪气: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侵袭人体的外邪。

脏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形志:人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意志。

苦乐:人的痛苦和快乐情绪。

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中医学中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情绪来制定治疗方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此段描述了黄帝在清冷之台上所经历的疑惑与困惑,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精神状态与身体感受的深刻洞察。黄帝通过独瞑独视,安心定气的方式试图解开疑惑,体现了道家修炼中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集中的理念。‘私异’与‘窃内怪’则表达了黄帝对这种感受的个体体验和内心矛盾。

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黄帝在疑惑中的身体反应,‘独博’与‘独眩’描绘了黄帝因疑惑而产生的身体不适,‘披发长跪’则表现了黄帝对问题的虔诚与专注,‘俛而视之’则暗示了黄帝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黄帝的这一问,体现了对疑惑根源的探求,‘卒然自上’可能指的是突然出现的疑惑,‘何气使然’则是对导致疑惑之气的追问。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医部全录》注:同睛。下同)。精(同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岐伯的回答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五脏六腑与眼睛之间的关系,‘精气’的概念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窠’、‘瞳子’、‘黑眼’等词汇则是对眼睛各部分名称的详细描述。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邪气侵入人体导致目眩的原因,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邪气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目眩产生的生理机制。

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此段描述了邪气侵入导致视力模糊、出现幻觉的现象,‘精散’与‘视歧’是对这种视觉异常状态的中医解释。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岐伯将眼睛视为五脏六腑精气的汇聚之地,是营卫魂魄的常营之处,也是神气生成的源泉,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此句说明了精神疲劳会导致魂魄散乱,志意混乱,揭示了精神状态与身体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别本作抟)而精(同睛)明也。

岐伯通过阴阳理论解释了眼睛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和谐是视力清晰的基础。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心与眼、神之间的关系,指出心是神之舍,精神魂魄的散乱会导致疑惑的产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黄帝对岐伯的解释表示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对理论的检验。

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岐伯解释了黄帝的疑惑,认为心神之间的不平衡会导致视觉上的迷惑,但通过调整心态可以恢复常态。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岐伯通过‘间者’与‘甚者’的对比,说明了迷惑程度的不同。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记忆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岐伯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善忘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上下气的不平衡导致的。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涉及到了食欲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脾胃功能异常导致食欲变化的中医机理。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了睡眠障碍的问题,寻求岐伯的解释。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

岐伯从卫气的运行角度解释了睡眠障碍的成因,认为卫气不能进入阴分导致阴阳失衡。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了视力障碍的问题,希望得到岐伯的解答。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岐伯从卫气的运行角度解释了视力障碍的成因,认为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导致阴阳失衡。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了多眠的问题,寻求岐伯的解释。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岐伯从卫气的运行和体质特征的角度解释了多眠的原因,认为肠胃大、皮肤湿等因素导致卫气运行不畅。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别本作卧)焉。

岐伯通过对比肠胃大小、皮肤湿滑等因素,说明了不同体质对睡眠的影响。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黄帝提出了突发多眠的问题,希望得到岐伯的解释。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岐伯从邪气侵袭的角度解释了突发多眠的原因,认为邪气导致卫气运行受阻。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黄帝对岐伯的解释表示认可,并询问治疗这些邪气的方法。

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岐伯提出了治疗邪气的原则,强调了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要求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