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外揣-原文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
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
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
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外揣-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有九针九篇的学问,我亲自学习了它们的调治方法,颇有所得。九针,从一数到九,但还没有掌握它的核心要义。九针,小到无内,大到无外,深不可测,高不可遮,恍恍惚惚,没有窍门,流动不拘,我知道它符合天道、人事、四季的变化规律,但我希望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像束起毫毛一样,统一成一个整体,可以吗?
岐伯说:问得好啊!不仅针法如此,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黄帝说:我想要听针法,不是关于国事的问题。
岐伯说:治理国家的人,只有遵循道才能行。如果不遵循道,怎么能够小大深浅,杂合为一呢?
黄帝说:我愿意彻底地听你说。
岐伯说:日与月,水与镜,鼓与响。日月的明亮,不会失去影子;水镜的清澈,不会失去形状;鼓声与回响,不会落后于声音。动摇就会有回应,完全能够了解其中的情状。
黄帝说:真是深奥啊!明亮的道理不可遮蔽,它之所以不可遮蔽,是因为它不失阴阳的平衡。综合观察,仔细验证,看到了就能掌握,就像清水明镜一样,不会失去它的形状。五音不显,五色不明,五脏动荡,如果是这样,那么内外就会相互影响,就像鼓声回应鼓槌,回响回应声音,影子相似于形状。所以,远的可以观察外在推测内在,近的可以观察内在推测外在,这就是阴阳的极致,天地的法则。请将这些知识藏在灵兰之室,不敢让它们泄露出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外揣-注解
九针:九针是古代中医用来治疗疾病的工具,包括九种不同的针具,用以刺入人体不同的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在《黄帝内经》中,九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代表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从内到外的治疗思想。
九篇:指《黄帝内经》中关于九针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详细介绍了九针的使用方法、治疗原则等。
调:调整,指对针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要道:指九针使用的关键原则和方法,是理解九针使用精髓的核心。
天道人事四时之变: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变化,包括天文、地理、气候、人事等方面。
毫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九针的精妙。
浑束为一:将九针的使用原则和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针道:指九针的使用之道,包括针具的选择、刺入的深度、治疗的方法等。
治国:指治理国家,这里岐伯用治国来比喻九针的使用。
道:指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是治理国家或使用九针的根本原则。
日与月:比喻光明,象征着治疗过程中的清晰和明确。
水与镜:比喻清澈,象征着治疗过程中的透明和直观。
鼓与响:比喻声音的传播,象征着治疗过程中的反馈和响应。
五音:指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这里比喻事物的不同方面。
五色:指五种基本颜色,这里比喻事物的不同表现。
五脏:指人体内的五个主要器官,这里比喻人体内部的各种功能。
波荡:动荡,不安定,这里比喻五脏功能的失调。
灵兰之室:古代传说中存放珍贵物品的地方,这里比喻九针使用方法的保密和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外揣-评注
黄帝在文中表达了对九针九篇的深刻理解,认为其从一至九,涵盖了广泛的内涵,但并未掌握其核心要义。‘始于一而终于九’这句话,反映了九针体系在中医理论中的层级性和全面性,从基础到高深的递进关系。
‘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是对九针作用的形容,意指九针的应用范围极广,从细微之处到整体之象,无所不能。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则是对九针深度的描述,指出其理论深奥,难以穷尽,同时其应用高度灵活,无固定模式可循。
‘恍惚无窍,流溢无极’描绘了九针的奥妙之处,即其应用无固定模式,需要医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特色。
黄帝对九针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的契合感到惊讶,认为其与自然规律相吻合,这是对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表达了黄帝对九针理论的整合愿望,希望将九针的精髓融合为一,这体现了中医追求理论体系完整性的特点。
岐伯的回答‘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将九针理论与治国理念相联系,强调了两者在方法论上的相似性,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通过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这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类比方法。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通过日月、水镜、鼓响等自然现象,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是中医诊断中追求的原则。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认同,并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强调了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是对中医诊断方法的总结,强调了观察、切脉、验证的重要性。
‘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是对中医诊断准确性的比喻,强调了中医诊断应如清水明镜一般,清晰无误。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反映了疾病状态下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内外相袭’则是指疾病可以从外部观察到内部的变化,反之亦然。
‘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是对疾病与治疗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阐述,说明疾病与治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对应关系。
‘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将阴阳理论提升到宇宙哲学的高度,强调了阴阳在宇宙万物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表明黄帝对九针理论的珍视,希望将其作为秘籍珍藏,不轻易外传,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医知识传承的谨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