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𤽉𤽉,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知道卫气的运行情况,它是如何出入和合的?

岐伯回答说:一年有十二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时和午时是经线,卯时和酉时是纬线。天上有二十八宿,每一面有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宿和昴宿是纬线,虚宿和张宿是经线。因此,从房宿到毕宿是阳,从昴宿到心宿是阴。阳代表白天,阴代表夜晚。所以卫气的运行,一天一夜在身体里绕五十周,白天在阳面运行二十五周,夜晚在阴面运行二十五周,环绕着五脏。

因此,天刚亮时阴气消尽,阳气从眼睛出来,眼睛睁开时气上行至头部,沿着颈椎下至足太阳经,再沿着背部下至小趾的末端;那些散开的气,从眼睛外侧散开,沿着手太阳经下至手小指和拇指之间;那些散开的气,从眼睛外侧散开,沿着足少阳经下至小趾和次趾之间。这些气沿着手少阳经的侧面下行,至小指和次指之间;散开的气,上行至耳前,与颔脉汇合,注入足阳明经,下行至足背,进入五个脚趾之间;那些散开的气,从耳朵下方沿着手阳明经下至大拇指之间,进入手掌中。这些气到达脚时,进入脚心,出内踝,下行至阴分,最终复合于眼睛。所以这是一周。

因此,太阳运行一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一周,占身体十分之八;太阳运行两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三周,占身体十分之六;太阳运行三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五周,占身体十分之四;太阳运行四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七周,占身体十分之二;太阳运行五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九周;太阳运行六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十周,占身体十分之八;太阳运行七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十二周,占身体十分之六;太阳运行十四周,人的气在身体里运行二十五周,多出十分之二,阳气尽于阴,阴气接受阳气。开始时阳气进入阴分,通常从足少阴经注入肾脏,肾脏注入心脏,心脏注入肺脏,肺脏注入肝脏,肝脏注入脾脏,脾脏再注入肾脏,完成一周。

因此,夜晚运行一周,人的气在阴脏里运行一周,占阴脏十分之八,也像阳气运行那样二十五周,最终复合于眼睛。阴阳一天一夜,合起来占身体十分之四,占阴脏十分之二。因此,人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有早晚之分,是因为奇数部分没有完全消耗的原因。

黄帝说:卫气在身体里运行,上下往来没有固定的时间,如何根据气的变化来针刺呢?

伯高说:时间的长短、日子的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其规律,然后通常以天亮为时间标准,以夜晚结束为开始。因此,一天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是半天的时间,一直这样下去,直到日落为止,根据日子的长短来作为时间标准进行针刺。要谨慎地等待时机,疾病就可以有治疗的时间;错过时机再等待的,百病都难以治愈。所以说道:‘针刺实证,要刺它来的时候;针刺虚证,要刺它去的时候。’这是说气存在和消失的时刻,根据虚实来针刺。因此,谨慎地等待气所在的位置进行针刺,这就是所谓的逢时。(疾病)如果发生在三阳经,一定要等待气在三阳经时进行针刺;如果发生在三阴经,一定要等待气在三阴经时进行针刺。

水下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两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经;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经;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经;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经,这是半天的时间。从房宿到毕宿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从昴宿到心宿,也是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这是整天的时间。)太阳运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和七分刻的四分之一。总之说:‘通常以太阳加于宿上的时间,人气在太阳经,所以太阳运行一周,人气在三阳经和阴分运行,一直这样下去。’天和地有相同的规律,纷纷扰扰,终而复始,一天一夜水下百刻就结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医官,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人物。

卫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护卫人体肌表的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肤的作用。

十二月:古代历法中的月份划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十二辰:古代计时系统中,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午:古代天文术语,子时指夜晚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卯酉:古代天文术语,卯时指早晨5点到7点,酉时指下午5点到7点。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将天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宿,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方位和季节。

房昴: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位于东方青龙七宿之一。

虚张: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位于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具有温热、上升、明亮等特性的气。

阴: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具有寒凉、下降、晦暗等特性的气。

五脏: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器官。

平旦:古代计时系统中,指早晨5点到7点的时间段。

太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位于太阳经的部位。

少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位于少阳经的部位。

阳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位于阳明经的部位。

阴分: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位于阴经的部位。

一舍:古代天文术语,指星宿之间相隔的距离。

百刻:古代计时系统中,一天分为一百刻,每刻相当于现代的四分钟。

半日之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半天的时间。

三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三经。

三阴: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太阴、少阴、厥阴三经。

奇分: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超出常规的时间或量。

百病:泛指各种疾病。

逢时: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此句开篇即提出问题,黄帝询问岐伯关于卫气的运行和出入的规律。卫气,又称营气,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关乎人体健康和疾病。岐伯的回答,是对卫气运行规律的详细阐述。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岐伯以天文为喻,说明了卫气运行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这些天文现象与卫气的运行相对应。天周二十八宿,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这是对天空中星宿分布的描述,也反映了卫气运行的轨迹。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这里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卫气阴阳之分。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这是对卫气运行时间节律的说明。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岐伯指出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周于五脏,这是对卫气运行空间节律的详细描述。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卫气的运行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此段描述了卫气在人体内的具体运行路径,从眼睛开始,上行至头部,再下行至足部,形成了卫气的循环。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这里岐伯继续描述卫气的运行路径,从手少阳至耳前,再至足阳明,形成了卫气的循环。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

卫气运行至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最终复合于目,完成了整个循环。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卫气运行的规律,根据日行距离的不同,卫气在体内的运行周数也会有所变化。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这里岐伯描述了卫气在阴脏中的运行路径,从足少阴肾经开始,经过心、肺、肝、脾,最终回到肾经,形成一个循环。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岐伯指出,夜晚卫气在阴脏中的运行规律与白天在阳脏中的运行规律相同。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此句说明了阴阳运行的不规律性,导致人的作息时间有早有晚。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黄帝进一步询问岐伯如何根据卫气的运行来刺治疾病。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伯高回答黄帝的问题,指出要根据时间、季节等因素来调整刺治的方法。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伯高详细说明了刺治疾病的时间计算方法,根据日之长短来调整。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伯高强调,要根据卫气的运行规律来选择刺治的时间,否则疾病难以治愈。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伯高引用古语,说明刺治疾病要根据气之虚实来选择时机。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伯高指出,要根据疾病所在的三阳或三阴部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刺治。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伯高进一步说明了卫气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这是对卫气分布情况的进一步细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继续细分卫气分布的时间段。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这是对卫气分布情况的进一步细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继续细分卫气分布的时间段。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这是对卫气分布情况的进一步细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这是对半日时间卫气分布情况的总结。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

伯高说明了从房至毕和从昴至心的十四舍,对应的水下五十刻,这是对一天时间卫气分布情况的总结。

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这是对卫气运行速度的描述。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

伯高总结了卫气运行的规律,指出卫气始终在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和阴分之间运行。

天与地同纪,纷纷𤽉𤽉,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最后,伯高强调了天与地的相互关系,以及卫气运行的周期性,指出一日一夜的时间循环,卫气的运行也随之循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