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原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侧的通假字)刺,不可远取也。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别本作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

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

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别本作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

股胫淫砾(别本作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译文

头痛,面部像肿起来一样,心里烦躁,治疗时取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络。

头痛,头部脉络痛,心里悲伤,容易哭泣,如果看到头部动脉跳动异常强烈,就刺破放血,之后调整足厥阴经络。

头痛,头部沉重且痛,治疗时泻去头部的五行之气,进行五次治疗,先取手少阴经络,后取足少阴经络。

头痛,感觉记忆力不好,按揉不到痛处,治疗时取头面部左右两侧的动脉,之后取足太阴经络。

头痛,颈部先痛,腰部和脊柱跟着痛,先取天柱穴,后取足太阳经络。

头痛,头痛非常严重,头部非常痛,手脚冰冷到关节,无法治疗。

头痛不能在穴位上治疗的情况,如果有撞击或跌倒,体内有恶血,如果肌肉受伤,疼痛还没停止,可以适当刺血,但不能刺得太远。

头痛不能刺血的情况,有大面积痹症,每天发作,可以稍微缓解,但不能完全治愈。

头部半边冷痛,先取手少阳和阳明经络,后取足少阳和阳明经络。

心痛,与背部相互牵连,容易抽搐,像从后面触碰到心脏一样,驼背的人,是肾心痛,先取京骨和昆仑穴;如果发狂不止,取然谷穴。

心痛,腹胀胸满,心痛特别严重,是胃心痛,取大都和大白穴。

心痛,痛得像用锥子刺心脏一样,心痛非常严重,是脾心痛,取然谷和太溪穴。

心痛,脸色苍白像死了一样,整天不能叹息,是肝心痛,取行间和太冲穴。

心痛,躺下就像无家可归一样,心痛时动作会加剧,脸色不变,是肺心痛,取鱼际和太渊穴。

真心痛,手脚冰冷到关节,心痛非常严重,早上发作晚上死,晚上发作早上死。

心痛不能刺血的情况,内部有积聚,不能在穴位上治疗。

肠中有寄生虫,都不能用小针治疗。

心肠痛,疼痛难忍,有肿块,上下移动,疼痛有间歇,腹部发热口渴,有唾液流出,是蛟蛕引起的。用手按压并固定它,不让它移动,用大针刺它,长时间按压,虫子不动,就可以拔针。

肚子疼痛,疼痛难忍。

耳聋听不到声音,治疗时取耳中。

耳鸣,治疗时取耳前动脉。

耳痛不能刺血的情况,耳内有脓。

如果有干耳垢,耳朵听不到声音。

耳聋取手小指和次指的指甲上与肉交界处,先取手部,后取足部。

耳鸣取手中指的指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部,后取足部。

腿部不能抬起,从侧面治疗,在枢合中,用圆利的针,大针不能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穴。

风痹淫砾(另一种写法为泺),病无法治愈,脚像踩在冰上,时而像进入热水里。

股胫淫砾(另一种写法为泺),心烦,头痛,时有呕吐,时有呕吐,眩晕出汗,时间久了会头晕,悲伤又害怕,气短,不快乐,不出三年就会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注解

厥头痛:厥头痛是一种中医病症,指的是头痛伴有手脚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通常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足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与胃、口、面部等器官相关。

太阴: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脾、胃、口等器官相关。

足厥阴: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肝、胆、眼等器官相关。

手少阴:手少阴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心、舌等器官相关。

足少阴:足少阴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肾、膀胱、耳等器官相关。

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膀胱、肾、头、背等器官相关。

足少阳: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与胆、眼、耳等器官相关。

真头痛:真头痛是一种严重的头痛病症,通常是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

腧:腧穴,是中医针灸中用来刺入的穴位。

恶血:恶血,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液瘀滞。

侧:侧,通假字,此处指侧面。

厥心痛:厥心痛是一种中医病症,指的是心痛伴有手脚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京骨:京骨,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

昆仑:昆仑,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

然谷:然谷,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少阴肾经的一个穴位。

大都:大都,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

大(别本作太)白:大白,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一个穴位。

然谷、太溪:然谷和太溪,分别是足少阴肾经的两个穴位。

行间、太冲:行间和太冲,分别是足厥阴肝经的两个穴位。

鱼际、太渊:鱼际和太渊,分别是手太阴肺经的两个穴位。

真心痛:真心痛是一种严重的心痛病症,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

小针:小针,指细小的针灸针。

蛟蛕:蛟蛕,中医术语,指的是肠道寄生虫。

㤣腹憹痛:㤣腹憹痛,指腹部疼痛伴有胀满感。

耳聋:耳聋,指听力下降或丧失。

耳鸣:耳鸣,指耳朵内有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

耳中:耳中,指耳朵内部。

耳前动脉:耳前动脉,指耳朵前面的血管。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指手小指和次指指甲边缘与手指肉交接处的穴位。

足髀:足髀,指大腿。

侧而取之:侧而取之,指从侧面进行针灸。

枢合中:枢合中,指关节的中央。

员利针:员利针,指圆形的针灸针。

大针:大针,指较粗的针灸针。

病注下血:病注下血,指疾病伴有下血的症状。

曲泉:曲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厥阴肝经的一个穴位。

风痹淫砾:风痹淫砾,指由风邪引起的痹症,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股胫淫砾:股胫淫砾,指大腿和小腿的痹症。

悗:悗,指痛苦、不适的感觉。

眩:眩,指头晕、眼花的感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部分,为中医学中关于头痛、心痛、腹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此句描述了厥头痛的症状,面部肿胀、心烦,治疗方法为取足阳明、太阴经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厥头痛的症状,包括头部脉痛、心悲易泣,若头动脉反盛,则刺血以去其邪,之后调整足厥阴经。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此句描述了头痛伴有头重感,治疗方法为泻头部五行,行五经,先取手少阴经,后取足少阴经。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此句描述了头痛伴有记忆力减退,治疗方法为取头面左右动脉,之后取足太阴经。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此句描述了头痛伴有颈部先痛,腰脊相应,治疗方法为先取天柱穴,后取足太阳经。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此句描述了头痛剧烈,伴有耳前后脉涌有热,治疗方法为泻血,之后取足少阳经。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此句描述了真头痛,头痛剧烈,脑部剧痛,手足寒冷至节,无法治疗。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

此句说明头痛时不可直接针刺穴位,若有外伤、恶血在内,可局部刺血,不可远取。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此句指出头痛时若有大痹,虽可暂时缓解,但无法根治。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此句描述了头部半侧寒冷疼痛的治疗方法,先取手少阳、阳明经,后取足少阳、阳明经。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此句描述了厥心痛的症状,与背部相牵连,善瘈,如从后触心,若伛偻者,为肾心痛,治疗方法为先取京骨、昆仑穴,若发狂不止,则取然谷穴。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别本作太)白。

此句描述了厥心痛伴有腹胀、胸满、心尤痛甚,为胃心痛,治疗方法为大都、大白穴。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此句描述了厥心痛如锥刺心,心痛剧烈,为脾心痛,治疗方法为然谷、太溪穴。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此句描述了厥心痛色苍如死,无法呼吸,为肝心痛,治疗方法为行间、太冲穴。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此句描述了厥心痛卧时如空居,心痛间歇,动作痛加剧,为肺心痛,治疗方法为鱼际、太渊穴。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此句描述了真心痛,手足清凉至节,心痛剧烈,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此句指出心痛时若有积聚,不可直接针刺穴位。

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

此句说明肠中有虫瘕、蛟蛕等,不可用小针治疗。

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此句描述了心肠痛的症状,治疗方法为以手按住,用大针刺之。

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此句描述了腹部疼痛的症状,治疗方法为局部按压。

耳聋无闻,取耳中。

此句描述了耳聋的治疗方法,取耳中穴位。

耳鸣,取耳前动脉。

此句描述了耳鸣的治疗方法,取耳前动脉。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

此句指出耳痛时若有脓,不可直接针刺。

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此句说明耳内有干耵聍,导致听力下降。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此句描述了耳聋的治疗方法,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之处,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此句描述了耳鸣的治疗方法,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右交替,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此句描述了足髀疼痛的治疗方法,从侧面取穴,在枢合中,用员利针,不可用大针。

病注下血,取曲泉。

此句描述了病注下血的治疗方法,取曲泉穴。

风痹淫砾(别本作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

此句描述了风痹的症状,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为不可治愈之病。

股胫淫砾(别本作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此句描述了股胫淫砾的症状,包括心烦、头痛、呕吐、眩晕、汗出、目眩、情绪波动、气短、不乐等,为不治之症,不出三年必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厥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