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原文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对曰:积于上(者),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曰: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筋有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别本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别本作: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别本作下)为少,六岁已上(别本作下)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腘(别本作䐃)肉坚,皮满者,肥。腘(别本作䐃)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译文

黄帝说:如果卫气停留在腹部,积聚而不流通,不能保持常位,会导致人感到胸胁胃部胀满,呼吸急促和逆息,那么该如何去除这些症状呢?

伯高说:如果气积聚在胸中,就从上方取之;如果积聚在腹部,就从下方取之;如果上下都积满了,就从旁边取之。

黄帝问:具体怎么取呢?

伯高回答说:积聚在上方的,就泻人迎、天突、喉中;积聚在下方的,就泻三里和气街;上下都满了,就在季胁下一寸处取之;如果积聚严重,就在鸡足处取之。如果脉象大而弦急,或者脉象断绝不到,或者腹部皮肤紧张得非常严重,这些情况都不可以刺穴。

黄帝说:好。

黄帝问伯高说:如何知道皮肉、气血、筋骨的疾病呢?

伯高说:如果脸色从眉毛开始变得薄而不润泽,说明病在皮肤。如果唇色是青、黄、赤、白、黑,说明病在肌肉。如果营气润泽,说明病在血气。如果眼睛的颜色是青、黄、赤、白、黑,说明病在筋。如果耳朵干枯、有灰尘和污垢,说明病在骨。

黄帝问:疾病的形态是怎样的,如何治疗呢?

伯高说:百病的变化多端,数不胜数,但皮肤有它的部分,肌肉有它的柱状结构,血气有它的输注之处,筋有它的结聚,骨有它的归属。

黄帝问:请告诉我这些的原因。

伯高说:皮肤的部位,输注到四肢的末端。肌肉的柱状结构,分布在手臂、腿部各阳经的肌肉之间,以及足少阴经的分界处。血气的输注,输注到各个经络,气血停留就会变得旺盛。筋的部位,不分阴阳,不分左右,根据病在何处来判断。骨的归属,是指骨的空隙处,这是有利于补充脑部的。

黄帝问:具体如何治疗呢?

伯高说:疾病的变化,有浮有沉,有深有浅,难以全部探究清楚,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位置。病情轻微的,治疗时浅一些;病情严重的,治疗时深一些;病情轻微的,治疗时小一些;病情严重的,治疗时大一些。根据变化来调整气息,这就是所说的上工。

黄帝问伯高说:人的胖瘦、大小、寒热,有老有壮有少有幼,如何区分呢?

伯高回答说:人年满五十岁就算老年人,二十岁以上就算壮年人,十八岁以上就算少年人,六岁以上就算小孩子。

黄帝问:如何判断人的胖瘦呢?

伯高说: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问:如何区分这三种体质呢?

伯高说:如果腘肉坚实,皮肤饱满,那就是肥。如果腘肉不坚实,皮肤松弛,那就是膏。如果皮肉不分离,那就是肉。

黄帝问:身体的寒热是怎样的呢?

伯高说:膏质的人,肌肉柔软而纹理粗糙,身体寒冷;纹理细腻的人,身体热。脂质的人,肌肉坚实而纹理细腻,身体热;纹理粗糙的人,身体寒冷。

黄帝问:他们的胖瘦大小是怎样的呢?

伯高说:膏质的人,气多而皮肤松弛,所以能腹部膨胀,垂下肥肉。肉质的人,身体容量大。脂质的人,身体虽然含脂,但容量小。

黄帝问:这三者的气血多少是怎样的呢?

伯高说:膏质的人,气多,气多的人容易热,热的人耐寒。肉质的人,血多就能使身体丰满,丰满就能保持平衡。脂质的人,血清而气滑少,所以不能体积很大。这就是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

黄帝问:普通人是怎样的呢?

伯高说:普通人的皮肉脂膏不能相加,血和气也不能增多,所以他们的形态既不大也不小,各自符合自己的身体,这被称为普通人。

黄帝问:治疗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伯高说:必须首先分别了解他们的三种体质,血液的多少,气质的清浊,然后进行调节,治疗时不要违背常规。因此,膏质的人腹部膨胀,垂下肥肉;肉质的人,上下身体容量大;脂质的人,即使含脂也不能体积很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注解

卫气: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气,属于人体正气的一部分。

腹中:指腹部。

搐:通‘蓄’,指积聚。

蓄:指积聚。

不行:指不通畅。

菀蕴:指郁积。

常所:指正常的位置。

支胁:指身体的两侧。

胃中满:指胃部胀满。

喘呼逆息:指呼吸急促,气息不畅。

人迎:古代穴位名,位于颈部。

天突:古代穴位名,位于颈部。

喉中:指喉咙。

三里:古代穴位名,位于小腿。

气街:古代穴位名,位于腹部。

季胁:指季肋部。

鸡足:古代穴位名,位于脚部。

诊视:诊断观察。

脉:指脉搏。

弦急:脉搏紧张。

绝不至:脉搏不至。

腹皮急甚:腹部皮肤紧张严重。

皮肉:皮肤和肌肉。

气血:营气和血液。

筋骨:筋和骨。

色起:脸色变化。

两眉薄泽:眉毛附近的颜色浅淡。

唇色:嘴唇的颜色。

营气:营气,指营血之气。

濡然:润泽的样子。

目色:眼睛的颜色。

筋部:筋的部分。

骨之属:骨的归属部分。

四末:四肢的末端。

臂胫:手臂和小腿。

阳分:阳经分布的区域。

少阴分:少阴经分布的区域。

络:经络。

筋有结:筋有结聚。

骨空:骨的空隙。

受益:得到好处。

脑:指大脑。

间:间隔,此处指病情的轻重。

浅之:治疗轻的病情。

深之:治疗重的病情。

间者小之:病情轻的,治疗范围小。

甚者众之:病情重的,治疗范围大。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人。

肥瘦:体型胖瘦。

大小:身材的大小。

温寒:体温的冷热。

老壮少小:老年人的体型、壮年的体型、少年的体型、小孩的体型。

腘肉:腘窝处的肌肉。

膏:指脂肪。

脂:指脂肪。

淖:柔软。

粗理:纹理粗糙。

细理:纹理细腻。

容大:身体容量大。

收小:身体紧凑。

三形:指膏、肉、脂三种体质。

血之多少:血液的多少。

气之清浊:气的清浊。

常经:正常的经络。

纵腹垂腴:腹部松弛,垂下的脂肪。

不能大:不能过于丰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评注

黄帝在文中询问卫气留于腹中,积聚不行,导致人体不适的情况,这是对中医理论中卫气运行和人体生理状态的一种探讨。‘卫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体防御外邪的重要物质,它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黄帝的提问显示出他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对疾病成因的探究。

伯高提出的治疗方法,‘上取之’、‘下取之’、‘旁取之’,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根据病位选择不同穴位的原则。‘泻人迎’、‘天突’、‘喉中’等穴位的选择,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对穴位功能的了解和对疾病症状的针对性。

文中提到的‘诊视其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变部位,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脉大而弦急’、‘绝不至’等脉象的描述,揭示了中医诊断中对脉象变化的细致观察。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通过观察皮肉、气血、筋骨等来诊断疾病,伯高的回答表明中医诊断不仅仅是观察症状,还包括对病理变化的深入理解。‘色起两眉薄泽’、‘唇色青黄赤白黑’等描述,体现了中医诊断中对人体外在表现的重视。

‘百病变化,不可胜数’这句话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疾病多样性的特点。伯高提到的‘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筋有结,骨有属’,说明了中医诊断中对于人体各部位病理变化的分类和定位。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根据患者的肥瘦、大小、温寒等特征进行诊断,伯高的回答体现了中医诊断中对于个体差异的重视。‘膏者’、‘肉者’、‘脂者’的分类,以及‘腘肉’、‘皮肉’等部位的描述,展示了中医诊断中对人体体质和形态的细致分析。

黄帝和伯高的对话,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注重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中医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3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