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原文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别本作穷)之。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石(《医部全录》:当作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
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
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译文
黄帝说:五脏是用来储存精神魂魄的;六腑是接受水谷并转化物质的。它们的气在内滋养五脏,在外连络肢体关节。那些不循经脉运行的浮气称为卫气;那些在经脉中运行的精气称为营气。阴阳相互伴随,内外相互贯通,就像无始无终的环一样,纯粹而深沉,谁能完全理解它呢。然而,分别阴阳,都有标本、虚实、所分离的地方。能够分辨阴阳十二经的人,就能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能够知道虚实所在的人,就能知道疾病的轻重;能够知道六腑之气街的人,就能知道如何解除结缔组织在门户处的问题;能够知道虚实之坚软的人,就能知道补泻的所在;能够知道六经标本的人,就可以在天下没有疑惑了。
岐伯说:太博大了!圣明的帝王啊!请允许我尽力详细地说明。
足太阳的本源,在脚跟以上五寸的位置,标志在两络命门处。命门,指的是眼睛。足少阳的本源,在窍阴之间,标志在窗笼之前。窗笼,指的是耳朵。足少阴的本源,在内踝下上三寸的位置,标志在背俞和舌下两脉。足厥阴的本源,在行间上五寸的位置,标志在背俞。足阳明本源,在厉兑,标志在人迎和脸颊两旁。足太阴的本源,在中封前上四寸的位置,标志在背俞和舌根。
手太阳的本源,在外踝之后,标志在命门之上的一寸。手少阳的本源,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上二寸的位置,标志在耳后上角下外眦。手阳明本源,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志在颜下合钳上。手太阴的本源,在寸口之中,标志在腋下动脉跳动的地方。手少阴的本源,在锐骨之端,标志在背俞。手心主的本源,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的位置,标志在腋下下三寸。
凡是观察这些的人,下面虚弱就会厥逆,下面旺盛就会发热;上面虚弱就会头晕,上面旺盛就会热痛。所以,对于实证,要断绝并停止;对于虚证,要引导并提升。
请说明气街,胸部的气有气街,腹部的气有气街,头部的气有气街,小腿的气有气街。因此,气在头部,就要在脑部停止;气在胸部,就要在胸和背俞停止;气在腹部,就要在背俞和冲脉,以及脐左右动脉处停止;气在小腿,就要在气街和承山踝上以下停止。取这些气的方法,使用毫针,必须先按住并持久,感觉到手上的反应,然后刺入并给予治疗。所治疗的病症,包括头痛、头晕、跌倒、腹痛、中满暴胀,以及新积。疼痛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积聚不痛的,难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注解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单位,负责藏精、化气、生血、行血等生命活动。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腑,与五脏相对应,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吸收、排泄等。
精神魂魄:中医理论中的概念,精神指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魂魄指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魂为阳,魄为阴。
卫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运行于体表,具有防御外邪作用的气。
营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运行于血脉之中,营养全身的气。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互根的、消长的基本属性。
标本: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表现出的外在症状。
虚实: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盛衰关系。
十二经: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十二经络,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街: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血运行的通道。
胸气有街:指胸部的气血运行通道。
腹气有街:指腹部的气血运行通道。
头气有街:指头部的气血运行通道。
胫气有街:指小腿部的气血运行通道。
毫针:中医针灸中使用的细长针,用于针刺治疗。
背俞: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背部与脏腑相对应的穴位。
舌下两脉:指舌下两侧的脉象。
行间: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背腧:中医穴位名,位于背部,与脏腑相对应。
别阳: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背,与阳明经相关。
颜下合钳上:中医穴位名,位于面部,与阳明经相关。
锐骨: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背,与少阴经相关。
手心主:中医穴位名,位于手掌中心,与心包经相关。
寸口: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腕横纹上,与手太阴肺经相关。
腋内动:中医穴位名,位于腋下,与手太阴肺经相关。
锐骨之端:中医穴位名,位于手背,与手少阴心经相关。
石:在此处指实证,即邪气亢盛的病理状态。
实:在此处指实证,即邪气亢盛的病理状态。
虚:在此处指虚证,即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
引而起之: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激发正气,驱除邪气。
新积:中医术语,指新近形成的积聚。
易已:容易治愈。
难已:难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评注
黄帝在开篇即点明了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是藏精神魂魄的地方,六腑则是接受水谷并转化物质的地方。这里的‘藏精神魂魄’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精神层面的重视,而‘受水谷而行化物’则突显了中医对物质代谢的重视。
黄帝进一步阐述了气的运行,气内干五脏,外络肢节,说明气的运行不仅与内脏有关,还与四肢百骸相连。‘卫气’和‘营气’的区分,则是对气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气的细致分类。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这一描述生动地描绘了阴阳的相互依存和循环往复的特性,也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重视。‘亭亭淳淳乎’则是对这种平衡状态的赞美。
黄帝接着提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这表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对阴阳、虚实、标本的准确把握。
岐伯对黄帝的论述表示赞同,并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足三阴、三阳的经气起始和标点位置,如足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这里的‘本’和‘标’是对经气起始点和影响部位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
手三阴、三阳的经气起始和标点位置同样被详细描述,如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这些描述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疾病症状与虚实关系的认识,即下虚则厥,上虚则眩,下盛则热,上盛则热痛。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这句话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即对于实证要泄其有余,对于虚证要补其不足。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这里的‘气街’指的是气的通道,岐伯对气街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对气的运行和调节的认识。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这里的描述则是对不同部位气街的具体应用,为中医针灸提供了指导。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这句话说明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手法和技巧。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这里的描述则是对针灸治疗的具体应用和疗效的说明,体现了中医对针灸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