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动输-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译文
黄帝说:人体的经脉有十二条,但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条经脉却始终不停地跳动,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这些经脉与胃脉相连。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源,它的清气上升注入肺中,肺气通过太阴经脉运行,它的运行是以呼吸为动力,所以人每呼吸一次,脉搏就会跳动两次,呼吸不停,脉搏也就不会停止。
黄帝说:气血在寸口处流动,向上流动到十个呼吸,向下流动到八个呼吸,它的运行路径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
岐伯说:气血离开内脏时,突然间就像弓箭发射一样,又像水从岸边流下,向上流动到鱼的位置然后开始减弱,其余的气血则逆流而上,所以它的运行变得微弱。
黄帝说:足阳明经脉为什么会跳动?
岐伯说:胃气上升注入肺中,那些强劲的气向上冲到头部,沿着喉咙向上,经过空窍,沿着眼眶进入脑络,从颞部出来,向下到客主人处,沿着牙齿的周围,与阳明经脉相合,并向下到人迎穴,这就是胃气通过阳明经脉的路径。所以阴阳的上下运行,就像一体的动作。如果阳病而阳脉跳动减弱,或者阴病而阴脉跳动增强,都是不正常的。如果阴阳都安静或者都活跃,就像拉紧的绳子相互倾斜一样,这就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足少阴经脉为什么会跳动?
岐伯说:冲脉是十二经脉的总汇,它与少阴经脉的大络一起,从肾下开始,通过气街,沿着阴股内侧,斜向进入腘中,沿着胫骨内侧,与少阴经脉并行,向下到内踝后面,进入脚底;它的分支进入踝部,从跗骨上出来,进入大趾之间,注入到各个络脉中,用来温暖脚踝和脚胫,这就是这条脉始终活跃的原因。
黄帝说: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上下相互贯穿,就像没有终点的环一样,现在如果突然遇到邪风,或者遇到大寒,手脚变得懒散,它们的运行路径,以及气血的交汇点,都会出现混乱,那么气血如何回归呢?
岐伯说:四肢末端的阴阳交汇点,这是气血的大络。四街是气血的通道。所以络脉不通,通道就会畅通,四肢末端解除束缚,气血就会从合流,就像环一样循环。
黄帝说:好。这就是所说的像环一样没有起点,不知道它的尽头,始终循环往复,这就是它的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动输-注解
经脉:中医学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共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分别对应人体的十二脏腑。
手太阴: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胸部,沿手臂内侧上行至手指。
足少阴: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底部,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
阳明: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是十二经脉中的两个重要经脉。
独动不休:指某些经脉的气血运行始终不停。
胃脉:指与胃相关的经脉,主要是足阳明胃经。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的主要器官,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清气: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纯净之气,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生。
肺气:指肺脏所运化的气。
息:呼吸。
寸口:中医学中指手腕横纹上寸口的位置,是测量脉象的重要部位。
离脏:指气血离开内脏。
弓弩之发:形容气血突然发动,如同弓弩发射。
水之下岸:形容气血迅速下行。
鱼:指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
反衰:指气血运行减弱。
悍气:指勇猛、强劲的气。
空窍:指头部空旷的部位。
眼系:指眼与脑之间的联系。
络脑:指经络与脑部的联系。
顑:指颧骨。
客主人:指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牙车:指牙齿。
人迎:指颈部的动脉搏动处,是测量脉象的部位之一。
阴阳上下:指阴阳两气的上下运行。
冲脉:中医学中指起于肾下,贯穿全身的重要经脉,有“十二经之海”之称。
气街:指气运行的道路。
阴股内廉:指大腿内侧。
腘中:指腘窝。
胫骨内廉:指小腿骨内侧。
内踝:指脚踝内侧。
跗上:指脚背。
大趾:指大脚趾。
营卫:中医学中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物质。
邪风:指外界的不良风气。
大寒:指极端寒冷的天气。
懈惰:指身体疲乏无力。
四末:指四肢的末端。
四街:指人体内的四个主要通道。
络绝:指络脉断绝。
径通:指通道畅通。
解:指放松。
纪:指规律、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评注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此句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黄帝对十二经脉中手太阴、足少阴、阳明三经为何独动不休表示疑惑。这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探究精神。从中医角度来看,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分别与肺、肾、胃三脏相对应,这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其经脉独动不休,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胃脉的重要性。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说明了胃与肺、太阴之间的密切关系。此段文字强调了呼吸与脉搏的相互关联,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黄帝提出了关于气在寸口处上下起伏的问题,表达了对气运行规律的困惑。岐伯的回答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但暗示了气运行有其规律,只是尚未完全明了。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岐伯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气离脏后的运行状态,形象地说明了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化。此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对气运行规律的独特见解。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黄帝继续提问,探讨足阳明经的动因。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胃气上注于肺,进而影响阳明经的运行,说明了人体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机制。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岐伯详细介绍了冲脉的走向和功能,说明了冲脉作为十二经之海,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此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和认识。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黄帝提出了关于营卫运行的问题,表达了对邪风、大寒等因素影响营卫运行的担忧。岐伯的回答揭示了四末阴阳之会、四街气之径路等概念,说明了人体在遇到邪风、大寒等外界因素时,营卫运行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岐伯进一步阐述了四末阴阳之会、四街气之径路等概念,说明了人体在遇到邪风、大寒等外界因素时,营卫运行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此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对营卫运行规律的深入理解。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表示赞同,并总结道:“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特点,体现了中医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