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矇,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矇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别本作䭇)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拙(别本作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矇,余不得其意。夫发矇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矇耳,尚疾于发矇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别本作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医部全录》注:同隆),易俗移性,不得脓,脆(别本作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别本作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纔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茎(别本作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
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
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
人脉犹是也。
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
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
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
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别本此句作: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别本作溜);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别本作溜)。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有五个步骤,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当然有五个步骤,分别是:振埃、发矇、去爪、彻衣、解惑。
黄帝说:您提到这五个步骤,但我还不明白它们的含义。
岐伯说:振埃是指刺外经,以去除阳病;发矇是指刺腑俞,以去除腑病;去爪是指刺关节支络;彻衣是指刺所有阳经的奇俞;解惑是指了解并调整阴阳,补泻不足,使之平衡。
黄帝说:刺法中提到振埃,您却说刺外经去除阳病,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详细解释。
岐伯说:振埃是因为阳气逆行,充满胸中,让人呼吸急促,大气逆上,喘息不已,厌恶埃烟,连呼吸都困难。请详细说明振埃,比振埃本身还要急迫。
黄帝说:好。那么如何操作呢?
岐伯说:取天容穴。
黄帝说:如果咳嗽时气上冲,胸部疼痛,该如何取穴?
岐伯说:取廉泉穴。
黄帝说:取穴有特定的数量吗?
岐伯说:取天容穴时,不要超过一里;取廉泉穴时,直到出血为止。
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法中提到发矇,我不明白其含义。发矇是指耳聋眼瞎,您却说刺腑俞去除腑病,这是为什么?希望您能解释原因。
岐伯说:您的问题很妙。这是刺法的精髓,是针法的极致,类似于神明的境界,口说书卷都无法完全表达。请详细说明发矇,比发矇本身还要急迫。
黄帝说:好。希望您详细解释。
岐伯说:刺此病时,必须在正午时分,刺听宫穴,中其眸子,声音传到耳朵,这就是输穴。
黄帝说:好。什么是声音传到耳朵?
岐伯说:刺邪气时,用手紧紧按住两个鼻孔,迅速倒下,声音一定会与针相呼应。
黄帝说:好。这就是所说的‘看不见却为之,没有眼睛却能看到,看到却去取之,神明相得’。
黄帝说:刺法中提到去爪,您却说刺关节支络,希望您详细解释。
岐伯说:腰脊是身体的大关节;肢胫是人们行走飞翔的管道;茎垂是身体中的机关,是阴精的所在,是津液运行的通道。因此,饮食不节,喜怒无常,津液内溢,就会下注于睪,血道不通,日积月累,身体不便,行走困难。这种病状像是水在体内,不上不下,需要用铍石来治疗。病状明显,无法隐藏,所以称为去爪。
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法中提到彻衣,您却说刺所有阳经的奇俞,没有固定的穴位。希望您详细解释。
岐伯说:这是因为阳气过剩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过剩则外热,内外热气相搏,热如炭火,外面又怕绵帛靠近,不能靠近身体,也不能靠近床席。腠理闭塞,汗不出,舌头干燥,嘴唇干裂,嘴唇干裂,喉咙干燥,饮食不管好坏。
黄帝说:好。如何取穴?
岐伯说:取天府、大杼三个穴位,再刺中膂,以去除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除其汗,热去汗稀,比彻衣更快。
黄帝说:好。
黄帝说:刺法中提到解惑,您却说了解并调整阴阳,补泻不足,使之平衡,疑惑如何解除?
岐伯说: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斜倒伏,不知东西南北,忽上忽下,忽反忽复,颠倒无常,比迷惑还要严重。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
岐伯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衡,用针如此,比解惑更快。
黄帝说:好。请将这些知识藏在灵兰之室,不敢随意拿出。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有五种邪气,请问是哪五种?
岐伯说: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这就是五种邪气。
黄帝说:如何刺这五种邪气?
岐伯说:刺五种邪气的方法,不超过五种,热病消除,肿胀消散,寒痹变暖,小病增强阳气,大病必除,请听我详细说明方法。
黄帝说:刺痈邪时,不要迎陇,改变习俗,不要让脓液形成,改变治疗方法,离开原来的地方,不要在不安的地方停留,这样病就会消散。
黄帝说:刺大邪时,每天逐渐减小,泄其有余,增强其虚,刺通络,针其邪气,肌肉亲视之,不要失去真实。刺诸阳分肉间。
黄帝说:刺小邪时,每天逐渐增大,补其不足,不会有害。观察其所在,迎之界,远近都要到达,不让邪气外侵,这样就不会浪费。刺分肉间。
黄帝说:刺热邪时,越而苍,出游不归,就不会有病。开通门户,让邪气出去,病就会痊愈。
黄帝说:刺寒邪时,每天逐渐变暖,慢慢进入,达到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才存。
黄帝说:如何运用官针?
岐伯说:刺痈邪时,用铍针;刺大邪时,用锋针;刺小邪时,用员利针;刺热邪时,用纔针;刺寒邪时,用毫针。
黄帝说:请详细说明解论。
岐伯说: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与天地,所以可以成为解。下面有积水,上面长出芦苇,这就是知道形气多少的原因。阴阳是寒暑,热则雨在下,根茎少汁。人气在外,皮肤松弛,腠理开,血气减少,汗大泄,皮肤湿润。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紧密,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肌肉坚实。
黄帝说: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击冻,善用针者也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实,不往来者,也不能立即柔化。所以行水者必须等待天暖,冰融雪化,水才能流通,地才能被穿透。人脉也是如此。治疗厥逆,必须先用熨法调和经络,手掌与腋下,肘部与脚部,颈部与脊椎,以调和之。火气已通,血脉才能流通。然后观察其病,脉湿润的,刺而平之;坚硬的,破而散之,气下才止。这就是所说的以解结。
黄帝说:用针的种类,在于调和气机,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所以厥逆在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结而停留,不经过火调,不能取之。
黄帝说:用针者,必须先观察其经络的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然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和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这就是所说的解结。
上半身寒冷,下半身发热,首先刺其颈项的太阳穴,并且长时间留针。刺完后,用热敷颈部和肩胛,直到热度向下合并为止,这就是所说的向上推动的方法。
上半身发热,下半身寒冷,观察其脉象虚弱且陷入经络的情况,取其穴位,直到气下沉为止,这就是所说的向下引导的方法。
全身大热,出现狂乱、幻觉、妄听、妄言等症状,观察足阳明经和大络的穴位,对于脉象虚弱的地方进行补针,对于脉象充实的地方进行泻针。因为患者是仰卧的,站在患者头前,用双手的四指夹按颈动脉,长时间保持,然后卷起手指轻轻推按,直到缺盆中,再像之前一样停止,直到热度消失为止,这就是所说的推动散热的法子。
黄帝说:有一根经脉可以引起数十种疾病,或者疼痛、或者痈肿、或者发热、或者寒冷、或者瘙痒、或者麻痹、或者麻木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些都是邪气引起的。
黄帝说:我听说有真气、正气、邪气。什么是真气?
岐伯回答说:真气是从自然界获得的,与谷气相融合,充满全身。
正气是正直的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既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
邪气是虚风之贼,伤害人体,它侵入人体很深,不能自己去除。正气侵入人体较浅,合而自去,它的气息来时柔和,不能战胜真气,所以能够自行去除。
虚邪侵入人体,会使身体动摇,毛发竖起,皮肤纹理张开。如果邪气侵入较深,与骨搏斗,就会导致骨痹;与筋搏斗,就会导致筋挛;与血脉搏斗,就会导致血脉不通,形成痈肿;与肌肉搏斗,与卫气相搏,阳盛者则发热,阴盛者则寒冷,寒冷会使真气离开,离开则身体虚弱,虚弱则寒冷;与皮肤之间搏斗,邪气从皮肤外发,张开毛发,摇动气息,行走时感到瘙痒,如果停留不去,就会形成麻痹,卫气不通则会导致麻木不仁。
虚邪如果偏于身体的一半,侵入较深,居于荣卫之间,荣卫稍微衰弱,真气就会离开,邪气独自留下,导致半身不遂。邪气侵入较浅的,会导致半身疼痛。
虚邪如果侵入人体很深,寒与热相搏斗,长时间留在体内,寒胜过热,会导致骨痛肌肉枯萎;热胜过寒,会导致肌肉腐烂,形成脓肿,内部伤害骨骼,形成骨蚀;如果邪气结在筋上,筋会弯曲不能伸展,邪气留在其中不会返回,形成筋瘤;如果邪气结在某个地方,气会归聚于此,卫气停留不散,导致津液长时间停留,与邪气结合,形成肠瘤,时间久了,几年才形成,用手按它感觉柔软;如果已经有所结聚,气会归聚于此,津液停留,邪气侵入,凝结日益严重,连成一块,形成瘰疬,用手按它感觉坚硬;如果邪气深入骨骼,气会随着骨骼,骨骼与气一起变大,形成骨疽;如果邪气结在肌肉上,宗气会归聚于此,邪气停留不去,有热则化成脓,无热则形成肉瘤。所有这些邪气,它们发作的位置不固定,但都有固定的名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人物。
刺:中医术语,指用针具刺入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节:指刺法中的五个步骤或阶段。
振埃:中医术语,指通过刺法来驱除体外的尘埃和邪气。
发矇:中医术语,指通过刺法来治疗耳聋和目盲。
去爪:中医术语,指通过刺法来治疗关节疾病。
彻衣:中医术语,指通过刺法来治疗阳病。
解惑:中医术语,指通过刺法来调和阴阳,解决病痛。
阳病:中医术语,指由阳气失调引起的疾病。
腑病:中医术语,指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关节支络:中医术语,指人体关节和周围的小血管。
奇俞:中医术语,指穴位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调阴阳:中医术语,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补泻: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等方法来补充或泻除体内过剩的气血。
持痈:中医术语,指身体上形成的脓肿。
容大:中医术语,指身体上的肿块较大。
狭小:中医术语,指身体上的肿块较小。
热邪:中医术语,指由热气引起的疾病。
寒邪:中医术语,指由寒气引起的疾病。
五邪:中医术语,指五种不同的病邪。
五章:中医术语,指治疗五种病邪的五种方法。
瘅热:中医术语,指由热气引起的疾病。
肿聚:中医术语,指身体上的肿块。
散亡:中医术语,指疾病症状的消失。
寒痹:中医术语,指由寒气引起的痹症。
益温:中医术语,指使身体变得温暖。
员利针:中医术语,指一种针具,用于刺小邪。
纔针:中医术语,指一种针具,用于刺热邪。
毫针:中医术语,指一种针具,用于刺寒邪。
宗气:中医术语,指人体中的基本气。
气街:中医术语,指人体中的气运行通道。
息道:中医术语,指呼吸的通道。
横络:中医术语,指人体中的横向脉络。
解结:中医术语,指解除结块或病结。
项太阳:指人体后颈部的一个穴位,即太阳穴。
久留之:长时间停留在该穴位进行针灸。
熨:用热敷或温热之物贴敷。
肩胛:指肩胛骨,此处指肩胛骨附近的穴位。
虚脉:指脉搏虚弱,即脉象无力。
陷之于经络:将针灸针插入相应的经络。
足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之一。
大络:指较大的脉络,此处指足阳明胃经的大络。
偃卧:仰卧。
颈动脉:指颈部的动脉。
卷而切推:用手指卷起皮肤,然后进行按压和推动。
缺盆中:指缺盆穴位所在的位置,位于锁骨上窝。
推而上之者:指通过针灸等手段将热气向上推。
引而下之者:指通过针灸等手段将热气向下引。
推而散之者:指通过针灸等手段将热气散开。
真气:指人体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正气:指正常的风气,有助于人体健康。
邪气:指有害的风气,会伤害人体。
虚风:指虚弱的风气,容易侵入人体。
洒淅动形:形容身体感觉不适,如打寒颤。
腠理:指皮肤下的细小纹理。
骨痹:指骨关节疼痛的病症。
筋挛:指筋肉抽搐的病症。
血闭不通:指血脉不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痈:指皮肤感染,形成脓肿。
偏枯:指半身不遂的病症。
不仁:指肢体麻木,感觉丧失。
偏容:指邪气侵入身体的一侧。
荣卫:指气血,即营气和卫气。
筋溜:指筋肉抽搐的病症。
肠溜:指肠中积聚的病症。
昔瘤:指旧有的肿瘤。
骨疽:指骨头的脓肿。
肉疽:指肌肉的脓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评注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医治疗上寒下热病症的方法。‘上寒下热’指的是身体上部寒冷,下部热,治疗方法是先在项太阳穴进行针刺,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通过熨烫项部和肩胛部位,使热气向下传导,达到平衡。这里的‘推而上之’指的是通过治疗方法将热气向上引导,以平衡身体的热寒状态。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和的原则。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疗上热下寒病症的方法。治疗方法是观察患者的脉象,找出虚弱的脉象,并将其导入经络,通过引导气下行来平衡身体的热寒。‘引而下之’指的是通过引导气下行来治疗下寒的症状,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的一种方法,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来达到治疗目的。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疗大热遍身病症的方法。病症表现为全身发热,伴有狂乱、幻觉等症状。治疗方法是针对足阳明经和大络进行针刺,根据虚实情况分别采取补泻法。通过按颈动脉,卷动手指进行推拿,使热气散去。‘推而散之’指的是通过推拿手法将热气散开,达到治疗目的。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黄帝提出的问题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多样性的认识。‘一脉生数十病’指的是同一条脉络可能引发多种不同的疾病。这体现了中医认为疾病之间相互关联,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岐伯的回答表明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邪气引起的。这里的‘邪气’指的是侵入人体的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它们会导致人体气血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黄帝在这里提出了关于气的三种不同状态的问题,即真气、正气和邪气。这反映了中医对气的理解,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岐伯对真气的解释强调了真气来源于自然界,与食物中的谷气相结合,共同充实人体。这体现了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观点。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正气被描述为从一方来,既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这里的‘正风’指的是正常的风气,对人体有益,与邪气相对。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邪气被描述为虚风之贼,伤害人体,侵入人体后难以自行消除。这反映了中医对邪气的认识,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正风侵入人体后,由于其性质柔和,不会伤害真气,因此可以自行消除。这进一步强调了正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此段文字描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的表现,如身体不适、毫毛竖起、腠理开合等,这些都是邪气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症状。
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骨痹、筋挛、血闭不通、痈、热、寒等,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机理的深入理解。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这段文字描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的偏枯和脉偏痛等症状,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生部位和症状的细致观察。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别本此句作: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别本作溜);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别本作溜)。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的多种病症,如骨疼肉枯、烂肉腐肌、筋溜、肠溜、瘤、骨疽、肉疽等,以及它们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最后,黄帝总结了上述病症的共同特点,即它们的发生没有固定的部位,但有固定的名称。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分类和命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