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别本无脚字)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别本作腧)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译文
邪气在肺部,就会导致皮肤疼痛、发热或发冷、呼吸急促、出汗、咳嗽并伴有肩背疼痛。治疗方法是在胸部外侧和背部第三椎节附近找到穴位,用手快速按压,感到舒适后,就可以进行针灸。也可以在缺盆(锁骨上窝)处进行针灸来驱散邪气。
邪气在肝脏,就会导致两侧胁肋疼痛、寒气入中、体内有恶血、行动时感觉牵扯,脚部有时会肿胀。治疗方法是在行间穴位进行针灸,以缓解胁下疼痛,通过补三里穴来温暖胃部,通过针灸取血来疏散恶血;取耳际的青色脉络,以消除牵扯感。
邪气在脾胃,会导致肌肉疼痛,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就会导致体内发热和食欲增加;阳气不足而阴气过盛,就会导致寒气入中、肠鸣和腹痛;如果阴阳都过盛或都不足,就会既有寒热症状,都通过调整三里穴来治疗。
邪气在肾脏,会导致骨痛和阴痹。阴痹的症状是按压时感觉不到疼痛,腹部胀满,腰部疼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部和头部疼痛,有时会头晕。治疗方法是在涌泉穴和昆仑穴进行针灸,如果看到有瘀血的,就全部取血。
邪气在心脏,会导致心痛、喜欢悲伤、有时会头晕甚至跌倒。根据症状的阴阳盛衰来调整其对应的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注解
邪:指病邪,即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肺:指人体的呼吸器官,也是调节气的生成和分布的重要器官。
皮肤痛:指皮肤感到疼痛。
寒热:指身体出现寒战和发热的症状。
上气喘:指呼吸急促,气喘。
汗出:指出汗。
咳动肩背:指咳嗽时肩背感到不适。
膺中外腧:指胸部外部的穴位。
背三节五脏之傍:指背部第三椎节附近与五脏相关的穴位。
手疾按之:用手迅速而有力地按压。
快然:感到舒适。
刺之:用针刺疗法。
缺盆:指锁骨上窝的凹陷处。
越之:指通过穴位治疗来驱除病邪。
肝:指人体的肝脏,负责解毒、储存血液和调节情绪等功能。
两胁中痛:指两肋部位感到疼痛。
寒中:指寒邪侵入体内。
恶血:指有问题的血液,如瘀血。
行善掣:指身体有抽搐或痉挛的感觉。
节时脚肿:指关节肿胀。
行间:指足部穴位。
引胁下:引导气血至胁下。
补三里:指按摩或针刺腿部穴位三里(足三里),以温胃。
血脉:指血液循环。
散恶血:指散除体内不良的血液。
耳间青脉:指耳朵附近的青色血管。
去其掣:去除痉挛或抽搐。
脾胃: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肌肉痛:指肌肉感到疼痛。
阳气:指人体内的热能和活力。
阴气:指人体内的寒凉和收敛。
热中善饥:指体内有热,食欲旺盛。
寒中肠鸣、腹痛:指体内有寒,肠鸣和腹痛。
涌泉:指足底部穴位。
昆仑:指足踝部穴位。
阴痹:指阴寒之气阻滞,导致疼痛。
心:指人体的心脏,负责泵血和输送氧气。
心痛:指心脏部位感到疼痛。
喜悲:指情绪不稳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时眩仆:指时而头晕,时而晕倒。
输:指输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与五脏六腑相对应,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部分,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所生之邪气及其对应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此句阐述了肺脏受邪后的症状,包括皮肤疼痛、寒热交加、呼吸急促、汗出以及咳嗽时肩背疼痛。中医认为肺主皮毛,邪气侵袭肺脏,皮毛受累,故出现皮肤症状。‘上气喘’指呼吸不畅,‘咳动肩背’则表明咳嗽时肩背亦受影响。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此句介绍了治疗肺脏受邪的方法,即通过膺中外腧(胸部穴位)和背三节五脏之傍(背部穴位)进行按摩,直至患者感到舒适,然后进行针刺治疗。这体现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即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驱除邪气。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缺盆位于颈部,此句指出通过刺激缺盆穴位来驱散肺脏的邪气,体现了中医的治疗思路,即通过局部穴位治疗来影响全身。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此句描述了肝脏受邪后的症状,包括两胁疼痛、寒邪内侵、内有恶血、行动时掣痛以及脚部肿胀。肝主疏泄,邪气侵犯肝脏,导致疏泄功能失常,出现上述症状。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此句介绍了治疗肝脏受邪的方法,包括行间穴(位于脚部)来引胁下之邪,三里穴(位于小腿)来温胃,以及通过取耳间青脉来消除掣痛。这些治疗方法均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此句阐述了脾胃受邪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邪气侵犯脾胃,导致肌肉疼痛、阴阳失衡等症。治疗方法包括针刺三里穴以调和阴阳。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此句描述了肾脏受邪后的症状,包括骨痛、阴痹(即关节疼痛)、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以及眩晕。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涌泉、昆仑等穴位。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别本作腧)也。’此句描述了心脏受邪后的症状,包括心痛、情绪低落、眩晕以及突然昏仆。治疗方法则需根据心气的虚实情况进行调整,针刺相应的腧穴来调和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