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矇于耳内。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
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
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
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
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
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
着痹不移,䐃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禁-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有五种不能刺的情况,这五种情况是什么?
岐伯回答:就是那些不能刺的地方。
黄帝说:我听说有五种夺的情况。
岐伯说:就是不要对那些不能夺的情况进行泻法。
黄帝说:我听说有五种过的情况。
岐伯说:补法和泻法都不能超过适当的限度。
黄帝说:我听说有五种逆的情况。
岐伯说:如果病状与脉象相违背,这就叫做五逆。
黄帝说:我听说有九种适宜的情况。
岐伯说:如果明白九针的理论,那么这九种情况就是适宜的。
黄帝说:什么是五种不能刺的情况?我想知道哪些时候不能刺。
岐伯说:甲乙日自己相冲,不能刺头部,不要在耳朵内乱掏。丙丁日自己相冲,不要在肩膀和喉咙附近抖动灰尘。戊己日自己相冲,四季相冲,不能刺腹部,不要剪指甲和放血。庚辛日自己相冲,不能在股膝关节处刺。壬癸日自己相冲,不能在足胫处刺。这就是五种不能刺的情况。
黄帝说:什么是五种夺的情况?
岐伯说:形体肌肉已经失去,这是第一种夺。大量失血之后,这是第二种夺。大汗之后,这是第三种夺。大泻之后,这是第四种夺。刚生产后及大量失血之后,这是第五种夺。这些情况都不可以进行泻法。
黄帝说:什么是五种逆的情况?
岐伯说:热病时脉象却静,出汗后脉象却变得盛躁,这是第一种逆。病泄时脉象洪大,这是第二种逆。患着痹症且症状不移动,肌肉破损,身体发热,脉象偏斜断绝,这是第三种逆。身体过度劳累,身体发热,脸色突然变白,随后下血,血块浓重,这是第四种逆。寒热交替,身体疲惫,脉象坚硬搏动,这是第五种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禁-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中医学的鼻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常作为黄帝问医的代表。
刺:中医术语,指用针具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禁:中医术语,指在特定的时间或情况下,禁止进行针灸治疗。
五夺:中医术语,指五种导致人体正气亏损,不宜进行针灸治疗的情况。
五过:中医术语,指针灸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五种错误。
五逆:中医术语,指五种与疾病相逆的脉象,表示病情严重。
九宜:中医术语,指针灸治疗中应该注意的九个要点。
九针:中医术语,指古代针灸使用的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
甲乙日:古代以天干地支纪日,甲乙日指天干中的甲和乙所对应的日期。
丙丁日:天干地支纪日中的丙丁日,指天干中的丙和丁所对应的日期。
戊己日:天干地支纪日中的戊己日,指天干中的戊和己所对应的日期。
庚辛日:天干地支纪日中的庚辛日,指天干中的庚和辛所对应的日期。
壬癸日:天干地支纪日中的壬癸日,指天干中的壬和癸所对应的日期。
自乘:指天干地支纪日中,某一特定天干或地支重复出现。
头:指头部。
耳内:指耳朵内部。
肩:指肩膀。
喉廉泉:指喉咙附近的廉泉穴。
腹:指腹部。
去爪泻水:指避免在爪甲和泄水穴位进行针灸。
股膝:指大腿和膝盖。
足胫:指小腿。
形肉已夺:指身体肌肉消瘦,正气不足。
大夺血之后:指大量失血之后。
大汗出之后:指大量出汗之后。
大泄之后:指大量泄泻之后。
新产及大血之后:指分娩后或大量失血之后。
泻:指针灸中的放血疗法。
热病脉静:指热性疾病中脉象反而平静。
汗已出,脉盛躁:指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
病泄,脉洪大:指患有泄泻病但脉象洪大。
着痹不移,䐃肉破,身热,脉偏绝:指痹症固定不移,肌肉破损,身体发热,脉象偏斜。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指病邪侵袭身体,身体发热,面色苍白,随后出现大量出血,出血严重。
寒热夺形,脉坚搏:指寒热交替侵袭身体,脉象坚硬搏动。
衃:指血瘀,血液凝滞不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五禁-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此段对话开启了黄帝与岐伯关于针灸禁忌的探讨。黄帝作为古代华夏民族的医学先知,其提问体现了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岐伯作为黄帝的医学顾问,其回答则展现了中医理论的深厚底蕴。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岐伯的回答简洁而深刻,表明针灸有其禁忌,不可随意施术。这里的‘禁’字,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针灸治疗应顺应自然规律,避免人为的干预造成伤害。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黄帝继续提问,询问针灸治疗中的‘五夺’。这里的‘夺’字,意味着在针灸治疗中,需要避免在特定情况下进行针刺,以免造成患者的过度损耗。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岐伯的回答再次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禁忌原则,即在某些情况下,应避免进行针灸治疗,以保护患者的身体不受伤害。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黄帝提出了‘五逆’的概念,这是指在针灸治疗中,遇到某些病状时,针灸治疗可能会产生反效果。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谨慎态度,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疾病的自然规律。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岐伯对‘五逆’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当疾病的表现与脉象相逆时,即出现脉象与疾病症状不符的情况,称之为‘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黄帝进一步询问针灸治疗中的‘九宜’,这是指针灸治疗中的一些适宜条件,有利于治疗效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岐伯的回答表明,了解九针的理论是针灸治疗中的‘九宜’之一,强调了理论知识在针灸实践中的重要性。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黄帝对‘五禁’的具体内容表示好奇,希望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矇于耳内。
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指出在甲乙日,不宜在头部进行针灸,也不宜在耳内进行发矇(指刺激耳部穴位)。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在丙丁日,不宜在肩部和喉廉泉(指喉部的一个穴位)进行振埃(指刺激穴位)。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在戊己日,不宜在腹部进行针灸,也不宜去爪(指去除指甲)和泻水(指进行放血疗法)。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
在庚辛日,不宜在股部和膝部进行针灸。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在壬癸日,不宜在足部和胫部进行针灸,这就是所谓的‘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
黄帝继续提问,询问‘五夺’的具体内容。
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
岐伯解释了‘五夺’中的第一个‘夺’,指的是患者身体虚弱,肌肉已经失去充盈,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
第二个‘夺’指的是大量失血之后,此时患者身体虚弱,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第三个‘夺’指的是大量出汗之后,患者身体失水,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第四个‘夺’指的是大量腹泻之后,患者身体失水,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第五个‘夺’指的是新产后或大量失血之后,患者身体虚弱,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此皆不可泻。
岐伯强调,上述情况都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即‘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
黄帝继续提问,询问‘五逆’的具体内容。
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
岐伯解释了‘五逆’中的第一个‘逆’,指的是在热病时,脉象应该是静的,但若出现脉象盛躁,则与疾病相逆。
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
第二个‘逆’指的是在泄泻病中,脉象应该是细小的,但若出现脉象洪大,则与疾病相逆。
着痹不移,䐃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
第三个‘逆’指的是在痹症中,若肌肉破损,身体发热,脉象偏绝,则与疾病相逆。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
第四个‘逆’指的是在疾病中,若患者身体虚弱,面色苍白,之后大量出血,则与疾病相逆。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第五个‘逆’指的是在寒热病中,若患者身体虚弱,脉象坚搏,则与疾病相逆。